納波尼杜(Nabonidus)

人名,意義不詳,是巴比倫帝國最後的一位君王(五五六∼五三九)。此人不見於聖經,但在聖經之外的文件上,卻有關於他的記載。他是巴比倫王朝一位顯要政客的兒子。拿步高的女婿乃黎格里撒爾(Neriglissar)死後,被朝廷中的叛黨擁立為王,於五五五年的七月開始專政。此時波斯正在興起,其國王居魯士正帶兵外侵,擴展國土。納波尼杜為防禍於未然,乃盡力建築防禦工事,並移居於泰瑪城(Teima),由太子貝耳沙匝巴比倫代為攝政。居魯士王採取孤立政策,將巴比倫周圍的王國個個擊破,先後佔領了敘利亞巴力斯坦阿剌伯等國,將巴比倫完全孤立起來,終於在五四○∼五三九年大舉進攻巴比倫,先後僅歷閱月,即將巴比倫帝國完全消滅了,納波尼杜王自首投降,被送往加爾瑪尼亞(Carmania)地方,過其囚徒生活,其後之情形我們一無所知。

納波尼杜垮台如此迅速的原因可能是:(1)因為他既非君王的嫡系後裔,乃被亂黨擁護登位者,自然國內反對者大有人在。(2)但最主要的原因,卻是他嚴重的得罪了國內有權勢的司祭,蓋可能基於他對宗教的熱誠,曾企圖對宗教加以徹底的改革,致被司祭指為禍首及宗教的背叛者,群起而攻之,因此,也就不必奇怪當居魯士入侵時,有許多人起來叛變響應,是以巴比倫很迅速地亡於波斯王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