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望(John, Ioannes)

若望一名按希伯來文是「上主恩賜」或「上主是仁慈的」意思。在耶穌時代,這名字很是普遍,在新約內,除了聖史若望宗徒外,還有若望馬爾谷(宗12:12),西滿伯多祿的父親(若1:40,亦俗稱「約納」,見瑪16:17),公議會的會員若望(宗4:6),和洗者若翰(按原文若望若翰同)。

一、若望載伯德撒羅默的兒子,十二位宗徒中長雅各伯的弟弟。關於他的家庭,我們雖然知道得不多,但由聖經獲知他的父親載伯德,是以漁業為生,並且還僱有工人(谷1:20)。由此可見,若望是出生於小康之家。

若望的父親載伯德既以漁業為生,想來他的家鄉必在提庇黎雅湖附近,學者們以為可能是貝特賽達(按:貝特賽達即「魚舍」之意)。如果真是這樣,那麼若望當與伯多祿安德肋斐理伯為同鄉。

若望生於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統治期間,大約在公元七、八年上。他既是猶太人的子弟,當然也按猶太人的習俗,自幼一面讀書,一面幫助他的父親捕魚。由他後來的著作,尤其由他的默示錄看來,他對舊約經典是有相當的造詣。還有應注意的一點,即他的熱忱。當他一聽到若翰約但河岸開始宣講悔改的福音時,馬上便由加里肋亞猶太曠野,跟隨了他,做了他的門徒(若1:35-39);不久洗者若翰便把他和別的門徒介紹給耶穌,於是若望便成了耶穌的門徒。從此以後,若望的生活完全起了改變,終生沒有忘記使他改變的那一天和那一時刻(若1:39)。所以在他所寫的福音裡,不但特別稱讚他的第一位導師──洗者若翰,並且還詳細記載了自己怎樣藉著若翰認識了耶穌,並怎樣跟隨了他(1:35-39)。

若望跟隨耶穌的時期,可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中,若望伯多祿等,並不常同耶穌在一起,仍各自為生,不過特別信靠耶穌,看重耶穌,但仍從事「打魚」的職業。過了幾個月後,當耶穌加里肋亞海濱路過,再召喚他們時,他們才拋棄一切,跟隨了耶穌(瑪4:21; 谷1:19; 路5:1-11),並與耶穌常在一起,由此便開始了他生活的第二階段—「漁人」的階段。若望的性情和他的哥哥雅各伯的性情都相當激烈,故被耶穌稱為「雷霆之子」(路9:52-59; 谷3:17)。

若望伯多祿雅各伯是十二門徒中耶穌所最愛的三位門徒;當耶穌復活雅依洛的女兒時(谷5:37),在大博爾山顯聖容時(瑪17:1-13),以及在山園中憂苦祈禱時(谷14:33),常常帶著他們三位。

但在這三位門徒中,若望尤為耶穌所鍾愛,因此,唯有若望耶穌將自己的母親托付於他(若13:23-25; 19:26-27)。若望不但蒙受了耶穌的愛,而且也勇敢地還報了耶穌的愛。當耶穌蒙難的那天晚上,雖然若望也因一時的害怕,和別的門徒同時離棄耶穌逃跑了,但迫於愛耶穌的一片真情,他立刻又轉身回來,趕到了蓋法衙門探聽耶穌的命運究竟如何。最後,他勇敢地跟隨耶穌上了加爾瓦略山,在那裡他親眼看見了他的愛師所遭遇的痛苦和慘死,親耳聽到了耶穌在十字架上所說的言語與所有的囑托…因此,在他所寫的福音裡,把耶穌加爾瓦略山上所受的凌辱與慘痛以及死後埋葬之事,都一幕一幕地仔仔細細給我們描寫了出來(若18-19)。「他的見證是真實的」,因為他是親眼看見這幕人類第一大悲劇的見證人(若19:35)。

耶穌復活後,由聖經的記載,我們屢次見到若望伯多祿在一起,因此,聖保祿宗徒在迦2:9稱他們和聖雅各伯為「聖教會的砥柱」。在新約中最後一次記載若望名字的書籍是默示錄(默1:1, 4, 9; 22:9,若望福音除外)。按照這本奧妙書籍的記載,若望曾「為了天主的話和為耶穌基督作了見證」,充軍於帕特摩島。現在我們問:從保祿宗徒在京看見了若望後(迦2:9),到他充軍至帕特摩小島,這一段時間,若望曾到何處?曾作何事?此後,又在何時何地去世?為答覆這些問題,我們無法引經據典,因為經上無明文的記載(默2:1-7除外)可是依據聖教會的傳授,以及可靠的古代文件,可這樣肯定:(甲)若望曾去過小亞細亞,並定居於該省的省城厄弗所;(乙)羅馬皇帝多米仙(Domitianus)從該城把他放逐於帕特摩小島;(丙)皇帝死後,又回到厄弗所,在該城寫了第四部福音與其它三書信,然後壽終正寢。

見若望福音、若望大事錄、厄弗所、若望一、二、三書、默示錄。 

二、若望瑪塔提雅的父親,是猶大瑪加伯及其兄弟的祖父(加上2:1)。按史家若瑟夫的記戴(B.J.I 3, 36, Ant. Jud.XII 6, 1):若望的祖先名為阿斯摩乃,因而瑪加伯後裔的王朝,稱為阿斯摩乃王朝。若望屬於約雅黎布家的司祭(加上2:1)。由厄下12:6, 19和編上24:7看來,約雅黎布大概不是屬於匝多克的後裔,而是屬於依塔瑪爾的後裔,不然,他必會記於首批回國司祭的名單中(厄上2:36-39)。若望的先祖約雅黎布可能與厄上8:15, 16所記的雅黎布同為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