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誤性(Infallibility, Infallibilitas)

真理的聖神曾以默感的特恩,使諸先知和宗徒在傳道時,或使聖經的作者在著作或編輯聖經時,將天主啟示的聖言,毫無錯誤的傳給自己的百姓(見默感條);同樣,聖神也以特殊的恩寵,使教會毫無錯誤的將天主啟示的道理,加以保存,並傳與世世代代的人群,所以根據聖經的所載,我們相信萬世萬代的教會具有「不誤性」的特恩。

光榮的主耶穌和聖神為真理的保證者

「滿溢恩寵和真理」的耶穌進入了世界(若1:14),是為宣告真理,並為真理作證(若8:40, 45, 46; 18:37)。所謂「真理」,就是基督由天主帶來的終極圓滿的啟示。他既然是天主的「聖言」,「父獨生者的光榮」已在他身上顯現(若1:14),所以他自稱為「真理」(若14:6),因而是「信德的創始者和完成者」(希12:2)。

耶穌為使門徒在他死後保存他所啟示的真理,曾祈求聖父派遣「護慰者」,「真理的神」,並許給宗徒們:「那護慰者…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若14:26)。「他必要為我作證,並且你們也要作證,」(若15:26-27; 谷13:11)。「他要把你們引入一切真理」(若16:13)。耶穌在此給宗徒們所說的話,為整個信徒團體,即整個教會有關,因為聖神是天主賜與諸信徒的禮品(宗2:38; 格前2:10-16; 12:3; 迦4:6等)。

耶路撒冷開創的信徒團體,從起初就意識到自己在聖神的指導之下,有權解決信仰及信德的問題(宗15:28; 5:32)。教會與聖神彼此是分不開的,是聖神建築教會為天主的住所(格前3:16; 弗2:23),自己住在她內(羅8:9, 11; 格前3:16),使諸信徒成為「一個身體」(格前12:13),因「一個希望」,「一個信德」,「一個洗禮」,並「以愛德合而為一」(弗4:4-16),使她「明瞭天主的事」(格前2:10, 11),好為「真理」的聖神作證(若一5:6)。聖神並領導教會,在內在生活上,「對於天主子有一致的信仰和認識」(弗4:13),在向外的發展上,對猶太人和外邦人宣傳福音,毫無畏懼的為真理作證(宗5:32; 6:10等)。

同時耶穌也許下,他總不離開教會(瑪28:20; 參閱若16:16-33)。升天後,在光榮中的主,仍親自管理教會,賜與她各種恩惠,打發作宗徒、先知、傳福音者、司牧和教師的人,建樹他的身體,使信徒不「為各種教義之風所飄盪……而中了人的陰謀,陷於引人荒謬的詭計;反而在愛德中持守真理,在各方面長進」(弗4:8-15)。是以作教會之首的基督(弗5:23; 1:22-23),與常在教會內的真理之神,不斷的指導、查問、責備和審判各地方的信徒團體(默2:1-3:22; 格前11:29-32)。

教會為真理的柱石和基礎

教會因基督和聖神存在其內,遂成為「真理的柱石和基礎」(弟前3:15),負起支持和保護啟示真理的使命,且在世人前作真理的保證,對那些反抗真道的人作「天主堅固的基礎」(弟後2:19)。連「陰間的門」,即死亡和惡魔的勢力,總不能戰勝她(瑪16:18)。

由此看來,不誤性的特恩,並不是賜與各個信徒的,因為耶穌曾多次警告門徒們要謹慎(谷13:9, 22-23),並且由宗徒時代教會的歷史可以證明,當時已有些信徒,陷入錯誤(羅16:17; 格前15:33-34; 迦1:6; 3:1-3; 弗4:14; 得後3:6牧函及若望書信),連假基督也是出於信徒(若一2:19; 宗20:30)。不誤性的特恩,一如其他聖神的恩賜,是賜與整個教會的,並且這不誤性的特恩,並不關乎什麼世俗知識,而只限於信仰和道德的問題,即「天主的智慧」,天主所啟示的道理(格前2)。

教會領袖及訓誨機構的不誤性

在信德和道德上不能錯誤的特恩,主要的是賜與那作「監督」和「牧養教會」的人的團體(宗20:28)。耶穌在世時,特別為其教會的領袖,即宗徒們,求了真理之神的助佑(若14:26; 10:26-27; 16:13),並祈求聖父時常保護他們站在真理之上,使他們合而為一(若17:19-21),因為宗徒將作教會的基礎(弗2:20; 默21:14)。

耶穌在升天前派遣宗徒向萬民宣講福音,教萬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瑪28:19-20);接受或不接受這福音,為人得救或喪亡有決定性的關係(谷16:15-16; 若3:5, 11, 36)。為此,耶穌禁止他的門徒在「充滿聖神的德能」之前出發,作他的證人(宗1:8; 路24:28-29)。

宗徒們從起初就意識到聖神與他們同在,並使他們作證(宗5:32; 15:28)。宗徒們認為自己只不過是基督的「使者」(格後5:20),把由基督所領受的,忠信地傳授給信徒(格前11:23),並且禁止任何人把基督的福音加以改變(迦1:6-12; 格後11:4, 12-14)。所以從起初,他們「訓誨」的內容(宗2:42),在教會內便成了堅定不移而必須保存的「傳授」道理(格前15:3; 得後2:15; 斐4:9)。這些道理被稱為「健全的道理」(弟前1:10; 弟後1:13)和教會「美好的寄托」(弟後1:14; 弟前6:20)。

由宗徒的團體中,耶穌早已選定了伯多祿在信德上作為教會的「磐石」,將「天國的鑰匙」,「束縛和釋放」的至高權柄交與他(瑪16:18-19)。並委托他作自己「羊群」的牧者(若21:15-17),這一切證明伯多祿為保持教會信仰和道德的生活,負有特殊的使命與任務。為此,耶穌特別為他求了聖父,保護他堅於信德,好能「堅固自己的兄弟」(路22:32)。連保祿宗徒,雖然在某些事上必需指責伯多祿個人的行動(迦2:11-14),但仍然承認他在宣傳福音真道上,所具有的特殊權利(迦1:18; 2:1-9)。

啟示的道理,既然在教會內必須長久保存和傳授,那末,接伯多祿及宗徒位的人,即那些負有教會訓導權的人(Magisterium Ecclesiae),也需具有不能錯誤的特恩,因為他們是全教會的代表,在基督的羊群中被立為「監督」(宗20:28),為眾信徒的靈魂負責(希13:17),該宣講真道,堅持不變(弟後4:1-5; 鐸1:9; 2:1)。主教團如果沒有這種特恩,決不能盡好這一切義務。

在主教團內,這種不誤性的特恩,是否特別屬於教宗?在聖經內沒有提及繼伯多祿位的人,但耶穌既然成立了一個永久性的教會(瑪16:18; 28:20),且這教會必是「真理的柱石和基礎」(弟前3:15),那末,也常需要一個接伯多祿位的人,盡他作教會「磐石」和信徒群眾「善牧」的職務,持守信仰內容的純潔,使眾信徒在這信仰內共同合一。由此可知,教宗幾時當作眾信徒的代表,執行教會最高訓導權的時候,決不會錯誤。

聖經再沒有進一步講論其他關於「不誤性」的問題,這一問題是屬於教義神學及教義史的。由聖經所可證明的是:不誤性是教會由天主所接受的特恩,因為只有天主是不能錯誤的。此種特恩,教會歸功於在她內生活的耶穌基督及指導她的天主聖神。這特恩是賜與整個教會,為保全並傳授天主啟示的真理;但在教會內,天主特別賜與那些盡司牧和教務的人員。這些人員,即主教和教宗的職務,不外就是賴此特恩,向其兄弟們為真理服務。

見教會、元首職權、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