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責瑪尼(Gethsemani)

革責瑪尼之名是由兩個不同的希伯來名詞組合而成「榨壓機」、「油」,故有「榨油機」之意。聖經上稱它是一個莊園(瑪26:36; 谷24:32)、或園子(若18:1),由此我們可以推想而知它是一座簡陋的莊園住宅,用為臨時操作居住之用,周圍有牆以防盜賊,其主要的工作便是收集這個莊園中的橄欖,就地榨油,可能也開有臨時賣橄欖或橄欖油的小店鋪。它位於克德龍溪之對面橄欖山腳下,是一座美麗的莊園。它可能是耶穌某位門徒的私產,故此耶穌和他的門徒能以自由出入(路22:39; 若18:2)。

耶穌在受難前夕,和宗徒們吃過逾越節晚餐後,出來向晚餐廳東北的革責瑪尼進發(瑪26:36; 谷14:26; 路22:39)。約有一公里半之遙,在穿過聖殿廣場之後,就可沿石級而下,過克德龍溪,就是革責瑪尼莊園。或繞聖殿南面及東面的城牆而下,亦可達到這莊園。既達莊園,耶穌先將八位門徒留在該處的一個山洞中,自己同三位曾在大博爾山上作見證的門徒——伯多祿若望雅各伯——稍為離開。進入園中,自己更稍離三位門徒有拋石之遠(路22:41),開始了他的山園祈禱。第三次祈禱後,同三位門徒去與另八位會合,就在那一剎那,在山洞之側時,逮捕耶穌的人群到了,耶穌上前,自願落入敵手。

(A)、革責瑪尼之苦難大殿:耶穌最後一次祈禱被捕的地方,自古以來被教友們視為聖地,是朝聖的去處。自第四世紀,亦就是在教難過後不久,就有許多朝聖者的文件為此作證。三八五年已建立了「一座美麗的小聖堂」,且稱之為「革責瑪尼」。此殿於六一四年毀於波斯人之手。十二世紀東征的十字軍於原處修蓋了一座更大的聖殿。十四世紀中葉,此第二座大殿已不復存在,至數個世紀之後,才再由方濟會士,幾經艱辛及數次被迫停工之後,終於一九二四年,在原來的地基之上,建立了目前的這座富麗堂皇的大殿,供人瞻仰朝拜。

(B)、山洞:就是上邊所說的八位門徒留待耶穌的山洞。一九五六年,由多年來主管全革責瑪尼區的方濟會士挖掘考察,發現此洞,全長有十七公尺,寬九公尺,高三公尺半,地下有原來聖堂的鑲嵌地板數處,有古墓,最主要的是發現有榨油機及水井,這一切都在在證實革責瑪尼名字的由來。

(C)、古橄欖樹:是在苦難大殿及山洞中間的一片園地,為方濟會士於一六六六年買下,內有八株古橄欖樹,按科學家的考究,至少樹根仍屬耶穌時代的植物,故被珍貴地照顧保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