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文字(Hieroglyphics, Hieroglyphici) 是古埃及所用的一種文字,許多埃及的古文件是用這種文字保留至今的,這些文件多刻於大建築物或紀念碑上,它們經不起時代的摧殘而倒塌被埋在地下,由考古學家重新挖掘出土加以研究。這種文字的重要特點,在於以圖畫式的書法來表達作者的思想觀念。它又可分三種不同的書法:其一是較為複雜嚴正的碑文「記事文字」;其二是司祭們用的文字,稱之為「神聖文字」;其三是百姓所用的較為簡單自由的「通俗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的構造與中國的象形文字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二者都是有五千年歷史的古老文化,所不同者是埃及文兩千年以來已經絕跡,被人放棄,而中文卻沿用至今。既然二者都是象形文字,故此有不少相同的字體,如★★=山、★★=日、★★=鳥、★★=天、★★=雨、★★★=川、水、★★=林等等;所不同者是埃及文字的數目較少,總數不外七百左右,中文則經久沿用,研究而擴充,至今日約四萬至五萬字,二者皆能由上而下,由左而右或由右而左行文書寫。埃及文字之行文以人面或動物之口所向的方向而知其行文方式,不同者是埃及每一個字都加以符號,助其發音誦讀;中文雖亦有「形聲」,但並非見於每一個字,大多數的字是以記憶力來強記的。繪寫埃及文字所用的筆是以竹枝或蘆葦枝,將其一端之纖緯拆編而成,長約十五、六公分,所用之墨水有紅黑兩種,寫於草紙上或磚瓦陶器片或皮革上。 埃及象形文字起源於公元前三千年左右,於公元三世紀前後絕跡,故此埃及的古文化已中斷很久了,重新發掘及研究這種古文字,使我們今日仍能對它瞭解認識,要歸功於英國人楊(Young Th.)及法國人商頗里昂(Champollion J. Fr.)二位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