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訓篇(Sirach, Ecclesiasticus)

德訓篇是舊約七本「智慧」或「訓道書」之一,也是最長,內容最豐富的一本。按聖熱羅尼莫所說的,德的原著,題名為「箴言」(希伯來文:Mishele)。希臘拉丁教父時代,則稱為「息辣之子耶穌的諸德智訓」,或簡稱「德訓」;有些古抄本和古譯本則稱為「息辣的智慧」或「息辣之子耶穌的智慧」。拉丁教會稱它為「教會經典」(Ecclesiasticus 這名詞于教會初期原泛指一切次正經,後專指德。拉丁通行本隨之),因為是初期教會的「望教必讀」。中國教會的傳統名稱是「德訓篇」,因而隨之。

一、作者與寫作

德的作者,按希臘譯本,是「息辣之子耶路撒冷耶穌」50:29; (參閱希臘譯本序言),但希伯來文本殘卷,則以「西滿」為;作者(殘卷 50:28; 51:37, 38)。究竟作者是誰?問題仍待解答。現代學者,暫仍以希臘譯本的耶穌為作者,關於他的生活,請參閱希臘譯本序言及50:29-51:38。

大亞歷山大時代(西元前三三六∼三二三),希臘文化開始侵入希臘帝國的附屬國,因此,希伯來人也漸漸拋棄聖經的智慧和希伯來的傳統,而崇尚希臘的外教哲學與習尚。為了針對這不良的趨勢,德的作者便寫了這本書,一再以聖經的人生觀和祖傳的禮教,昭示他的同胞,叫他們追求真的智慧並按照這智慧生活。這智慧就是「敬畏上主」(1:6, 25)。

至於本書的寫作時代,大概該是西元前一九五∼一六九年間,因為:一、作者的孫子于厄威革特王為王的三八年上(西元前一三二∼一三一年)到了埃及(見希臘譯本序言)。因此,若以三○年為一代計算,則他的祖父耶穌應生活於二○○∼一七○年間;二、德50:1-26所讚頌的息孟大司祭,任職於二二○∼一九五年間。從該章的文字分析,他好象是剛去世不久,因此,本書的寫作年代不能早於一九五年;三、生活于巴力斯坦的作者,對希臘色婁苛朝的安提約古四世,於西元前一六九∼一六八年劫掠聖城和聖殿一事,只字不提,因此,本書應寫在一六九──一六八年之前。

二、內容與分析

德以「智慧」為道德與宗教的中心,並以此來燭照宗教、國家、社會、家庭的制度、個人處世接物的規則、三綱五常的禮教等,因此,聖奧斯定稱它為適合各階層人士的道德經。全書的最高峰,就是論「位格化的智慧」的一章(24; 參閱箴 8)。由於本書的教訓關及各界人士和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且又是祖傳箴言的集大成,因此,缺乏有系統的結構。為了方便讀者的搜索與研究,我們只將本書的內容,按類別分成下列五項:

I、論智慧:智慧的起源與尊高(1:1-10),智慧的效果(4:12-22),應專務智慧(6:18-23; 38:25-39:15),智慧的美妙(14:22-15:21),智慧的真偽(19:18-27),智愚的比較(19:15-20:30),智愚的分別(21:12-31),頌揚智慧(24:1-47),勸人尋求智慧(51:18-38)。

II、論上主的化工並人對天主的本份:上主的智慧(16:24-18:14),上主的照顧(33:7-15),報復罪人(16:1-23),默思上主的化工(39:16-42:14),依恃上主(2:1-15),祈禱與獻祭(34:21-35:26),呼求上主的仁慈(36:1-19),戒絕讒謗與攻打私欲(22:33-23:6),敬畏上主方為智者(1:11-25),真正的護佑何在(34:1-20),讚美上主的化工(42:15-43:37),讚美猶太民族的先烈(44:1-50:26),息辣之子耶穌的祈禱(51:1-17)。

III、論當戒之惡:誘惑(2:1-6),當戒避之事(1:26-40; 4:31-6:4; 7:1-19),躲避罪惡(21:1-11),口舌與奸邪之罪(23:7-38),口舌的不慎(19:1-17),罪的惡果(26:25-28:30),懦怯(4:23-33; 41:16-24; 42:1-8)。

IV、論當行的善:明智應有的條件(8:1-22; 11:31-12:19; 18:15-33),娛樂的規則(36:20-37:29),端莊(3:19-26),節操(11:7-30),善用財貨(13:30-14:21; 31:3-11),借貸與作保(29:1-35),救濟貧乏(3:33-4:6),友誼(6:5-17; 22:24-31),勸勉家長(33:16-33),教育子女(30:1-13),宴會(31:12-32:17),殯葬(38:16-24),講究衛生(30:14-31:2; 37:30-38:15),孝敬父母(3:1-18)。

V、論人品:善人與惡人的區別(32:18-33:6),硬心與智心(3:29-32),婦女(9:1-13; 25:17-26:24),來往之道(4:7-11; 7:20-40; 9:14-23; 13:1-29; 22:1-23),依恃與失望(2:14-21),王侯當有的智慧(9:24-10:22),光榮的事(10:23-11:6; 25:1-16)。

三、原著、中文譯本、正經性

德的原著,是希伯來文,因為:一、希臘譯本序言說明本書譯自希伯來文;二、聖熱羅尼莫說自己曾參考過希伯來原文本;三、第五至第十世紀的猶太經師以及塔耳慕得,曾多次引用希伯來文的;四、第十世紀初葉,猶太經師 Saadias 說德是西滿(或作西默盎)的作品:這與德的希伯來文殘卷所說的同(見上);五、在開羅的廢書庫(Cairo Geniza:一八九○∼一九○○和一九三一年),在谷木蘭(Qumran:一九四七)和在瑪撒達(Masada:一九五八、一九六○和一九六三年),都先後發現德的希伯來文殘卷;所發現的殘卷的總和,為全書的五分之三強。這些殘卷經聖經學家的細心研究後,證明是德的原文。

由於德的原著已失傳,而發現的希伯來文原文本又只是殘卷,因此,思高聖經學會出版之德,譯自希臘文七十賢士譯本,同時借鏡希伯來原文殘卷。但是,由於拉丁通行本是我們拉丁教會自古以來的用本,而這通行本又與七十賢士譯本頗有出入,因此,聖經學會將這兩本譯本一同譯出:相同之處用大字,拉丁通行本多加的字句,則用小字排印,以示分別。

至於德的正經性,不論希臘教會、敘利亞教會或拉丁教會,從開始便承認它是正經,只是十六世紀興起的誓反教徒(今稱基督教徒)對德的正經性加以否認,但脫利騰大公會議(一五四六年)欽定聖經書目時,一再清楚將德列為正經。至於猶太人,最初都以德為正經,但是後期的猶太人(說得準確一點:法利塞人),一、由於德是後期作品,書於厄斯德拉乃赫米雅制定聖經書目(西元前第五世紀末)之後,二、由於德沒有提及法利塞人信的復活道理,三、由於德袒護大司祭匝多克(Zadoq)的家族(希伯來文殘卷51:12),這大司祭的後裔是法利塞人所憎恨的撒杜塞黨,因此,負責審核聖經正經性的法利塞人,將德放在次正經之列。

見廢書庫、谷木蘭瑪撒達、智慧書、聖經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