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大 [猶達](Judah, Judas, Judea, Jude, Iuda)

猶大一詞可分為人名,支派名,國家名解說。

一、人名:

雅各伯的第四個兒子,由肋阿所生(創29:35; 35:25),此名之意義在聖經上已有所記載:肋阿生子後說:「這次我要讚頌上主」,為此給他起名叫猶大(創29:35; 參見49:8),他在兄弟之間將掌有主權(創49:8-12),他本是一個很實際的人(創38:25-26),性格高貴(創37:25, 27),富有決斷力(創43:8-10),能說服人心(創48:18-34)。

二、支派名:

猶大生有五個兒子(創46:12; 戶26:19-22; 編上2:3-8)為猶大支派之祖;當進入許地時,已擁有七萬四千六百可以作戰的壯丁(戶1:26)或謂七萬六千五百人(戶26:19-22)。他們居於乃革布思高譯本譯作「南方」)及猶大山區(民1:1-18)。這一支派所佔的地區及它的城市,見於蘇15:12, 20-63。

猶大支派猶如它的始祖,在聖經及民的歷史上,特別受重視及尊敬:在曠野中遷移時,猶大支派領先前進,距約櫃最近(戶2:3-9);在舉行禮儀時,亦名列前排(戶7:12-17),常佔榮譽席位(申33:7);劃分聖地時,猶大也是名列第一,並得了一份重要的地區(蘇14:6-15; 15:1-19)。若蘇厄死後,猶大負起主要作戰的責任(民1:1),並獲得輝煌的戰果(民1:19),甚至在戰爭不利時,聖經上仍強調上主時常同猶大在一齊(民10:9; 撒上17:1)。

猶大支派人達味之繼本雅明撒烏耳為王,曾引起了兩支派之間的隔膜,舍巴的叛亂即為此證(撒下20:1);但因兩支派距離甚近,且有唇亡齒寒之感,故在撒羅滿及其後政治分裂時代,實際上已成了一個支派,(列上12:21),而成為南北爭奪的對象。當然猶大支派,自始至終,是在精誠團結擁護本支派人達味及其家族為王(撒下2:4; 5:5),撒烏耳的僅存後裔依市巴耳被殺後,北方的支派才打發代表認達味為全國的君王(編上12:24-40; 撒下5:3)。撒羅滿時代猶大支派受到國王另眼看待,既不必為國王服役,又不必完糧納稅(見列上4:7-19),因而引起了其他支派的嫉妒與憤恨,成為日後北方人雅洛貝罕叛變及政治分裂的主要原因(列上11:26-40),其結果是北方的十個支派完全脫離了猶大支派的管轄(列上12:12, 17)。政治分裂後,相繼亦發生了宗教分裂(列上12:25)。

三、國家:

南國猶大的第一位國王是勒哈貝罕(九三一∼九一三)。至五八七年充軍為止,在這漫長的歲月中,與北國以色列的關係可說是先交惡敵視,而後親善互助,終以疏遠冷漠而結束(見列上16:23-28, 29; 列下8:29)。外來的侵略則先有埃及史沙克的虎視耽耽,欲將微小的猶大吞併,勒哈貝罕王被迫獻出聖殿及王宮的寶物了事(列上14:25-28; 編下12:2)。阿撒王(九一一∼八七○)將入侵的則辣黑打敗(編下14:1-14);約沙法特王(八七○∼八四八)戰敗阿孟摩阿布瑪紅人,而保持了厄東地區的主權(編下20; 1-32);但於約蘭王時代(八四八∼八四一)又予喪失(編下21:16, 17)。阿哈次王(七三六∼七一六)被阿蘭以色列聯軍困於京城內(列下16:5, 6),此時亞述興起,大軍壓境欺凌猶大,上主救助了希則克雅國王(七一六∼六八七)而得以解圍(列下18:13-37),但其子默納舍(六八七∼六四二)是位惡君,受主懲罰,而被亞述人擄去(編下33:10-13)。約史雅王(六四○∼六○九)因對抗埃及乃苛,而戰死於默基多(列下23:29);約阿哈次王被擄往埃及(列下23:34)。為懲罰約雅金王(六○九∼五九八),巴比倫拿步高派遣軍隊入侵猶大(列下24:2),終於在五八七年猶大國完全毀於拿步高之手,再不成為國家。

猶大國在歷史上所遭遇的災難及終於滅亡,按聖經的評論,應歸咎於國王及百姓不忠於上主的盟約(列下23:27);除了希則克雅約史雅外,幾無一不受責斥(列下18:3-6; 22:2);但上主卻沒有忘記許給達味的永遠的寶座(撒下7:12-16),猶大子民在充軍之地回頭作補贖之後,仍有一部份得以重歸聖地,自此開始一個歷史的新階段,由猶大而變成猶太。見下條。

以色列遺民拿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