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Egypt, Aegyptus)

埃及是位於非洲東北部的一個極古的國家。

一、地名:

中外交通常用的「埃及 Aegyptus」一名,原來是諾夫(門非斯)城的古名,「仆塔 Ptah 神之家」的希臘文音譯。古時,埃及人用本國語稱其國為「黑地」(指尼羅河岸的肥沃土地),或「雙城」(指上下埃及)。在舊約原文內,多用「米茲辣殷」來指埃及(創10:6; 思高譯本大半將「米茲辣殷」譯作「埃及」),但在詩文內,亦稱此國為(詠78:51; 105:23, 27)和辣哈布(依30:7; 51:9; 詠87:4),上埃及亦稱帕特洛斯(依11:11; 耶44:1; 創10:14; 編上1:12)。現代的埃及人、阿剌伯人和猶太人仍稱此國為米茲黎

二、地區:

埃及位於尼羅河流域,東以阿剌伯沙漠為界,西與利比亞沙漠為鄰,北起地中海,南延伸至阿算(古時的色威乃城,則29:10; 30:6),而與厄提約丕雅(古時的雇士),連界。自古以來,即將全國境域分為上下埃及埃及的富庶,完全有賴於尼羅河每年定期的汜濫,以灌溉土地,使土地肥沃。若一年沒有汜濫,則為荒歉之年(創41)。為灌溉高處的田地,埃及全國自古有人造的一種運河系統(則31:4; 申11:10),使埃及的出產豐饒(創41:47,出16:3; 戶11:5)。

三、居民:

根據聖經所載,埃及原先的居民,屬於的後裔(創10:6),多半從事農業,厭惡一切放羊的人(創46:34);還有漁夫(依19:8; 則29:5)和織亞麻布的工人(依19:9; 則27:7; 箴7:16)。由聖經也可以證明古埃及是個文化發達的國家,因為多次提到埃及的很多城市(依19:11-13; 耶43:8; 44:1; 46:14; 則30:6, 14-18),又提及一些文明高尚的階級,例如司祭(創41:45; 47:22)、賢士(創41:8; 出7:11; 依19:11)、醫生(創50:2)等,和武備精良的軍隊(出14:7)。

四、歷史:

埃及的史前時代,及其古文化之來源,至今還未能完全探究明白,不過,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埃及已有高深的文明,這是可以確證的事。

今日的歷史學者,根據埃及古時的瑪乃托(Manetho)歷史家編的「埃及史書」(公元前二五○年左右),將埃及的歷史,分為三十朝代,或分為三個主要時代:古王朝時代(三至六朝),約由二七○○年至二二○○年;中王朝時代(十二至十三朝),約由二○○○年至一七七五年;新王朝時代(十八至二十朝),約由一五七○年至一○八五年。古王朝時代及中王朝時代以後,還有兩個衰落的時代,即所謂中間時代。

古王朝時代,是埃及的全盛時期,象形文字早已發明,在上下埃及建造的金字塔,即為此期文明的最大左證。當時的國都,是在下埃及門非斯(諾夫)城。

大約二二○○年到二○○○年的中間時代,是埃及的大亂時期;中王朝時代,則為昇平盛世,此期從文學方面看來,可說是埃及國的黃金時代。當時疏通尼羅河流,築河道,建堰堤,開水道,以備按時灌溉田畝之需。在外交政策上,埃及此時向南北伸展其勢力範圍;也許就在此時期,亞巴郎曾來到埃及,在那裡住了一個時期(創12:10-20)。

第十八世紀,埃及國勢又趨衰弱,希克索斯異族(見希克索斯條),由北方大舉侵犯,霸佔了下埃及約二百年之久(第二個中間時代,約從一七七○年至一五七○年。)希克索斯王朝的中央重鎮,大概是在客納罕地。按照大多數聖經學者的意見,雅各伯(以色列)全家,即在此時期,來到埃及,僑居在尼羅河東北部的哥笙地區(創46:28, 34; 47:6-17)。若瑟當時貴為埃及總理大臣(創41:40-45)。

第十六世紀,上埃及有些邦君群起叛變,將異族希克索斯的統治推翻,建立本國新王朝(底比斯朝)。此新王朝,將埃及國的勢力,先擴張至客納罕,然後到幼發拉的河,如此巴力斯坦敘利亞,盡入埃及版圖。

晚近在這些地區,挖掘出土的古跡,尤其是其中許多刻有金龜(蜣螂)形象的寶石和印章戒指,皆證明埃及文化當時在北方異族中,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在埃及本國內更發現當時的國王,在其所立凱旋碑上,刻有佔領地區巴力斯坦城市的名字。此外,在阿瑪爾納城的王宮裡,也發現了數百通函件(第十四世紀)。這些函件刻在瓦片上,是埃及王與近東的王子,以及巴力斯坦許多諸侯之間的往來書信。

降至第十四世紀,埃及在近東的勢力,日趨式微。北方有赫特帝國興起。在巴力斯坦則有培肋舍特人,他們將埃及人趕出境外。

新王朝時代的第十九王朝,與聖經的歷史特別有關係。根據現代大多數學者的意見,出谷紀記載的史事,就在這時發生。由於北方民族的迫近和危險,埃及國王怕住在哥笙民與那些民族合作,為此開始壓迫民。同時為防備侵襲,就強迫民作奴隸苦工,建築要塞,例如辣默色斯丕通兩座北部城市即是(出1:8-14)。

大概在辣默色斯第二為王時,(約在一三○○∼一二三○),梅瑟以色列子民救出埃及。 不久以後,西部的利比亞使埃及大受威脅,因此,後期的國王更為衰弱,既不能統一本國政治,更無力阻撓民佔領巴力斯坦(約在一二○○年)。

在後期的歷史中(一○八五∼三三二),埃及再沒有恢復以前的勢力,雖在利比亞史沙克為王時(約在九四○∼九二○),上下埃及又統一起來,但為時甚暫。史沙克也曾企圖使埃及勢力伸展至巴力斯坦,曾進襲了猶大,攻陷了耶路撒冷(列上14:25, 26),但亞述帝國此時已在巴力斯坦擴張其統治權力,埃及已無法抵抗。七一五年,厄提約丕雅王朝統治了整個埃及。但為期不久。六七一年,亞述厄撒哈冬征服了埃及北部,復於六六三年,侵掠了南部,將底比斯京都毀滅。在亞述王的支持下,埃及的新王朝興起,仆撒美提科因而恢復了國內的自由(六六三∼六○九)。繼其王位的乃苛王(六○九∼五九三),出兵北征,一面決意援助亞述軍,與新興的巴比倫作戰,一面力圖重征巴力斯坦猶大約史雅因而出兵抵禦陣亡(列下23:29, 30; 編下35:20-24)。不過,乃苛已來不及援救亞述,因他的軍隊已被巴比倫大軍大敗於加革米士(六○五),他只得離開巴力斯坦(耶46)。

曷斐辣為王時(五八八∼五六九),又出兵北上,欲阻止巴比倫軍進佔京,但為巴比倫軍擊潰,須急速撤兵回國(耶37:5-11)。巴比倫拿布高在五八七年毀滅了耶路撒冷,佔領整個巴力斯坦後,猶大的一部份遺民逃入了埃及(列下25:26; 耶42-44)。

五二五年,波斯坎拜栖茲戰勝了埃及,使埃及成為波斯帝國的一個行省;三三二年,馬其頓亞歷山大復得勝波斯,佔領埃及,建立了亞歷山大里亞城(三三一年),作為他的王國在埃及的中心重鎮。

亞歷山大死後,(三二三年),埃及拉哥(亦稱仆托肋米)王朝管轄。在此時代的前百年內,埃及中興,再統治猶大地區,仆托肋米一世使許多猶太人移居埃及。根據傳說,仆托肋米二世,命其國內的猶太人,將舊約聖經譯為希臘文(見七十賢士譯本條)。

公元前二○○年左右,埃及勢力又趨衰弱。敘利亞安提約古三世(二二三∼一八七),戰敗埃及軍隊,使猶大地區屬敘利亞管轄(一九八年)後,復企圖統治埃及,但為新起的羅馬帝國所阻止。紀元前三○年,屋大維征服埃及,使之成為羅馬行省。

埃及,尤其在亞歷山大里亞城既有許多猶太僑民(宗2:10; 6:9),故基督教徒早就在那裡開始宣講福音。根據傳說,是馬爾谷亞歷山大里亞城建立了教會。

五、宗教:

自古以來,埃及人是虔心拜神的民族,他們的宗教很複雜,並無系統。他們在許多自然物或動物內,崇拜一種神性的能力。超越其他諸神之上的,是稱為「辣」的太陽神(耶43:13)。此神又分為上升的,正午的,沒落的太陽神。敬拜太陽神的中心,是城(希臘人後稱之為厄里約頗里坡,創41:45, 50; 43:13; 46:20; 則30:17)。

聖經上提及的埃及的其他神祇:一是阿孟神(耶46:25),即土地生產力的神,在(底比斯)城受恭敬;一是在諾夫(門非斯)城受崇拜的「牛神」——阿丕斯(耶46:15),稱他為「牛神」,因為埃及人以為他化身在公牛內顯現。埃及實乃擁有許多「神明」、「偶像」和各種「神廟」的地方(依19:3; 耶43:12; 則30:13),這為以色列人,不無危險。

埃及人的宗教觀念,一是多神的崇拜,二是對人身故之後長存生活的信念。按照他們的信仰,在人死後,不但靈魂要繼續生活,即身體亦復如此。為此,他們特別操心,用各種珍貴香料保存人的屍體,使它不至於腐爛(參見創50:2, 3, 25, 26關於死在埃及雅各伯若瑟的記載)。我國對已故祖宗表示的崇奉和供獻祭物的古老風俗,與埃及人對於死者所表現的虔敬,多少有些相似。

六、文化:

埃及是一個世界文明發源之地。紀元前三○○○年左右創造的建築物(金字塔和廟宇),雕刻或繪畫的藝術品,應用的裝飾品等,都證明當時埃及的文化已卓然發達。

那時,在埃及也已發明了象形文字,與我國六書之一的象形文字近似,既象形,又表出意義和字音。象形文字後來被司祭們加以簡化,成為「僧侶文字」,最後成為民眾通用的「通俗文字」。至於文具,筆通常是用蘆葦製的,紙是用蒲草造的。

由古埃及傳下的文學作品,例如史書、小說、詩文等等很多,其中與聖經特別有關係的,是論智慧的文學(箴22:17-23:11似採用了埃及哲人阿門摩培所編的「訓誨篇」)。

希克索斯、出谷紀、波斯帝國、亞歷山大里亞拉哥色婁苛羅馬帝國、七十賢士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