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寫的羊皮卷(Palimpsest, Palimpsestus)

這個名詞來自希臘文,意謂「重新刮淨」。本來在羅馬帝國時就已有這種習慣,並有不少的這種抄本傳流於世。但是與聖經特別有關係的時代,卻是在七至九世紀間的重抄本。亦就是當阿剌伯人佔據埃及之後的前期,當時由於紙張缺乏,只有將一些古老及不太重要的羊皮抄卷來重新利用。

利用的方式是將羊皮浸入水中,以海綿加以涮洗,將墨水沖掉,曬乾後,就成了可以重新利用的羊皮卷。現代的學者以有化學成分的藥水,塗於這種皮卷上,仍可使原來第一次的抄文反映出來。但另有一種羊皮卷,因第一次抄寫時所用的墨水,質地良好,不易以清水沖洗,而需要以刀片或粗石刮磨。如此,原先的抄文盡失,無法再使其反映出來了。

這種重寫的羊皮卷手抄本,與聖經有關者,有厄弗稜(Ephrem)有關新約的手抄卷,或稱「手抄卷C」。第一次書於第四世紀,第二次則書於十二世紀。另有一種被稱為敘利亞西乃關於福音的抄卷,亦是重抄卷。在慕尼黑保存的五書亦曾兩次被抄於同一羊皮卷上:第一次是在第六世紀,第二次在十三、十四世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