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City, Civitas) 人類生活的狀況,由原始的漁獵生活,而進入游牧,由游牧而進入農業,再由農業而進入城市生活:這些都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轉捩點。它的過程並非是突飛猛進的,更不是突然的轉變,而是積年累月的慢性演變。這裡我們所討論的是由農村而城市的變化步驟。農村的生活自然是單純樸素的,無甚階級區別的。可是到了城市生活的階段,卻大不相同了。首先出現的是種種形形色色的職業,諸如匠人、工人、商人、軍人、政客、文書、司祭、君王等,而他們之間的關係卻又不是等量齊觀,不分軒輊的,而是有地位、權力、尊卑及主屬之別。它的最高主權是依政體之不同集中於君王的宮殿,或司祭的廟宇。城市中的人生既然逐漸複雜繁化,於是其需要也就與日俱增,這就開啟了人類幻想及創造力的大門。其間最主要的,也是與人類歷史文明有著巨大關係的創舉,要算是文字的發明,諸如象形文字及楔形文字就是。 在巴力斯坦正式城市的出現,應是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事。其間固然有耶里哥城,遠在公元前六、七千年前就已建立,但它只是一種例外;是在聖地絕無僅有的一座最古老的城市。初期的城市,大都是窄小不宜居住的,除了君王的宮殿之外,內中房舍的建築,既無秩序,又不美觀,更無整齊街道之可言,能容納的人口,也是十分有限的,絕大多數的人民是在城牆之外雜處而居的,只有在戰爭兵荒的時期,才盡數逃入城中,作為避難所。考古學者等已證實這些古城所佔的面積是如何的窄狹:舍根城只有二三○公尺長,一五○公尺寬;默基多三○○公尺長,二二五公尺寬;同時代的耶里哥城,亦只有二二五公尺長,八○公尺寬,其後才擴展至三○○公尺長,一五○公尺寬。至於一一○○公尺長,六五○公尺寬的革則爾,則是當時古城中的大城市了。當然與聖地之外的沿海大城,如彼布羅斯及烏加黎特,是不能比擬的。 長期輾轉於曠野過慣遊牧生活的以民,初次進入已有不少城市存在的聖地,對於一切是相當陌生的。對於城市的存在,及其建築懷有不屑的心情及輕視的態度,認為是人類狂妄自大的表現(見創11:1-9),是罪惡敗亡的淵源(見創19:1-26)。但是,日久天長,他們也就不得不接受客納罕地區原有民族的高度文化,而漸漸開始修建自己的城市。在這些城市中,最值得注意的當然是耶路撒冷及撒瑪黎雅,蓋二者均是君王居住的城市,是二國的首都,其中有君王宮殿、神廟及聖殿。在聖經中,尤其耶京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竟多次稱之為「城市」而不名(依66:6; 則7:23),由此可知是盡人皆知的城市。有時稱之為「天主的城」(詠87:3),「上主的城」(依60:14; 詠48:9),「聖城」(依48:2, 52:1; 詠87:3; 厄下11:1; 瑪27:53)或「達味城」,因為是達味親自由耶步斯人手中爭奪來的一座城市(撒下5:7, 9; 列上3:1; 8:1; 9:24; 11:27; 依22:9; 厄下12:37)。一種頗富默西亞主義色彩的說法是「大王的城邑」(詠48:3瑪5:35)。在新約的著作中,耶京不少次含有寓意的說法,且由物質的耶京,而變成精神的或謂屬神的耶京,亦即天上的耶京(迦4:25, 26; 希11:10, 16; 12:22; 13:14; 默3:12; 21:2, 10; 22:14, 19; 11:2; 20:9等)。 城市建築的藍圖到了希臘及羅馬帝國時代,發生了革命性的徹底革新。它再不是窄小齷齪的小型城市,而是廣大遼廓可以容納很多人口的大城。城牆城門的作用,亦漸次於無形中消蹟。城中有經緯大道整齊劃一的街市,更有不可或缺的廟宇、廣場、商場、運動場、劇場、圖書館、水池、水道等等的建築。當然更有政府及其行政人員及軍隊駐紮的地方。其次則是居民的房舍,有些城市更有作為點綴品用的牌坊、石碑、石柱、態像等。 在聖地中按這種藍圖建築的城市,有瑪黎撒及革辣撒二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