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聖經學院(L'Ecole Biblique de Jerusalem)

它的原名是「聖經實習研究學院」,是在教宗十三世推動下,為多明我會士拉岡熱於一八九○年所建立。院址在耶路撒冷第一位致命聖人斯德望為主捐軀的地方,故亦稱為聖斯德望會院。在這地方於公元五世時,王后厄烏多息雅(Eudoxia)建一大殿,並安置聖人斯德望的聖觸於大殿中,以資紀念。此殿於七世紀中毀於波斯人之手。一八八○年此古殿舊址為肋公特(Lecomte)所挖掘研究,並將之買下。

這一學院的精神,按教宗的願望,應是公教化及科學化的,以種種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及推行聖經學問,並造就聖經專門人才,它是兩年學制。教授皆來自法國,盡用法文,教材有聖經概論、解經學、聖經歷史、地理、考古及京地形學,並有聖經語言及其他古東方語言的教授。上課的節目不多,主要在於推動及指導學生從事個人研究的方法。每週一個下午用為京考古的實地考察。每月有一整天的實地考察授課。每年則有兩三次遠遊整個聖地、敘利亞埃及等。每次為期八至十四天不等,以使學者得到聖地實際考察的經驗。

一九二○年法國政府,鑑於這一學院在聖經考古方面的輝煌成就,命名為「法國耶京聖經考古學院」。它招收來自世界各地的神父及會士來造就他們。既然它主要的目的是推動個人研究的工作,故此學生數目有限,不得超過二十至二十五人。半個多世紀以來,為教會造就出了不少的優秀聖經學人才。

拉岡熱神父非祇是創始人,而且也是它的首腦及柱石。他為這一學院留下了獨立的風格,訂立了指南及方向,以及研究聖經學問的方法,而且他本人也留下了大批有價值的著作。他為了將這一學院的成績介紹與人,更創辦了兩種雜誌:其一是「聖經評論」(Revue Biblique),創於一八九二年,曾一度是羅馬「聖經委員會」(Commissio Biblica)的機關報;其二是「聖經研究」(Etudes Bibliques),創於一九○○年,多注重解經學上的問題。二者都是拉岡熱一手所創。

直至最近這一學院的領導人物是德富(de Vaux 1971卒)神父,在他的指導之下,有谷木蘭的考古,及全部聖經的新譯,即「耶路撒冷聖經譯本」,這本譯著甚為有名。最近幾年來更增加了一個新的附帶叢刊,名為「研究補遺」(Etudes Annex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