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烏耳(Saul)

人名,有「懇求而得的」意思,以色列民族的第一位君王(一○三○∼一○一○),屬本雅明支派,家住基貝亞克士的兒子(撒上10:21, 26; 22:6)。聖經上頗為詳盡地記載了他的家譜(見撒上9:1; 編上8:20-33; 9:35-39),娶有一妻一妾,前者生子四人(編上8:33; 9:39),後者生有二子(撒下3:7; 21:8, 11),亦有兩個女兒(撒上14:40)。他本人是一個「魁梧英俊」的人(撒上9:2)。至於他被選為國王的記載,聖經上有兩種不同甚至相反的論調,即擁護君主政體及反君主政體的論調(見「君主政體」條)。但是不管聖經如何對此加以批評記載,事實上,這種君主政體的建立,是一種遊牧民族定居後的自然傾向,但不能否認暗中有天主的措施。民的這種轉變遠較其他民族緩慢。他被選立為國王的近因,學者們大都以為是由於他英勇拯救了基肋阿得雅貝士的緣故(撒上11)。就由上述這段事[來看,可以斷定撒烏耳是一位民長式的國王,或過渡時期的國王。當時他面對的最強大的勁敵是培肋舍特人,雖然他曾數度進攻敵人,企圖解救自己的同胞,但終未成功,且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他曾經同阿瑪肋克人作戰,且大獲全勝(撒上15)。他建都于基貝亞,即現今的福耳(el-Ful)廢墟,位於京北約六公里處的一座小山丘上,已被考古學者在一九二二及一九三三年兩次挖屈考察。

撒烏耳在內政方面,雖曾極力團結各支派,但所得的結果並不理想,仍然各自為政,祇是在表面上團結起來。當他陣亡之際,南方的猶大支派立即在自己的首都,在未獲得其他北方支派的同意及擁護的情形之下,立達味為王一事,就清楚的說明了這一點(撒上2:4)。在宗教方面,他雖剷除了邪神敬禮,但自己卻去求問招魂的女巫(撒上28:7-25)。實際說來,他並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也沒有建下什麼豐功偉業。這固然一方面是由於他當時的處境十分困難,外有強敵,內無團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心胸窄小,無容人之量,而性格又輕浮不定,對屬下無信任等。結果這一切導致他不惜用殘酷的手段來對付他人(撒上22:6-9),同達味先友後敵(撒上18-26),甚至同撒慕爾先知也不能合作相處(撒上13:3-15; 15:10-23)。

雖然如此,達味卻在他追悼撒烏耳的哀歌上,仍然讚揚了他,並謂敵人也不得不承認他的英勇(撒下1:19-27)。德46:13, 19, 20雖未提到他的名字,卻實是在讚揚他。

見君主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