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遜(Humility, Humilitas)

謙遜德行是人心靈的一種狀態,自知自己軟弱無能,且又充滿毛病罪惡,因此,在天主面前自謙自卑(羅12:16; 雅4:10; 伯前5:6)。這種狀態也可能是本身的處境所造成的,比如貧窮、病弱、災難、受人卑視等(創29:32; 申26:7; 詠9:14; 18:28; 路1:48; 格後10:1),但這種可憐的處境,若不是出自本身的罪過,而是來自上主的試探,則是一件光榮的事,是上主愛人的表示(友8:27),天主自會使這些人在人前受光榮(格後7:6; 詠34:19; 約5:11; 德11:13)。

耶穌說「凡貶抑自己的,必受舉揚」;他自己就是「良善心謙的」(路14:11; 18:14; 瑪11)。在舊約中,謙遜是得上主的恩惠的最好準備(德3:20),是智慧之源,因為她使人清楚地認識自己(箴11:2)。在新約中,她是接受天主聖寵的基本條件(雅4:6; 伯前5:5; 斐2:8)。人不只在天主面前應有謙遜的心靈,就是在同人前亦應如此(伯前5:5),視其他一切人都比自己好(斐2:3; 格前15:8, 9; 弗3:8; 瑪20:26, 27; 路22:26)。罪人更應有謙卑的心情,因為謙遜與悔改是分不開的,是相等的(詠51:19; 依57:15);謙遜又是祈禱有效的最好條件(友9:16; 詠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