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蘇厄書(Book of Joshua, Liber Iosue)

希伯來文聖經或各譯本的編排,緊接梅瑟五書之後的,即是若蘇厄書(或約書亞書),記述選民第二位偉大的領袖和英雄若蘇厄所行的豐功偉業。敘述他怎樣完成了梅瑟託他的使命,率領以色列人佔據了客納罕地。今簡略地討論一下本書的(一)名稱,(二)主題與內容,(三)本書與梅瑟五書,(四)作者與寫作時代,(五)主要神學思想。

(一)名稱:本書的名稱,希伯來文作:Ioshuah,含有「上主是拯救者」之意,希臘譯本作:Iesus Nave,即納外之子耶穌(農的兒子若蘇厄);拉丁通行本作:Liber Iosue,即若蘇厄書。本書名為若蘇厄書,是因為本書所記的主人翁為若蘇厄的原故。

聖教會自初即將本書列為舊約史書第一部,但猶太人卻將本書和其他較古的歷史書──由蘇至列下,列在「前先知書」中。他們以為這些書是先知們(天主的代言人)的著作,事實上,這些史書的作者,不僅以史家的立場,而且也本著先知的使命,記述選民的歷史,為教訓天主的百姓,為此,作者所注目的,是與宗教有關係的事蹟,即記載天主怎樣對待以色列子民,以及他們怎樣同天主來往的事蹟。以色列人的史筆既是如此,那末,本書絕不會記錄一切由梅瑟死直至若蘇厄逝世的史事,只記載其中比較顯著者,以說明佔領許地,並非出於人力,而是出於上主,「因為是上主在為以色列人作戰」(10:14),以激起以色列子民對上主的忠實更加信賴,對上主的盟約更忠信誓守(24:8, 12-14)。

(二)主題與內容:本書的主旨是在證明天主怎樣實踐了許給聖祖們的諾言,以奇蹟異事,使若蘇厄戰勝了客納罕地各民族,佔領了他們的土地,並為十二支派加以分劃。如此,若蘇厄便完成了梅瑟逝世時所留給他的兩種使命:佔領許地,並分劃福地。本書正文按此內容可分為兩大段:第一段記述如何攻佔許地(1:1-12:24);第二段記述如何分劃許地(13:1-22:34),最後兩章(23; 24),記述若蘇厄的最後勸言,人民如何對上主的盟約一再表示盡忠與服從,並以若蘇厄厄肋阿匝爾大司祭逝世作結束。

(三)本書與梅瑟五書唯理派學者多認為本書與梅瑟五書是一部書,而稱為「六書」(見梅瑟五書條),他們認為本書應是梅瑟五書的結論,因為如無本書,梅瑟五書中所時常提及的天主許與列祖佔領許地之事,則毫無結果,所以本書與五書應為一體。五書既是根據J、E、P、D四文件寫成(詳見梅瑟五書條),那末,本書當然也是根據此四文件所寫成,並寫成於充軍之後。這一學說目前已為學者所拋棄,因為本書無論在結構上或內容方面皆與五書不同,可自成一體;並且根據猶太人最古的傳說以及各古譯本,五書與本書常是列在不同的書目上(撒瑪黎雅五書即是最明顯的例證);並且從未將本書與五書同樣看待,本書為「前先知書」之一,只有五書是最神聖的法律書——「托辣」(見 Josephus : Contro Apionem 766)。最近二十年來,又興起另一學派,即以諾斯(M. Noth)和布賴特(J. Bright)為首的「追源論」學說(Ethiological Hypothesis見追源學條)。這一學派認為本書是由申命紀學派的作者或編輯者,搜集了一些古代民間的傳奇,古代的英雄事蹟和晚期的猶大王國的地理誌所編成的。按此一學派的意見,由申命紀開始直至列下記述猶大王國滅亡為止,應為一整體,皆出於申命紀學派的手筆。這一學派不但犯了「文件說」學派的同樣弊病,即漠視了猶太人最古老的書目分類(申命紀屬於「托辣」,蘇至列下屬於「前先知書」),同時也忽視了本書的歷史性和若蘇厄本人的事蹟(不必提及由蘇至列下各書間的文筆不同,而又與申命紀的文筆大異其趣)。

由近代考古學家的發掘和古代文獻的發現,我們得知東方古代民族是怎樣忠實,小心翼翼地保存了自己本族的傳說,皆具有固定的形式,固定的風格。蘇4:20-24記載若蘇厄基耳加耳立石為念,以及所說的話,可以指出以色列子民怎樣忠實地保存了自己國家的大事紀錄。一個新興的國家,身經百戰之後才佔領了許地,決不會忽視自己本國的歷史,或任其刪改。由此可見,本書的寫成,依「追源論」學說之可能性極微,多數是依據最古老的傳說,甚或若蘇厄自己所寫下的一些記錄。

(四)作者與寫作時代:關於本書的作者問題,雖然猶太人的塔耳慕得(Bara Batra 14, 1)和一些教父認為若蘇厄是本書的作者,但有許多事蹟,發生在若蘇厄死後,定非出於他的手筆,如若蘇厄逝世(24:29-33),對他的讚頌(4:14),加肋布擴展土地(15:13-19; 見民1:10-15),支派的遷移(19:47; 見民18:27-29),雅依爾城邑的記載(13:30; 見民10:3-5),壯士書的引用(10:13; 見撒下1:18),猶大山地和以色列山地的稱呼(11:21),以及多次所記的「直到今天」的語句(4:9; 5:9; 9:27; 15:63)。明顯的,本書是在若蘇厄死後經過了一段相當長的時期才寫成的。

但另一方面,由於本書中某些段落寫得如此生動活潑,連細微的情節都寫得清清楚楚,如過約但河,佔領耶里哥哈依等城(2-8),辣哈布妓女尚在人間(6:25),稱客納罕地為河西(5:1; 9:1; 12:7),測繪客納罕地等(18:9),尤其許多城邑都是沿用古名:如巴阿拉克黎雅特耶阿陵)15:9,德彼爾克勒雅特色費爾)15:15,克黎約特赫茲龍哈祚爾)15:25,克黎雅特阿爾巴赫貝龍)15:54:這一切皆顯示本書的作者引用了最古的歷史資料。這些資料可能由當事人,甚或若蘇厄所寫下的。

由本書的內容來看,本書的寫成時期應在撒羅滿時代之前,因為革則爾尚在客納罕人手中(16:10,見列上9:16);甚至在達味之前,因為耶路撒冷尚在耶步息人手中(15:63; 18:16, 28; 見撒下5:6-8),漆冬還是腓尼基的京城(11:8; 13:4-6; 19:28),達味時代,提洛已起而代之。

(五)主要神學思想:本書的主要思想是要說明天主怎樣實踐了多次許給聖祖們的諾言,怎樣忠實於自己與民所訂立的盟約(1:2-6, 11, 15; 9:24; 14:9; 21:43-45; 23:5, 14; 24:13),以奇蹟異事,使若蘇厄戰勝了客納罕地各民族,佔領了他們的土地,作為基業。本書中雖然有許多記述是在讚頌若蘇厄的豐功偉績,但實際上是在描述天主的勝利(見1:9; ;3:10; 4:23-24; 6:16; 8:1; 10:14; 11:6-8; 13:6; 18:3; 21:43-45; 23:1-6; 24:1-13, 16-18),是天主為以色列並與以色列一起作戰,是天主將客納罕地交與以色列,是天主的命令,叫他們分劃所佔領的土地,所以勝利是屬於天主的,並非屬於以色列,因為如果天主不與他們一起作戰,他們是不會獲得勝利的(7:1-5)。所以,由以色列方面,尤其在佔領許地之後,應遵守盟約的主要條件,即聽命與服從上主,因為聽命與服從是全心全靈屬於上主,事奉上主的明證(22:5; 23:5-6, 14-16; 24:13-14, 16-20)。

以色列選民在若蘇厄率領之下,因忠實遵守天主的命令所獲得的勝利,以及佔領福地所獲享的平安,為新約的選民,亦含有極深的意義,即預兆信友必須經過戰鬥的生活,才能在天堂享受永無窮盡的平安和幸福(希4:8, 11)。

若蘇厄、梅瑟五書、追源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