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理伯書(Epistle to the Philippians, Epistola ad Philippenses)

斐理伯書是四封獄函之一,是寫給斐理伯城信友的。作者是聖保祿:這是古今學者一致公認的。在馬其頓的教會中,這城的信友對聖保祿最敬愛,而聖保祿對他們也特別愛護,可能是因為這是他在馬其頓開創的第一個教會吧!因此,他們對聖保祿非常服從(2:12),不斷關懷(4:10)不但努力協助傳教(1:4),分擔他的困苦(4:14),而且還屢屢慷慨捐助,接濟他日常生活的需要(2:25; 4:15, 16);而聖保祿亦以基督的情懷特別痛愛他們(1:8),以親切的名詞稱他們為「我的喜樂,我的冠冕」(4:1),稱他們的捐助為「芬芳的馨香,天主悅納的祭品」(4:18),並樂意為他們祈禱(1:3),甘心為他們奠上自己的血(2:17),讓他們分享他所受的恩寵(1:7)。

一、寫作的動機、時間、地點

就是出自這愛心的流露,可說是「保祿書信中最熱情奔放的信」(Deissmann)。當時城教友得悉聖保祿被囚於羅馬(宗28:30, 31),便募集了些捐款,托厄帕洛狄托給他送去,並代己侍奉他。可是他到了羅馬不久,患了重病,險些兒死去,使斐城信友非常掛心。因此,病愈後,聖保祿立即打發他回去,以免城信友們掛心(2:25-27),順便也給他們寫了這封信,托他帶回去。因此,第五第六世紀的一些抄本,在4:23後加上一句:「寫在羅馬,由厄帕洛狄托送去」。因此,本書約寫於六三年,即聖保祿羅馬第一次被囚快被釋放之時(2:24)。可是,今日也有學者,基於多種理由,主張斐寫在格後之前,即五六∼五七年間,而寫作地點是厄弗所的一個監獄。可是,對這一意見大多數學者認為理由不夠充份,而加以否認。

二、內容分析與一貫性

斐既是一封熱情奔放的信,在結構上不能像羅、格前、弗、希等書信那般緊湊有序。反之,它與格後、弟後和費很類似,字裡行間十足流露聖保祿的心和愛,他的靈修生活和神秘生活。

由於缺乏緊湊的程序,要將它作一詳細的分析,不太容易。我們只大約分析如下:

前言:1:1-11

第一部份:論監禁與傳福音(1:12-26)

第二部份:論效法基督的精神(1:27-2:18)

第三部份:報告自己的計劃(2:19-30)

第四部份:各種勸告(3:1-4:9)

第五部份:感謝信友的恩情和捐助(4:10-20)

結語:4:21-23

至於本書的一致性,由於文中多次(2:91; 3:2; 4:10)轉接突然,並由於古代有些文獻提及聖保祿城信友寫了兩封或多封信,有些學者認為斐是由兩封或多封信剪輯而成,例如信一:1:1-2; 4:10-20(感謝捐助);信二:1:3- 3:1; 4:4-9, 21-23(消息與勸告);信三:3:2- 4:3(針對猶太)

三、神學

斐並不是一封專論神學的書信(Epistle),而只是出自愛心而寫的一封——可以說——家書(Letter)。可是留心的讀者不難發現聖保祿在這信中很喜愛使用「喜樂」或類似的字眼(共十七次)。因此,聖經學家稱斐為「喜樂的書信」,正如稱路為「喜樂的福音」一樣。因此,若要談斐的神學,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喜樂神學」。

保祿三次請斐城信友「喜樂於主」(3:1; 4:4.a, 4 b)。所謂「喜樂於主」,就是設法享有「天主那超乎各種意想的平安」(4:7),並佔有「平安的天主」(4:9)。而這喜樂的途徑就是:一、以信賴感恩的祈禱,投奔天父之前(4:6);二、竭力追求、體味和實踐宗徒給我們傳授的真善美(4:8-9)。但是,最基本的喜樂途徑,還是懷有耶穌的情懷,隨著他走空虛自己的十字架道路(2:5-8),因為,正如天主聖父光榮了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的他(2:8-11),同樣,他也要使愛慕十字架的人獲得光榮的復活(3:21):反之,基督十字架的敵人的結局,就是喪亡(3:18-19)。

保祿就是這喜樂的榜樣。他在主內非常喜樂(4:10),即使為了基督的緣故帶上鎖鍊,仍然喜樂(1:13, 18),因為他學會了事事知足,在各種環境中發現了應付的秘訣,就是全心信賴他的主耶穌(4:11-13)。這耶穌就是他喜樂的泉源,因為能認識耶穌,為他就是萬幸中之大幸(3:8),因此,耶穌成了他的生活,死亡反是利益(1:21),因為他最大的喜樂就是早日解脫,與基督在一起(1:23)。因此,為了佔有他,他不惜損失一切(3:7, 8),或生或死,總要叫基督在他身上受到頌揚(1:20)。正是為了這個緣故,他不但訓導信友不應只信耶穌,還應為他吃苦(1:29),而且,他自己也實在願意參與他的苦難,相似他的死,因為他也希望得到由死者中的復活(3:10-11)。不但如此,他還勸勉信友向他人以喜樂的寬仁傳播「主快來了」的喜訊(4:5),而他自己也甘心暫時犧牲與主耶穌同在的最大喜樂,留在世上成為分送喜樂的工具,使信友得到信德的發展和喜樂(1:24-26),因為他傳教的目的,就是使信友結出義德的果實(1:9, 10),成為天主無瑕的子女,世界的明星(2:15),而在傳教生活上最大的喜樂,就是看見信友相親相愛(2:1-2)。因此,他以耶穌的心腸懷愛他的信友(1:8),以喜悅的心情為他們祈禱(1:4),即使為了他們的得救應奠上自己的血,他也非常喜歡,並請信友一同歡樂(2:17-18)。

除了上述的喜樂神學以外,斐還有一小段含有非常重要的基督學的讚詞(2:6-11)。這讚詞出自聖保祿的手筆,或者只是當時的禮儀歌詞,則不得而知。這短短的六節,每節是一首小詩,從不同的角度描述基督的奧蹟:一、他的先存神性(divine Pre-existence);二、他的降生成人,空虛了自為天主的光榮;三、他的謙抑至死,死在十字架上;四、他的光榮凱旋,超越萬物之上;五、他由上天下地的萬有獲得的崇拜;六、他的人性以苦難聖死換取來的榮銜:「主」。

見上主的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