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肋阿得(Gilead, Galaad) 一、地名,原意有兩種解釋:其一是「立約證據的石堆」(創31:45-53),其二是「堅硬不平」之意。 基肋阿得幾乎是聖經上每一本書都提過的地方,它在約但河之東,其地區之大小,因著環境之變遷而異,大致說來,最初原是指一座山而言(創31:47-54),後來擴展為整個北自雅爾慕克河,南至阿爾農河(戶32:1; 蘇22:9-15; 列下10:37)及雅波克河流(蘇10-11)。在羅馬人時代它竟指整個約但河東部地區而言(瑪4:15-25; 谷3:8; 10:1; 若1:28; 3:26; 10:40),後來阿剌伯人稱這一區為阿革隆(Aglun),直至今日。 它的地形非常複雜。東部是曠野的荒野高原,漸西而成低平原,格外在約但河沿岸,是為沖積平原。地質自雅爾慕克河南至死海一帶,多白塵質或石灰質,自阿爾農河至阿曼一帶,則多沙質土地。它的河流因地形高低不平,多成急流,且大都是山間谷溪,除雨季外,平常水量很少,故無水利可言,因此農作物也很稀少,但草地及樹木倒不少,是畜牧的理想地區(戶32:1; 歌4:1; 耶22:6; 50:19; 米7:14);藥草產生亦頗負盛名(創37:25; 耶9:22; 46:11; 則27:17)。 它的歷史:遠在公元前兩千年,此地即已有人煙,當以民進佔許地時,此地阿摩黎人的國王息紅,阻止去路,被以民戰敗,其土地被劃分給加得及勒烏本支派(戶21:21-31, 32; 申2:26-37; 蘇4:12; 12:2-3)。此地區的其他君王相繼戰敗,是以部份的默納協支派,亦在這裡得到了土地作為產業(戶21:33-35; 32; 申3:1-20; 蘇4:12; 12:4-6)。於是上述三個支派(默納協一半在河東,一半在河西),開始定居於這一地區,安居樂業,但為時不久,有米德楊人及阿瑪肋克人的入侵騷擾,上主打發民長基德紅去拯救他們,將敵人打敗(民6:7)。其後另有其他兩位本地民長的出現:雅依爾及依弗大(民10-11)。依弗大死後,敵人——阿摩黎人——重新作亂,並佔領此地。撒烏耳登極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克復此區的失地,同納哈士王作戰(撒上11)。撒烏耳被培肋舍特人殺死之後,此區的雅貝士人曾暫時掩埋了國王的屍首,直至達味將之遷葬於其祖墓中(撒上31:11-13; 撒下21:12-14)。撒烏耳的大將阿貝乃爾,在此區的瑪哈納殷城,立已故國王之子依市巴耳為國王(撒下2:8-9),達味的軍長約阿布為了剷除異己,追擊阿貝乃爾時,他只有來此城中避難(撒下2:29)。在以民的君政時期,此地區曾數次易手,被敘利亞人所佔領(列下10:32-33),只在約阿哈次(列下13:4-5, 23-25)及雅洛貝罕二世時代,能短期將失地收回(列下14:26-28)。亞毛斯先知就曾提及,基肋阿得在第九及第八世紀,曾遭受過外人(大馬士革)的迫害(亞1:3-13)。 自充軍後,聖經上已很少提及基肋阿得。猶大瑪加伯曾兩次帶兵在此作戰,以保護當地的猶太人,大獲勝利,並將僑居該地的猶太人,遷至約但河西岸居住(加上5章,見加下12:10-28)。除此之外,史家若瑟夫給我們留下了關於這一地區頗為豐富的歷史文件,以資參考。羅馬人時代,基肋阿得已正式屬培勒雅及「十城區」所管轄。 二、城名:關於是否有基肋阿得城之問題,學者們至今仍在爭辯,聖經上只兩次提到「基肋阿得城」(民12:7; 歐6:8)。但這裡所說的城,亦可能作其他的講法,這只有等待考古學者們的繼續努力,提供確實的證據之後,才可以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