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肋舍特(Philistine, Philisthaeus)

民族名,他們是居於聖地海邊的一個非屬族的民族。但是他們並非是一個純粹的民族,而是由數種較小的海邊民族或部落所組成,籠統的被稱為培肋舍特人,比如達味時代的僱傭軍,革勒提人及培肋提人(撒下8:16, 18; 20:23; 編上18:17),就都是屬於培肋舍特種族的人。他們曾經企圖入侵埃及,但被辣默色斯三世拒之於外未能得逞,只好退居於巴力斯坦的沿海地區;巴力斯坦之名的由來,便是得自這個民族名。

但是,在他們聯合向外侵略發展之前的原來居地,是加非托爾海島,亞9:7; 耶47:4; 及一些埃及文件,都證實這種說法的正確。按大多數學者的意見,加非托爾島就是現今的克里特島,不過目前因著考古學的進展,有少數學者則強調它應是現今的塞浦路斯島。

他們在聖地所居住的地方,在聖經上沒有特別的名字,只謂「培肋舍特地」,或「培肋舍特人的地方」(見加上3:24; 撒上27:5)。這個地區包括,北起加爾默耳山,南至迦薩地區,是一片肥沃的平原土地。出產豐富,海陸交通便利,主要的城市有五座:由南而北迦薩阿市多得阿市刻隆加特厄刻龍,學者們慣稱「五城」(見蘇13:3; 撒上6:16, 17; 耶25:20; 亞1:6-8; 索2:4; 匝9:5)。

他們所崇拜的神祇是,達貢巴耳則步布(撒上5:2-5; 加上10:84; 11:4; 列下1:2, 3, 6, 16),後者本是客納罕地的古代神明,而被這批入侵者亦加以崇敬。他們雖被視為慓悍善戰的英勇民族,但卻因為是未受過割損的人民,時被輕視譏笑(民15:18; 撒上31:4)。在厄本厄則爾一戰將民打敗,非只將其當時的宗教中心史羅破壞,更將約櫃奪去(撒上4:1, 2, 10, 11),但在其達貢神受到約櫃的侮辱,及人民受到災害之後,只好將約櫃原封退還(撒上5; 6)。

為了同民爭佔巴力斯坦地盤,兩個民族變成世仇,再加上他們英勇善戰,及依仗民所沒有的金屬武器(撒上13:19-22),曾經自公元前第十一世紀的中葉起,極力欺壓蹂躪民,佔據了西部的大部分地區。直至撒慕爾(一○五○)及撒烏耳(一○二○)時代,才將他們虎視耽耽的兇氣,漸為緩和。但是基耳波亞山上一戰,民大敗,撒烏耳殉職之後(撒上30:1-8),他們更變本加厲向外發展,將民的大部分領土佔領。至達味正式為王之後(九九○),才將他們全部驅逐出境。自此培肋舍特除了在商業上仍有所表現外,變成了平平無聞的民族,受著其他強權(亞述、埃及)的左右及擺佈;對民的再度侵擾,也只是偶而有之的罕事(見列下18:8)。終究與後期的猶太人歸於同一命運,變成羅馬帝國的屬民。

在文化方面,我們知道培肋舍特人的語言與族的語言是迥然不同的,這種情形仍見於乃赫米雅時代(厄下13:24),至於所用的文字卻無法考察。考古學告訴我們,自十二世紀起,在培肋舍特的地區,格外在「五城」地區,發現一種新式的,由外區傳入的陶器,稱之為培肋舍特陶器;後來的學者,更證明這種陶器,是由西方經過塞浦路斯島而進入聖地的。這種陶器的特點,在於上面純黑或純紅色的幾何圖案花紋,或梳弄羽毛的天鵝,盛裝液體的陶器,且置有過濾器,過濾液體中的不潔之物。他們特別喜歡飲酒,可能這種有過濾器安裝的陶器,就是為盛酒用的。

加非托爾克里特培肋提塞浦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