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理伯 [斐理伯城](Philip, Philippus [Philippi]) 一、人名 是聖經上提到的幾個人的名字,意謂「愛馬的人」。 1、斐理伯二世(三五九∼三三六): 原是馬其頓的國王。此人手腕靈活,英勇善戰,堪稱為著名的政治及軍事家。他上任之初,國家仍是處在內憂外患的狀態之下,他先平息內亂,勵精圖治,國勢日強。於是開始向外發展,開拓疆土,以希臘為對象。當時希臘正是四分五裂,各自為政的割據時代,斐理伯乃乘機個個擊敗,最後連雅典京城亦被他所佔領統治,於是他名聲大振,成為當時強有力的國王。公元前三三六年正當他在馬其頓,為出嫁女兒克婁帕特辣大擺宴席的時候,席間被人所暗殺。他的兒子,就是後世大名鼎鼎的(當時年僅二十歲)大亞歷山大繼位稱王,建立希臘大帝國。聖經上祇有兩次偶然提到斐理伯此人(加上1:1; 6:2)。 2、斐理伯五世(二二○∼一九七): 馬其頓王,當其父德默特琉二世於二二九年逝世後,他仍是一個幼童,他的表兄,安提苛諾多索(Antigonous Doso)代為執政,將全國混亂的局面代為平息。他親自執政之初,即著手鞏固內部勢力,興建強大的海軍,可惜他竟不自量力,與北非洲的迦太基人聯盟抗拒強大的羅馬人。迦太基人領袖哈尼巴耳敗北,而斐理伯的海軍亦受阻,竟愛莫能助,且開罪於羅馬人,其後盡其狡滑之手段,避免與羅馬直接衝突,故仍能將其王權維持至公元前二○○年,但是年他卻出兵攻打叛變的雅典。雅典人求救於羅馬,羅馬人正苦無機會插手懲治馬其頓,此乃不可縱失之良機,果然出兵,一九七年忒撒里雅一戰,將斐理伯打的潰不成軍。聖經上關於這次的失敗亦曾一次提及(加上8:5)。 3、是安提約古四世的摯友(加上6:14; 加下9:29): 同里息雅爭奪執政權而成為仇家對頭。原來安提約古四世已立里息雅為自己身後的執政人(加上3:32),但臨終前竟變卦而立斐理伯(加上6:14),當國王戰死於東方戰場之際,斐理伯運屍回安提約基雅準備自行執政。此時圍困耶京的里息雅,在功虧一簣之際,竟前功盡棄,率兵逕返安提約基雅(加上6:55-60)。斐理伯當然不是對手,祇好逃往埃及,投奔仆托肋米非羅默托去了(加下9:21)。 4、夫黎基雅人被安提約古四世委任為猶大總督: 「此人性情殘暴,甚於委派他的人」(加下5:22)。在他任期內正是安提約古國王力圖對猶太人施行希臘化,使他們叛離自己的宗教時代(加下6:11, 8:8),故此人與加下9:29; 加上6:14所說的斐理伯並非同一人。 5、黑落德斐理伯: 是大黑落德由大司祭息孟的姊妹瑪黎安乃第二所生的兒子。斐理伯與自己的親姪女黑落狄雅結為夫婦。當大黑落德死時將國土分給自己的兒子們來治理,但斐理伯竟毫無所獲,客居於羅馬。他的妻子黑落狄雅是位野心勃勃的女人,故有所不甘,竟無恥的放棄了自己的丈夫,而與分封候黑落德安提帕,亦即斐理伯的兄弟,公開同居,故此受到若翰嚴厲的責斥,而若翰亦因此為義而捐軀(瑪14:3-12; 谷6:17; 路3:19)。生女撒羅默,此女亦竟倣效母親的惡表與自己的親叔父,分封侯斐理伯(見下)結婚,而本節所說的斐理伯則客死羅馬。 6、分封侯斐理伯: 亦是大黑落德的兒子,其母名克婁帕特辣,被立為分封侯,治理依突勒雅,特辣曷尼,哥藍尼,巴塔乃雅及奧郎尼地區(路3:1)。在這些地區內很少有猶太人居住,但斐理伯卻能將這些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生活安定,故甚得民心,並為獲得羅馬的好感,將境內一些城市重新修建擴充,並以皇家之名重新命名,比如以皇帝之女猶里雅之名來稱貝特賽達城,又將帕乃雅斯(Paneas)改稱為凱撒勒雅(皇帝名),並建築了一些羅馬神的廟宇等。執政三十七年,死後,他的分封侯區劃歸羅馬的敘利亞行省。他就是上述與自己的親姪女撒羅默結婚的那位斐理伯。 7、宗徒斐理伯: 他的名字同其他的宗徒見於瑪10:3; 谷3:18路6:14; 宗1:13,是貝特賽達人,與安德肋和伯多祿是同鄉,耶穌親自召叫了他作自己的門徒(若1:43-48),他又將納塔乃耳介紹給耶穌。在增餅奇蹟實行之前,耶穌曾向斐理伯討主意,有意試探他(若6:5-7);在耶京一批希臘人請求斐理伯引見耶穌(若12:21-22)。受難前夕,他要求耶穌將聖父顯示給宗徒(若14:8)。至於他後期的生活及傳教的情形,沒有任何歷史的記載,但按傳說他曾在夫黎基雅及里狄雅等地傳教,死於耶辣頗里城,遺體被運往羅馬,葬於十二宗徒大殿中。 8、執事斐理伯: 是教會初期在耶京幫助宗徒們的七位執事之一(宗6:5),其後傳教於撒瑪黎雅,將術士西滿歸化(宗8:5-13),並在由耶京至迦薩的路上,歸化了厄提約丕雅的太監,給他施行了洗禮(宗8:26-40),其後傳教於沿海地區(宗8:40)。在海邊的凱撒勒雅接待及照顧了第三次遠行傳教歸來的保祿,當時他正同他四個未嫁且能說預言的女兒,同住在此城(宗21:8-9)。關於他的其他生平事蹟,我們毫無所知。 二、斐理伯城 斐理伯城(Philippi)位於馬其頓東北部的厄納齊雅公路(Via Egnatia)上——這公路穿過全城,且橫貫馬其頓全境,東達拜占庭(Byzantium),即今日的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西至亞德里亞海東岸的狄辣基雍(Dyrrachium):從那裡每日有船往意大利東南部的布龍杜息雍(Brundusium)港,從此有阿丕雅公路(Via Appia)直達羅馬——是個繁盛的商業中心。原名為克勒尼德(Crenides,解說「小噴泉」),大約於公元前七○○年由特辣克人(Thracians)所興建。公元前三六○年,塔索斯人(Thasians)將它改建,名為達通城(Daton)。公元前三五六年,大亞歷山大的父親斐理伯二世(PhilipII:359-336)又重新修建,並以自己的名字稱它為斐理伯城。 公元前一六八年,在丕得納(Pydna)之役,羅馬大將保祿厄米略(Paulus Aemilius)擊敗了馬其頓王培叟(Perseus:179-168),從此斐城成了羅馬帝國的屬地。公元前一四六年,羅馬將馬其頓改為羅馬行省,省會為得撒洛尼城,駐有羅馬「總督」;此外,又將馬其頓分為四區,斐城屬第一區,首都為安非頗里(Amphipolis)。因此,宗16:12說斐城是「馬其頓一區的首城」,所謂「首城」,並非指「首都」,而是廣義地指「首要城市」(商業中心)。有些學者則建議改為「馬其頓第一區的一個城」。公元前三一年,斐城升格為「意大利殖民地」(Colonia Italica),享有「意大利權利」(Ius Italicum)。因此,該城居民也以「羅馬人」的稱號而自豪(宗16:21)。該城也有一所馳名的醫學院,因此,有些學者認為路加醫生(哥4:14)出身於此,更有學者主張路加是斐理伯人。 斐城的居民,除一部份是馬其頓人外,大部份是意大利人。猶太人的數字並不可觀,因為那裡沒有他們的會堂,只有一個「祈禱所」(宗16:13)。聖保祿在第二次傳教行程中(公元五○—五三年),在特洛阿獲得夢兆,知道聖神要他往馬其頓傳教(宗16:8-10),便領著息拉、弟茂德和路加一行四人,向斐城出發。時為公元五○—五一年,在那裡忍苦受辱(得前2:2)開創了歐洲的第一個教會(宗16:11-40)。在第三次傳教行程中(五三—五八年),聖保祿於往返途中(宗28:3-6)曾兩次巡視斐城的教會。在第一次於羅馬被囚時,聖保祿也給這教會寫了一封信(參閱下條)。最後一次的探訪為公元六五年(弟前1:3)。 見黑落德、執事、宗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