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臨 [再來](Parousia) 「來臨」一詞,在希臘文化上是有特殊意義的,它尤其指某神的光臨或某帝王的駕臨而言,並不是普通的來到或來臨。新約本著希臘文化的這個固有觀念,用以專指「上主的來臨」(得前2:19; 3:13; 4:15; 5:23; 格前15:23; 瑪24:3, 27, 37, 39; 雅5:7, 8; 伯後1:16; 2:4, 14; 若一2:28),祇有一次是指示假基督的來臨(得後2:8, 9。注:思高譯本正確地譯作「來到」)。 在舊約時代先知們曾經不斷地報告「上主的日子」的來臨,達尼爾更強調「人子」的來臨(達7:13)。這種觀念亦進入了新約中:「天主的國」業已來臨(谷1:15),救援已到(格後6:2),時期已滿(迦4:4; 弗1:10),末世在即等(格前10:11);並且在新約時代的祈禱中,「主的來臨」成了當時祈求的對象之一:「吾主!來吧!」的阿剌美文「Maran atha」禱詞,竟成了希臘化的呼求(格前16:22)。 主,耶穌的出現共有兩次:一次是於白冷的降生,第二次是在世界的末日。雖然聖教會,尤其教父們,不時將兩次的出現,都稱作「來臨」,但在新約上似乎各有其專用的術語:即將第一次的出現稱為「顯現,顯示」,第二次的出現稱為「來臨」(更好說是「駕臨」或再來)。 聖保祿更清楚地刻劃出主來臨時的種種步驟:天使吶喊,號聲大作,隨從出現,興高彩烈的,他戴著尊貴的冠冕,披著偉大的光榮,聖人們圍繞著他,死人們復活起來前往迎接,在天空雲彩中與他會合,其後就是公審判的出現(得前4:13; 5:11; 格前15:23-28)。 但是耶穌何時再來這個問題,卻的確使初期教會的信徒恐慌不安;保祿甚至相信他自己在未死之前,就可能見到主的來臨(得前4:15-17; 格前15:51-52)。不過,保祿也不得不承認,主來臨的日期是在不知之數。故此時時應當提高警覺,恆心等候,猶如防備盜賊。現在是耐心等候的時期,是受苦受磨難及試探的時期,在這個等候的時期中,應照常工作。他自己也繼續傳教,建立教會,努力不懈,又似乎主的來臨並非是迫在眉睫的急事似的。當得撒洛尼的教友們為了主來臨的事忐忑不安之際,保祿給他們指出了兩個主將來臨的確切徵兆:背叛教會及假基督的出現(得後2:8-10)。上述保祿的道理與福音上的思想是一致的:「至於那日子和那時刻,除了父以外,誰也不知道,連天上的天使和子都不知道」(谷13:32; 見瑪24:36; 伯後3:8-10)。其實,按照保祿及福音的道理,主耶穌來臨之遲早及何時來,都是無關重要的,最主要的是應當時時醒寤振作,「將你們整個的靈魂和肉身,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來臨時,保持的無瑕可指」(得前5:23; 見得前5:1-11)。默示錄亦以等待的心情,以祈禱的方式作全部聖經的結尾:「主耶穌,你來吧」!(默22:20)。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的確,新約時代的教會,好似在以不安的心情等待著耶穌的即將來臨,有不少的語句,好似在指示主的來臨已指日可待;但是,這種心情的流露,以及急切的希望,究竟有什麼真正的意義及價值,學者們各有自己的看法及解釋。不過無論如何,熱切等待及關心耶穌再來的心情,對整個教會的信友們來說,是有重大意義及價值的,因為它使信友更專心致力於上主的事務,更以希望及愉快的心情,來善度此生,更以完全依恃及愛慕的心情,來準備及淨化自己的心靈。 見末世論、吾主,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