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洛達客、巴拉丹 [默洛達客、瑪爾杜克] (Merodach, Baladan [Merodach, Marduk]) 一、默洛達客、巴拉丹 人名,大概是聖經作者故意將此巴比倫邪神名加以修改而然,原名應為瑪爾杜克阿仆拉依狄納(Marduk-apla-iddina)意謂「默洛達客(神)賜予了一個兒子」。按聖經外的歷史記載,此人在亞述王沙耳瑪乃色五世駕崩之後(公元前七二二年),在巴比倫自稱為王,但不久即被亞述王撒爾貢二世所逐。但在撒爾貢死後重新稱王於巴比倫,直至公元前七○○年被亞述王散乃黑黎布所滅。按聖經記載,此國王曾經打發使者向猶大王希則克雅(公元前七二一∼六九三年)遊說,聯盟抵抗亞述。其使者受猶大王隆重招待,並示以聖殿的寶藏。就在這個機會上,依撒意亞先知預言了耶京的毀滅,及百姓充軍巴比倫的事蹟(見列下20:12-19; 依39:1-8)。 二、 默洛達客、瑪爾杜克 瑪爾杜克是一個地方神,叔默爾人在公元前約三千年即已崇拜他,後來他做了巴比倫城的神,可是仍是個地方神。當哈慕辣彼做巴比倫的皇帝時,瑪爾杜克地位升高,成了「貝耳」,即巴比倫帝國的至上神。在聖經上(如耶50:2),他的名字叫默洛達客,這是因為猶太人把Meborak「可咒罵的」一詞的母音,改在瑪爾杜克名字上而成。「貝耳」原為阿卡得文的「貝路」(Belu),等於客納罕文的巴哈耳(巴耳),意為「主子」、「主上」。(見耶51:44; 依46:1; 巴6; 達14:1-22)。關於瑪爾杜克的來歷,按叔默爾和阿卡得的神話,有一些分別,並且在悠久的時間裡,人們把其他的宗教和其他民族的神話,都貼在瑪爾杜克身上。每年年首,在巴比倫街頭上,非常隆重地抬著瑪爾杜克神像遊行,那時巴比倫王握著且口親瑪爾杜克的手,以表示他的王位是來自瑪爾杜克。同樣,當居魯士佔領了巴比倫以後,他也口親了貝耳即瑪爾杜克的手,從那時起,他便正式被尊為巴比倫的君王。 見貝耳、偶像崇拜、巴比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