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源學(Etiology, Etiologia)

本來追源學是用於研究自然科學的一種方法,如醫學上的病源學,但有時亦用於宗教學上。宗教追源學的目的,是用來解釋某些業已失傳事跡的原來真正義意,如宗教上的某種習俗、組織、禮儀等,這些解釋的嘗試,並不僅僅是一種富有詩意的幻想,而是人們理智運用的結果,並且多次有歷史的根據為憑。

不可懷疑的,是聖經上也有不少這種敘述或解釋存在,大致說來可分為兩種:

(1)關於宗教禮儀的:比如貝特耳(天主的住所)的記載(創28:11-19),「培尼耳」的記述,解釋何以「以色列子民,至今不吃大腿窩上的筋」(創32:31-33),「雅威沙隆」的記載,是關於宗教敬禮及崇拜的設立(民6:24),「血郎」是關於割損(出4:26),「逾越節」是「巴斯卦」的解釋(出12:12)。其次亦有些追源學的記載,是與人類文明的開端有關的:天主創造天地的事蹟,與守安息日聯在一起(創2:1-3; 出20:11),人類婚姻的習俗與第一對夫婦有關聯,「為此人應離開自己的父母」(創2:24; 見瑪19:5)。

(2)有些屬於追源學的記述,將人名或地名,與歷史上的一些事蹟相連,但並不一定真在證明它們彼此有關,多次只是一種字眼的玩弄,比如「巴貝耳」(創11: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