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年代(Biblical Chronology, Chronologia Biblica)

過去人解釋聖經的年代無所謂比較、衝量、考究,而只是按字義去講,如此發生許多矛盾之處。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聖經的作者,將年代或數字加以象徵性的意義,而不重視實際及客觀的編輯律例,因此,與歷史、考古、地質學等不附合之處,實在不勝枚舉,比如聖經上所記載聖祖們高長無比的壽數(創11),與考古學所證實的聖祖時代的平均壽數——二十五至三十歲——相差實在太遠。其次以整數來概括以民的歷史(創15:13)——受人奴役四百年之久——亦與事實不合。其次聖經上的數字,格外在先知書上的年代,則帶有解釋、教訓的意義,而無真正的歷史意義,故此聖經年代的確定,是一種專門的研討,與其他歷史年代的考究是迥然不同的。

一、自創世至建殿(?∼九六六):

(a)聖經年代的開端:聖經前十一章的敘述,有許多年代數字,但是這些與其他的真正歷史年代的文件不能作任何的比較,聖祖們的生活與最初歷史上人類的生命開始亦完全不同。有人想將洪水滅世的事蹟,與美索不達米亞文件上所有的洪水記載作一比較,結果失敗。但是自亞巴郎的遷移開始,我們才可以將聖經年代與其他歷史編年紀,作一比較合理的對正,故此我們說聖經年代的開端始自亞巴郎的被召遷移。既然有充足的理由將厄藍革多爾老默爾的猖獗(創14),置於烏爾第三王朝的衰敗時期,即公元前第十九世紀,學者大都同意將亞巴郎的遷入聖地置於公元前一八五○年左右。

(b)雅各伯南下埃及:於何年南下?這與撒羅滿的建立聖殿有關係,撒羅滿於九六六年在京建殿,是確知年代。按列上6:1,聖殿的建立年代是在民出埃及後四百八十年上;而出12:40則告訴我們,民在埃及共居住了四百三十年;最後將這些年代相加,得到的結果應是雅各伯南下埃及的年代,即一八七六年。但是這又與歷史不合,因為前面我們已提到亞巴郎移居客納罕應在一八五○年。學者們以為這一八七六年的結算,有其象徵性的因素,即聖經作者有意將第一個帳幕及第一和第二次建殿之間各相隔凡四百年之故,而四百在聖經上是一完備神聖的象徵數字。現代學者的意見,都主張民留居埃及希克索斯攻佔埃及有關,希克索斯是屬民的遊牧民族,於一七三○年打敗埃及,自行為政,至一五七○年左右被逐出埃及。這正與聖經所說的若瑟埃及法郎的宰相(創41:50),法郎之優待民(出1:8),以及最後當希克索斯被逐出埃及時,民亦同時陷於失寵的地位,而受迫害相符合(出1:9)。

(c)民出離埃及:關於這一歷史事實的時期有不同的意見:有人以為是在埃及的第十八朝代時,即一四五○年;有人謂應在第十九朝代,即一二五○年,或者一二二○年。大多數學者主張民出埃及的年代是在辣默色斯二世時,即一二五○年,因為這位法郎是迫害民最甚的一位(出1:2-12)。不過,耶里哥的最近發掘卻不能指出它於何年代被破壞,是否與民的入侵聖地有關;哈祚爾的考古亦然。

(d)民長及君主政體的建立:這一時代是有關鍵性的時代,我們知道撒羅滿登極為王,是在公元前九七○年,其他年代可由此而類推。民長紀上載有民受外人壓迫的年代,及獲救的日期(民3:11-14, 30; 5:31等)。哈祚爾地方考古的收穫,可以證實北方支派,在德波辣領導之下,獲得勝利的事蹟(民5:19),這應在一一二五年左右。達味死於九七○年,在位四十年(撒下5:4, 5),故應於一○一○年在赫貝龍開始作猶大王。如此我們可以類推撒烏耳建立王國的年代,應在一○三○年前後。自此以後,聖經上的年代開始較為準確,因為君主政體既已成立,故有君王年鑑實錄可供考證。

二、自建殿至充軍(九六六∼五八七):

(a)自聖殿建立至南北朝分裂:按聖經記載,撒羅滿為王四十年(列上11:42),達味死於九七○年,聖殿之建造開始於撒羅滿為王第四年,故應是九六六年,這與提洛王的年鑑記載頗相吻合。撒羅滿的死期年代,大約是九三一年,他的繼位者是勒哈貝罕,此時有歷史上南北朝的分裂。

不過關於民王朝年代的計算,我們仍不能確知:前任國王的年代是否連他死的那一年都算在內(亞述巴比倫有這種習慣),抑或是前任國王死的那一年算是下任國王的第一年(埃及有此種作風)?因為我們不知道民的王朝年鑑是跟隨了那一種習慣,正因如此,很可能同一年被算作兩年,因而有一年的差別。其次一個年代上的困難是,普通說來民至充軍時代,其新年的開始是按腓尼基人的作風,始於秋天,但很可能北國以色列很早便開始了利用春天的「尼散」月為一年之始。此外,在年鑑抄寫上,也很可能有意想不到的人為錯誤,這些都是聖經年代上所易遇到的困難。

(d)自南北朝分裂至充軍:在這一時期內,我們有幾個確切的日期:八四一年沙耳瑪乃色三世出征及耶胡進貢;七三二年大馬士革被佔及滅亡;七二一年撒瑪黎雅滅亡;六一二年尼尼微滅亡;這給了我們莫大的幫助。不過在九三一∼八五三年之間的猶大以色列王的對觀歷史年代,仍有些許出入及困難;以色列最初六位國王的年代亦不甚確切。

三、自充軍至基督時代:

(a)充軍歸來:這一時期的年代問題:有舍市巴匝率領百姓回國,及則魯巴貝耳率領猶太人回國有什麼關係?是一回事,還是兩次不同的史事?學者們近來傾向於前者是在居魯士為王時,而後者是在達理阿在位時的解說。其次厄書描寫厄斯德拉乃赫米雅的作為如下:四五八年厄斯德拉抵達耶京(厄上7:8),而乃赫米雅則在四四五年(厄下2:1-6)回到京,但於四三三年重返波斯,及在四二四年之前又返回京(厄下13:6, 7)。學者們皆以為這些年代的按排,與真正的編年史不合,而是人為的年代。但對這一難題的解決,學者們卻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不一而是,故從略。

(b)瑪加伯弟兄的護教戰事:自充軍之後,猶太人對於年代的計算,利用了波斯的方式(厄下5:14)。自公元前一九八年,巴力斯坦屬於色婁苛王朝。加上下二書的年代統計各異:加上隨從巴比倫的計算法,加下卻仍照敘利亞的統計法,如此色婁苛王朝的建立,按加下是三一二年的「提市黎」月一號,加上卻是三一二年「尼散」月一號,但在色婁苛紀元一七○年猶太人另開新紀元,即按照息孟大司祭的年代起算(即公元前一四三∼二)。京兩次被佔領的日期(龐培於六三年,「提市黎」月十號,黑落德於三七年「提市黎」月十號),都是相當準確可靠的。

四、新約的年代

(a)耶穌生平史:瑪2:1; 路1:5說耶穌誕生於大黑落德為王時,並且在他死前的不久;果然按史家若瑟夫記載,黑落德死於公元前四年的逾越節前不久(四月十二日)。路3:1將若翰傳教施洗置於羅馬皇帝提庇留執政第十五年,但這日期不太確實,因為我們不知道路加提庇留稱帝的年代是始於公元十二年或十四年。耶穌的第一次赴耶京過巴斯卦節,是在自建殿之開始的第四十六年上(若2:20),即公元二十七∼二十八年間。耶穌的傳教生活,按對觀福音的概略記載,可以縮短為一年;但因若望記載耶穌三上京過逾越節(若2:13; 6:4; 11:55),那麼,至少應有兩年零數月。四福音都記載著耶穌受難的日期是在一個瞻禮六(星期五)上(瑪27:62; 谷15:42; 路23:24; 若19:31),若望更清楚地記載耶穌死於逾越節的預備日,亦即「尼散」月十四日(若13:1; 18:28; 19:31),對觀福音卻說耶穌的最後晚餐是「逾越節晚餐」(瑪26:17-20; 谷14:12-17; 路22:7, 14, 15)。學者們的解釋都謂這次並非是正式的真正「逾越節晚餐」。聖瞻禮六(「尼散」月十四日),可能是公元二十七年四月十一號,三十年四月七號,或者三十三年四月三號,但比較正確的日期應是三十年四月七日。

(b)宗徒時代:這一時代的紀年問題,主要的是在耶穌升天後至京滅亡(七○年)的四十年之間。宗及保祿書信上有不少的年代記載,但問題是如何將這些年代按著歷史的次第排列下來:

(1)斯德望之死:是非法的處刑,大約是在比拉多之後的一段無政府時期間而執行的,即三十六年。

(2)保祿大馬士革出逃(宗9:23; 格後11:32):此時大馬士革大約是屬納巴泰(Nabataei)人權下,因為在此城沒有找到當時羅馬皇帝加里古拉喀勞狄(三七∼五四)的羅馬錢幣。

(3)阿格黎帕一世之死及宗徒受難:按史家若瑟夫之記載應發生於四四年春夏之交。

(4)宗徒會議:依迦2:1; 及1:18之推測是在四九年。

(5)保祿格林多城:喀勞狄羅馬驅逐猶太人是四九∼五○年間的事(宗18:2),故保祿居於格林多的時期當是在五一∼五二年之間。

(6)保祿被捕:因不能確知於何年斐理斯結束了他的羅馬總督職,因而對保祿的被捕年代,也只有推測而不能確定。普通說是在五七∼五八年間被捕,五九∼六○年間解赴羅馬,如此第一次羅馬監禁終於六二或六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