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耶穌的身份和使命 福音描述的耶穌,不是一個平凡的人。他多次自稱為「人子」(瑪8:20; 9:6; 10:23等;參見「人子」條),或者時稱自己為「子」(瑪11:27; 24:36; 若3:17, 35等),稱天主為「我父」(瑪7:21; 10:32-33; 12:50等)。他來是為完成一個偉大的使命,關係眾人的使命,但使人驚奇的是他自己說的「人子來,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瑪20:28)。他在人前一出現就顯出一種特殊的權威,他的言語和行為給一切遇見他的人,莫不留下大的影響(谷1:18, 20, 22, 27, 28等);但他的本國人竟不接納他(若1:11; 5:43; 3:11, 32),甚至他的大多數門徒也離開了他(若6:60, 66)。他早就知自己必要為人所棄捨,被人釘死(瑪16:21; 17:22-23; 20:18-19);但他的工作不會失敗,他的使命必要完成。他確實知道,當他「被舉起」的時候,就要「吸引眾人來歸向」他(若12:32; 8:28)。 無論從那一方面來看,在耶穌的人格及使命裡隱藏著一種人不可解的神秘。聖經的著作者用信仰的眼光,自己察出,並給我們多次揭露出一些他的神秘。 I、耶穌是人 宗徒們宣講福音時,特別ぜ重將耶穌的真實人性指出來,目的在於證明:耶穌在人性內替眾人事奉天主,並因苦難、死亡、復活,成了全人類的救主。但提到耶穌的人性時,他們總不會忘記他是「由上而來的」(若3:31)。 他是「成了血肉」的人,即取了因罪過而脆弱的人本性,住在世人中間(若1:14);在各方面相似自己的弟兄,親自經歷試探,忍苦受辱,為能同情他們的弱點,祇是沒有罪過(希2:17-18; 4:15; 若8:46)。「他與人相似,形狀也一見如人」(斐2:7),「他帶ぜ罪惡肉身的形狀當作贖罪祭」(羅8:3)。為了說明他與全人類的關係,並顯示出他是眾人的救主,路3:23-38將耶穌的族譜追溯至亞當。保祿稱他是賜人新生命的「最後的亞當」(羅5:14-19; 格前15:22-45)。 因了他的人性,他成了人人的「兄弟」;為使人對天主懷著依恃的心,他又成為眾人仁慈的中保(希4:16若一2:1, 2, 28; 3:21, 22)。 四部福音多次提及耶穌在人性內所得的經驗:他忍飢受渴(瑪4:2; 谷11:12; 路4:2; 若4:7; 19:28);他因行遠路及服事人而疲倦(瑪8:24; 谷4:38; 路8:23; 若4:6);人的痛苦使他大動慈心(瑪9:36; 15:32; 20:34; 谷6:34; 8:2; 路7:13),使他傷心流淚(若11:33-38; 路19:41);人的偽善和硬心,叫他悲傷憤慨(谷3:5; 瑪21:12-13; 23:13-33; 若2:15-17);他想到自己的使命行將完成,衷心歡樂(路10:21; 22:15; 瑪11:25-27; 若11:15; 12:23);但苦難的時辰一到,他卻心神煩亂(若12:27; 13:21),憂悶恐怖(瑪26:37; 谷14:33),他奮鬥勉力制勝內心的慌張(路22:44; 希5:7);最後在十字架上受了他人性內的極大痛苦,感到自己為人和天主聖父所棄捨(瑪27:46; 谷15:34)。 耶穌的人性作了人人的至高理想模範:他一切生活及言行的中心是天主聖父,他與聖父的關係,超過一切與人,甚至與他母親的關係(路2:49; 谷3:33-35; 8:32; 若2:4)。天父的旨意就是他一生的標準(瑪4:4-10; 若4:34)。尋求天主的光榮,是他一切行為的終向(若8:50; 17:4, 6),他向跟隨他的人要求以絕大的決心尋求天主的國,承行天主的旨意(瑪6:33; 谷3:35; 路9:62; 14:33)。 論到他對人的關係:他「來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作贖價」(谷10:45; 路22:27; 若13:13-15; 斐2:7)。他認識人的軟弱和錯處(瑪7:11; 若2:24-25; 6:64),除非有人心硬,他常寬恕一切罪人,並要求門徒慷慨寬恕得罪他們的人(瑪18:22; 5:40; 6:12, 14, 15)。他憐憫窮人,受勞苦的人(路6:20, 21; 瑪11:28),罪人和社會所遺棄的人(谷2:5, 15; 瑪11:19; 21:31, 32; 路7:48)。他愛自己的仇人,並要門徒們以友愛對待仇敵。 為他,一切誡命和法律,綜合起來,都歸於一條誡命,即愛天主在萬有之上及愛人如己(瑪22:37-40; 7:12)。 再者,耶穌真正人性的感情,連在他對一切受造之物的愛護上也流露出來(譬如對天空的飛鳥,瑪6:26; 8:20; 路12:6, 4; 對羔羊,若10:2-16; 路15:4-6; 對田間的百合花及青草,瑪6:28-30等)。另外,他講的譬喻,證明他與整個自然界和諧相好;關於人生處世及各種事業,也都很熟悉(瑪13:1-52; 20:1-16; 21:33-41; 24:32-25:46; 谷4:1-32; 路12:16-59; 14:7-16:31; 若10:1-21等)。任何人,連那些不承認耶穌是天主子的人,讀福音時,都會意識到:他在人情道義及博愛上,是眾人理想的模範。 II、耶穌是默西亞 初興的教會即稱耶穌為「基督」,亦即承認他是默西亞。從起初,即從聖神降臨那一天,門徒們就聲明耶穌是猶太人所期待的那位「受傳者」(宗2:36)。這是他們一切宣講和著書立論的一個重要主題(若20:31),也是那原來反對耶穌是默西亞的保祿,從歸化以來,講道的內容(宗2:36):證明舊約論默西亞的預言,在耶穌身上完全應驗了(格前1:20; 迦3:16, 17, 24; 羅10:4)。 我們在此再問:是否「歷史中的耶穌」,在教會開始興盛後,才成了「信仰中的基督」?這學說是現代許多聖經批判學者所主張及確認的意見。但這意見對嗎? 按福音記載:門徒從起初跟隨耶穌時,就以他為默西亞,換言之,就因為他是默西亞,他們才跟隨了他(若1:37-49; 路24:21; 宗1:6);不過,當時他們對默西亞的概念,是依據猶太民眾所懷的希望而世俗化的。民眾中有許多人聽見耶穌具有權威性的教訓,又看見他施行的奇蹟,便開始臆度他是默西亞(若4:29; 7:31, 40-42),稱他為「達味之子」(谷10:47, 48; 瑪9:27; 12:23; 15:22)及「以色列的君王」(若6:15; 12:13)。就連猶太人的首領中,也有些人以耶穌為默西亞,不過不敢明認他,因為怕法利塞人(若3:2; 12:42; 9:22)。 宗徒們對耶穌的期望日漸殷切,所以當民眾失望離開耶穌的時候(若6:60-66),他們依然跟從他,而且伯多祿還代表他們明認他是默西亞(谷8:29; 路9:20; 瑪16:16; 若6:68, 69)。不過他們對耶穌的這種信念,仍不出猶太民族的世俗希望的範疇,即以默西亞為掌握世俗權力的君王。 為此,耶穌自己謹言慎行,在傳教時,不願公開顯露自己身為默西亞的使命(若6:15; 瑪12:16; 16:20; 谷8:30; 9:9; 3:12等),因為他願意躲避任何政治的活動。他看民眾和門徒們懷有的世俗的期望,是來自魔鬼的誘惑,這誘惑要阻礙他完成受自聖父的救世使命(瑪4:1-14; 16:23; 路4:2-13; 谷8:27-34)。 在最後一年中,耶穌為了準備自己的門徒才把自己使命的秘密,洩露一二(瑪16:16, 17; 谷8:29-30; 路9:20-21);但同時,又嚴禁他們,不要對任何人說他是默西亞(瑪16:20)。耶穌為了避免默西亞的名稱,而同時卻可指出他為默西亞的真使命,多次自稱為「人子」(谷8:31; 9:31; 10:33-34; 14:62);又把舊約論「上主僕人」的預言,貼在自己身上(路4:17-21; 瑪11:4-6; 路22:37),說明他來是為救罪人(瑪9:13; 路19:10),憐憫窮人,使勞苦的人得到安息(瑪5:3; 11:28-30),作那些無人照管的群眾的「牧人」(瑪9:36; 谷6:34; 若10),且為大眾捨掉自己的性命(瑪20:28)。他也要求門徒走自己所走的苦路(瑪10:37-39; 16:24; 谷10:38; 路14:26-33),並許下他們將來要分享自己的光榮(瑪19:28, 29; 路22:29, 30)。 直到最後,在受難以前,耶穌才容許民眾慶祝他為「達味之子」,「以色列的君王」(瑪21:9; 谷11:9-10; 路19:38; 若12:13-15)。受審的時候,他在大司祭跟前,明認自己是默西亞(谷14:61-62; 瑪26:63-64; 路22:67-70);又在比拉多跟前承認自己是「猶太人的君王」(瑪27:11; 谷15:2; 路23:3; 若18:33-37),不過,他同時也清楚聲明,他的使命是不帶世俗政治性的(若18:36-37)。 耶穌復活後,門徒們才開始了解他為默西亞的真使命(路24:26, 46),並且從聖神降臨以後,他們還將這使命的意義給猶太人講明(宗2:36; 5:42; 8:5; 9:22等)。他們引用舊約的預言為證,證明默西亞必須受苦而死,才得進入他的光榮(宗2:23-36; 3:15-18; 8:28-35; 17:2, 3; 26:22, 23);證明他復活了,而且坐在聖父的右邊(宗2:33; 5:31; 7:55);證明他不但是以色列的救主及君王,而且還是「萬民的主」(宗10:36; 2:21, 39; 瑪28:18; 谷16:15; 路24:47)。 蒙召作外邦宗徒的聖保祿,特別著重這最後一節的意思,宣講耶穌默西亞,為一切罪人受難而死,死而復活(羅5:6-8; 格前15:3),為使全世界的人與天主和好(格後5:18-19)。原來,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默西亞,是保祿宣講的中心題目(格前1:23; 2:2):因了他的死而復活,一切統屬於他的權下(格前15:25-28,弗1:20-23);他是生者和死者的主(羅14:9);他為默西亞君王,直到他光榮的再度來臨(格前15:23,得前2:19; 3:13),即「直到把一切仇敵屈伏在他的腳下,才把自己的王權交於天主父」(格前15:14-28)。 新約公函和默示錄,同樣講述耶穌為默西亞的道理:他經過苦難,進入光榮(伯前1:11; 若一5:6; 默1:5, 18; 5:5-14);他建立了自己「永遠的國」(伯後1:11);他是「受光榮的主」,「獨一的主宰」(雅2:1; 猶4),「地上萬王之元首」,「萬王之王,萬主之主」(默1:5; 19:16);那明認他是默西亞(若一4:2; 5:1; 若二7),因而被稱為「基督徒」的人(伯前4:16; 宗11:26),在世上就成為他的「國度」(默1:6; 5:10; 伯前2:9);他們像他一樣,在世上必經過苦難(伯前2:21; 4:1, 13, 14),但在他將來光榮顯現的時候,必要與他為王(默3:21; 伯前4:13)。 III、耶穌是天主聖子 根據聖保祿的講論,基督徒是「生活在對天主子的信仰內」(迦2:20)。基督徒用最崇高最光榮的尊稱,稱基督為「主」,或「天主子」,以表明自己的信仰。 誰若無偏見地讀新約經書,就必然承認,初期的教會用這兩種尊稱,指出耶穌的真天主性。但按照所謂新時代的許多批判學家,此種信仰是因門徒們的熱心興奮,在教會內逐漸形成的。依他們的意見,耶穌自己並沒有懷著天主性的一種自我意識,更沒有證明自己的天主性。為此,必須詳細研究這信仰的來歷和根基。 1、教會從起初就有的信仰 甲、宗徒大事錄作證:根據宗徒大事錄所載,在聖神降臨當天,伯多祿立即在猶太人跟前宣道,聲言耶穌是坐在天主右邊的「主」,是他遣發了聖神來,是他赦免人的罪過(宗2:33-38);他並且稱耶穌為「生命之原」(3:15),承認他是唯一的救主(4:12),為「生者與死者的判官」(10:42, 43)。「因耶穌的名」,即依賴他的神權,伯多祿行奇蹟(3:6, 16)。宗徒們又「以大德能」給「主耶穌」作證(4:33)。教會內諸信徒呼號耶穌的「名字」(9:14),恭敬他為「主」,並不怕因信仰之故而殉道(7:59, 60; 9:10-17)。同樣的信仰,也可由其他新約經書看出來(雅2:1; 伯前1:3; 3:22; 伯後1:11, 17; 猶4:25),尤應注意的,是下列數書的作證: 乙、對觀福音作證:前三部福音,包含初期教會的宗徒教理講授,所以也證明當時教會對耶穌已有的信仰。根據這三部福音,若翰洗者曾向猶太人聲明,那位要來的默西亞比他自己還大(瑪3:3-12,谷1:2-8,路3:4-18)。在耶穌由若翰受洗的時候,有聲音來自天上,稱耶穌是天主的「愛子」(瑪3:13-17,谷1:9-11,路3:21-22)。耶穌在山上顯聖容時,又有同樣聲音發自天上(瑪17:5,谷9:7,路9:35)。 按路1:32記載的,天使在預報耶穌誕生時,已稱他為「至高者的兒子」。誕生的耶穌,被天使又稱為「主默西亞」(路2:11)。據瑪1:21-23,生於貞女的耶穌,就是先知曾預言的「厄瑪奴耳」,即「天主與我們同在」(依7:14)。如果有人不承認耶穌童年史的歷史性,至少,總得承認初期教會在此童年史內所表示的信仰。 有時附魔的人和魔鬼(瑪8:29,谷5:7; 3:12,路4:41),或驚奇耶穌權柄的人(瑪14:33),稱耶穌為「天主子」;不過,在此等機會上,天主子這名稱,乃指耶穌是天主派遣而來的人,或默西亞。 伯多祿在斐理伯的凱撒勒雅明認耶穌為「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瑪16:16)。伯多祿在此是否明認耶穌的天主性,或祇信他是默西亞?這是懸而未決的問題。如果將瑪16:16,同16:20; 谷8:29; 路9:20對照起來,大概可以說,伯多祿信耶穌為天主派遣來的默西亞,是負有超性使命的使者,因為當時伯多祿還不會認出耶穌天主性的奧蹟。 丙、保祿書信作證:批判學者或者要反駁說,福音和宗徒大事錄,較為晚出,故不能表出最初的信仰。那麼,讓我們來看看新約最早的著作——聖保祿的書信吧!保祿原屬法利塞人黨派,他曾嚴厲地迫害過「主的門徒」(宗8:3; 9:1, 21; 斐3:6),以為他們的信仰,反對猶太教的惟一神信仰。但他在神視中,看見復活的「主」的光耀,且蒙受了天主「聖子」的啟示以後,就被歸化,且成為「主」的最熱誠的門徒(迦1:11-16; 宗9:5, 6; 22:8-10; 26:15-18)。從那一天起,他立即開始宣講耶穌是天主子(宗9:20)「傳揚他曾經想消滅的信仰」(迦1:23),時在公元後大約三七年,即耶穌死後七年。此處應特別注意的是:保祿雖然蒙受了啟示(迦1:12; 格前11:23; 格後12:1-7),但他從開始也確實知道自己宣講的福音就是教會已經宣講的福音(迦1:23; 2:2; 格前15:3, 11; 羅6:17)。 保祿在寫於五○至五一年間的得撒洛尼前後二書裡,多次稱耶穌為「主」,又說教會是建立「在天父及主耶穌基督內」(得前1:1; 得後1:1)。他將舊約內以民等待的「上主的日子」(參見「上主的日子」條),看作主耶穌再度來臨大顯光榮的日子(得前2:19; 3:13; 4:15-17等)。 保祿在其他書信裡,更清楚地表現出耶穌的天主性:稱他為「主」(共計六二次),或「天主子」(十六次),或「大能的天主子」(羅1:4)和「光榮的主」(格前2:8);耶穌因復活升天,偕同他的人性,進入天主的光榮,坐在天主的右邊(弗1:20; 希1:3);他的「名字超越其他所有的名字,致使上天、地上和地下的一切……屈膝叩拜他」(斐2:9-10);明認「耶穌是主」,即天主,這是基督徒信仰的宣示,也就是人為得救的必要條件(格前12:3,羅10:9)。保祿為了表明「天主子」,此稱呼為耶穌不但是一種尊稱,而且也指出他在天主性內與聖父的相合與共融,因此又稱耶穌為天主「自己的兒子」(羅8:3, 32,迦4:4),或天主的「愛子」(哥1:13; 弗1:6)。又說:「他雖具有天主的形體,……與天主同等……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斐2:7),他取了「罪惡肉身的形狀」(羅8:3),為使人「因著他的生命得救」(羅5:10),並「獲得義子的地位」(迦4:5)。 由此已可看出,據保祿的看法,這位來救贖人類的基督,在誕生以前就已存在。保祿又更深悟基督的奧蹟說:「他在萬有之先就有,萬有都賴他而存在」(哥1:17; 格前8:6),他「是一切受造物的首生者,因為在天上和地下的一切,可見與不可見的……,都是在他內受造的,一切都是藉著他,並且是為了他而受造的」(哥1:15-16; 希1:2)。「他是不可見的天主的肖像」(哥1:15; 格後4:4; 希1:3),在他內「住有整個圓滿的天主性」(哥2:9)。 丁、聖若望的著作作證:基督在創世以前就已存在的這端道理,在若望的著作裡,更為明顯。基督被稱為天主的「聖言」(若1:1-14; 若一1:1-2; 默19:3),若望以此名稱,講明基督是天主派遣來的唯一的啟示者(若1:18; 3:32; 14:6等),因為祇有他認識天主,因為他與天主聖父同在,他自己就是天主(若1:1-3, 18; 17:5, 24; 若一1:2),是「真實的天主」(若一5:20),是天主的「獨生者」(若4:14, 18; 3:16, 18; 若一4:9)。他取了人性,為給人顯示天主的光榮(若1:14; 2:11; 11:40),因而也給人帶來恩寵及真理(若1:14, 16)。他是「生命的聖言」,他身為「永生的生命」(若一1:1; 5:20);他來,是為賜與人永生的聖寵(若3:16; 5:24; 6:40, 47; 10:28; 11:25等)。 2、耶穌的復活是信仰的基礎 由上述新約諸書引用的話,足以證明教會從起初就明認耶穌為天主;但也得承認,在耶穌生前的時候,門徒們對他所懷的觀念,還是含糊不定的。他們曾看見耶穌施行的神蹟,於是開始信從了他,以為他是天主派遣來的默西亞(若2:11, 23; 3:2; 4:53; 6:69等)。不過,一遇到耶穌的苦難慘死,連他們的這種軟弱的信心,也受到重大的打擊。祇是耶穌的復活,才使他們明白而且堅信耶穌是「主」,是「大能的天主子」(若20:28; 宗2:36; 17:31; 羅1:4; 14:9; 斐2:9-11; 弗1:20-22; 伯前1:21)。 3、耶穌明認自己是天主子的親口證言 信徒們根據復活的事實,在聖神的光照下,才開始回憶和了解耶穌在生前討論自己所說的話,遂對他天主性的奧蹟,愈思維,愈深入。這種事實,另外根據若望的著作可以證明: 甲、若望福音的證言:若望在他的福音上,不斷的注意提出耶穌天主性的自我意識,譬如:耶穌多次說明,他自己與聖父是分不開的(5:23, 26; 6:46; 7:29; 10:15, 38; 14:10, 11, 20; 17:10, 21-23),甚至又說:「我與父原是一體」(10:30),「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14:9)。從最後這兩句話,也可以看出「父子」這兩個字,不足以表達天主聖父與耶穌親密一致的關係,不過祇是出自人生關係的比較合適的類推說法而已。聖父把一切交在他手中(3:35; 17:2),耶穌行的,也就是聖父行的(5:17, 19, 30, 36; 10:37-38),耶穌講的話也是聖父的話(3:34; 7:16; 8:26, 28, 38; 12:49-50; 14:10)。 耶穌就人性來說,比父小(14:28; 10:29);他是奉父派遣而來的(5:36-37; 10:36; 12:49),他遵守父的話,執行父的命令,使父受光榮(8:50, 54, 55; 17:1),父因此而受的光榮,也就成為「子」的光榮(5:23; 17:1);他經過苦難死亡,然後「往父那裡去」(若16:28);他復活以後,要在人性內享受那他為聖子在世界未有以前所享有的光榮(17:5, 24)。 若望在福音和書信內,一百二十多次稱天主為「父」,常是為表示天主與耶穌的特殊關係。復活以後,耶穌又稱天主是他的門徒們之父,而且清楚地分別稱:「我的父」及「你們的父」(若20:17)。 根據若望福音,猶太人對耶穌「使自己與天主平等」(5:18; 10:33)這點,毫不懷疑,為此蓄意要殺害他(5:18; 7:1, 30; 10:31)。 乙、對觀福音的證言:在前三部福音裡,我們找不出這樣清楚的證言。耶穌在宣道時,總不稱自己為「天主子」,祇有幾次稱自己為「子」(瑪11:27; 路10:22; 瑪24:36; 28:19; 17:24-27),但卻多次稱天主為自己的父(瑪11:27; 15:13; 16:17; 18:35; 26:39, 42等),當他稱天主是人的父時,又常說「你們的父」,或用類似的說法,以說明他自己與父的特殊關係(瑪5:48; 6:4, 8, 9; 谷11:25; 路12:30等)。 在對觀福音裡,耶穌論自己的直接證言雖然不多,但在記載的言論和施行的神蹟中,常顯出耶穌的天主性來,在馬爾谷福音裡尤其如此。 耶穌自知並且證實自己有赦罪的權柄(谷2:5-11);有征服及驅逐撒殫的能力(谷3:22-27; 瑪12:28);他的話正如天主的話「不會過去」,絕對必要實現(瑪24:35,依40:8);他表明自己高於法律,自己就是法律的創立者(瑪5:21-48; 谷2:28; 10:1-12);他再三預言自己必要受苦而死,但同時也明知自己將來要「在他父的光榮中,同諸天使降來」(谷8:38; 14:62等)。 耶穌的這種自我意識,另外在他受公議會的審判時,顯示出來:他明認自己為「默西亞,天主子」。縱然大司祭不會明白這名稱的深意,但從耶穌的回答上,他深知耶穌是在明言自己有至高的惟獨屬於天主的權威(谷14:61-64; 瑪26:63-66; 路22:67-71),因此,判定他因說了「褻瀆」的話,應受死刑(參見谷2:7; 瑪9:3; 路5:21)。 初期教會的信仰,固然基於耶穌的復活,但也以耶穌生前的所言所行,作為確鑿的根據。 五、天主子基督與基督徒的關係 新約的著作者,在明認耶穌為「主」、為「天主子」的時候,並不用教義神學的方式,來討論唯一天主性與父及子兩位位格的問題,他們注重的是,耶穌是天主子而作了人類的救主。由於耶穌是天主子又是人,所以,惟有他能作天主與人中間的中保(弟前2:5),及人類的救主,因此,他也可以藉著自己的德能,賜與人永生的恩寵,使他們成為天主的子女(若1:12),「成為有分於天主性的人」(伯前1:4),正如聖若望說的,基督徒的新生命,是在天主「自己的子內」的生命(若一5:11, 20; 參見若14:20; 15:4-7; 17:23)。 信徒們與主基督的這種神秘結合,是聖保祿在書信裡常講論的主題。他不斷用「在基督耶穌內」,或同樣的辭句和說法,來表明信徒生活的奧妙事實:基督是這新生命的泉源,也是這生命的唯一支持者和養育者(羅6:11, 23; 8:1-2; 格後5:17; 迦2:20等)。 眾信徒因領受聖洗而「歸於基督」,「在基督內都是一個身體」(迦3:27-28; 羅12:5; 格前12:12-13; 弗4:4),此身體就是教會(弗1:23; 哥1:18, 24),所以保祿可以稱信徒們是「在基督耶穌內的人」(羅8:1,格前1:2,弗1:1等)。 實際屬於基督的人,就「在他內行動生活」(哥2:6),在他內「喜樂」(斐3:1; 4:4),「勤勞」(格前15:58),「應付一切」(斐4:13);「在基督內死」(格前15:18,得前4:16),將來在他內也要「復活」(格前15:22,得前4:16)。 由於身體與首不可分離,故保祿可以說:信徒業已同基督「復活」,業已在基督內「坐在天上」(弗2:6),他們的生命,「已與基督一同藏在天主內」(哥3:3)。為保祿,「生活原是基督」,因此他說:「基督生活在我內」(斐1:21,迦2:20)。 見福音、對觀福音、耶穌童年史、耶穌苦難史、宗徒教理講授、年歷、人子、默西亞、天主、上主的僕人、來臨、中保、聖教會、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