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爾(Ur)

城名,聖經慣將之稱為「加色丁人的烏爾」(創11:28, 31; 15:7; 厄下9:7),原是亞巴郎的故居,在父親特辣黑的率領之下由此遷居,前往客納罕。但是按考古學及歷史學家的意見,加色丁人之入居烏爾,是遠在亞巴郎時代之後的事大約在公元前十至九世紀間,故此所謂之「加色丁人的烏爾」,應是後人所加。

烏爾位於巴比倫南部,距現今之烏爾火車總站約二公里之遙,在幼發拉的河之西南十餘公里處,由數個高大的廢墟堆所組成,周圍是一片廣大的平原荒野。原是幼發拉的河灌溉的富裕區之一,但後為海水所浸,變成荒野;是以自公元前三百年前後,已再無人煙。它最早的居民,卻遠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即已出現,是一個十分富有考古價值的地方,是以遠在一八五三∼五四年間,即有泰羅(Taylor)在此挖掘考察,其後更有湯姆孫(R. C. Thomson)及荷耳(H. R. Hall)的考掘。但最主要的考古工作卻是烏雷(Wooley)於一九二二∼一九三四年間所從事的艱苦工作,經濟的支持皆來自英國博物館。

自公元前四千年左右,至三千一百年這個時代,被稱為史前史或上古史。最初的居民是居於此多水區的旱露地面,是以考古學者在此掘出深及三公尺厚的黏土層,以為就是聖經所說的洪水淤積層,但因它不是普遍的,而是太具局部性的土層,故現今已無人再主張此說。

自公元前三千一百年而下,烏爾變成叔默爾人的文化區及重鎮。由此一時代的巨大輝煌的古墓來斷定,可以知道它的文化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其後烏爾一度衰弱,失卻它的重要性,至兩千一百年左右才有烏爾納慕(Ur Nammu)的崛起,建立王國,重修宮殿廟宇,勵精圖治,統轄巴比倫亞述幼發拉的河中游地帶及厄藍地區,極一時之盛。可惜這個王國僅維持了百年左右,又再度衰微。不過它仍保持著本身固有的重要性。至公元前十八世紀才終被巴比倫沙木叔依路納(Shamshuiluna)所破壞及消滅,所僅存者只有它著名的月亮神(即欣神)敬禮而已。後期的巴比倫國王雖曾按期修飾它所遺留的神廟,但其雄壯的舊觀,卻已一去不復返。至色婁苛王朝時代似已再無人煙。但是它給月亮神修建的尖塔,有石級可供攀登,卻是全美索不達米亞區內,保持最完善的一座高塔(見巴貝耳塔條)。

聖經所說烏爾為亞巴郎故鄉的記載,則實無蹟可尋,亦無法證實,蓋亞巴郎應是屬於阿摩黎族的遊牧民族;但烏爾叔默爾人,卻向來是定居的務農民族,固然在公元前一千七百年左右,阿摩黎民族入居烏爾地區,而在荒廢的平原上從事畜牧事業是非常可能的,因而有亞巴郎烏爾遷居的記載,但苦無確切的歷史文件,以資參考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