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客 [厄勒客](Erech, Arach)

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古代重鎮之一,在叔默爾之南,靠近幼發拉的河畔。聖經曾以厄勒客名提及到它(創10:10)。今名瓦爾卡(Warka),因為它富有考古及歷史的重大價值,是以百餘年以來,學者們曾經在此先後斷續地挖掘考察(一八五四∼一九六五),出土的重要物件有廟宇尖塔,所謂的「白廟」,欣卡史得(Sinkasid)的宮殿,破陶器,彫刻品及為數不少的楔形文件,是為此區最早之文字。基於考古學者研究的結果,乃將烏魯客分作下列不同的朝代,略述如後:

1、烏魯客第一朝代(公元前三三○○∼二九○○):

這是烏魯客的黃金時代,先後共有十二位君王。「白廟」之建築及文字的發明,都是這一時代的功績。它的第三位國王被稱為獵戶尼奴爾塔(Ninurta),就是聖經上所說的在史納爾地域修建巴比倫厄勒客烏魯客)、阿加得洛尼默得(創10:8-10)。洪水時代的壯士基耳加默市,亦是此朝的國王之一。考古學家更證實了此時烏魯客文化影響之所及,竟遠及敘利亞北部以及埃及

2、烏魯客第二朝代(二六○○∼二三四○):

在這朝代開始之前,曾經有數百年的毫無建樹可言的暗淡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它被基士(Kis)取而代之,至公元前二六○○年才有烏魯客恩沙格古商納(Ensagkusanna)的崛起,一舉消滅基士,重建王朝。但前朝的輝煌時代,一去不返,未能全部恢復。建築物的特徵是開始利用偏平中凸的磚來作原料,有不少國王的墓穴即以此原料作成。

3、烏魯客第三朝代(二三四○∼二三二○):

這一朝代的歷史雖然很短,卻也堪稱偉大驚人,格外在軍事方面的建樹,的確是前所未有者。它的建立者是舊日烏瑪(Umma)城的一位地方長官,名路加耳匝革息者(Lugalzaggesi),他揭竿而起,先後征服佔領烏爾尼普爾拉爾撒基士烏魯客,並在烏魯客建立了自己王國的首都,繼之將全叔默爾地區統一治理,其勢力範圍竟達現今土耳其湖。可惜這僅是歷史上的曇花一現,轉眼即逝,於二三二○年即被屬語系的阿加得撒爾貢所滅。

4、烏魯客第四朝代(二一四○∼二一一○):

撒爾貢之王朝在延續不及二百年之後,又被古提人所滅。此時諸小型王國紛紛乘機獨立。烏魯客於是也獲得了短暫的三十年的自由獨立,其後仍完全受治於古提人。至二○九五年雖然重獲自由,但終又被烏爾新興的第三朝代所滅。

5、欣卡史得朝代(一八○○∼一七三九):

烏爾第三朝代的衰亡之後,又有欣卡史得的興起,重建烏魯客的最後一代王朝。因王對外盡力與強大的巴比倫帝國友善交好,且有通婚之舉;對內則大興土木工程,興建不少的王宮、廟宇、城垣等,都是這一時代的工程。可惜後繼無人,終於一七三九年被黎木欣(Rimsin)所滅,自此烏魯客乃於歷史絕跡,不復存在。

烏魯客的宗教:它最主要的神明是依難納(Inanna)女神,主管愛情及戰事,人以她為「欣(月亮)神偉大的女兒」。在烏魯客有為她建築的宏大廟宇,她的敬禮竟亦為巴比倫帝國所接納,格外哈慕辣彼國王對她更是崇拜有加,幾成為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公共神明。除此神明之外,仍有其他數位不大知名的次要神明,但對他們的敬禮遠不如前者,更未被外人所接受。

巴貝耳烏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