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哈貝罕(Rehoboam, Roboam)

人名,意謂「(天主)擴展了百姓」,是民分南北國後的第一位南國猶大的君王,繼父撒羅滿為王,其母名叫納阿瑪,是阿孟人(列上11:43; 14:21, 31; 編上3:10; 編下9:31; 12:31; 瑪1:7),在位凡十七年(九三一∼九一二)。在他繼位之始,國家便一分為二,這件慘痛的事蹟,不能完全歸咎於他。蓋民在建立君主政體之前,已渡過了數百年的各個支派各自為政的小集團生活,沒有全國統一的政權。支派彼此之間的聯繫,幾乎只限於宗教關係,而這種習慣已久的生活傳統,是很難一時改變過來的,就連建立豐功偉業的達味,以及智慧過人的撒羅滿,也只不過是以軟硬兼施的手段,勉強將整個民族聯合在一起。但是撒羅滿的大興土木,暴徵苛捐,又不顧及各支派的傳統地區觀念,硬性地劃定了全國的區域,已造成了民間一種非常不滿的情緒,這是南北勢將分裂的基本原因,勒哈貝罕的登極執政,只是分裂的導火線而已。

勒哈貝罕是一個缺少智謀的人,又喜聽諂言(列上12:8; 編下10:8; 13:7),他登極之初,即逕赴北部的古代宗教中心地舍根,在那裡召集了北部的各支派,商討國家大計。此行之目的,當然不外是為自我宣傳地,來作一番安撫人心的工作,但結果適得其反。聚集的北方百姓,一致要求他,將父王的苛捐政策取消,但他卻以蠻橫無理的態度,對待了百姓,於是百姓南北分裂的趨勢,乃成了事實(列上12:1, 7, 9-11; 編下10:1, 9-11)。勒哈貝罕打發阿多蘭去平息民憤,卻被百姓以石頭砸死(列上12:18; 編下10:18; 此人亦名阿多尼蘭,見列上4:6)。國王見大勢已去,乃急忙上車,逃回了京,至此只剩下了南方的猶大本雅明支派仍忠信於他,而北方的十個支派揀選了雅洛貝罕作自己的國王。南北對峙的局面於是開始,互不相讓,實有大戰一觸即發之勢,幸賴先知或謂「天主的人」舍瑪雅從中周旋,才免於難(列上12:21-24; 編下11:1-4),但邊界的衝突及南北人民間彼此的仇恨,則無法消除(列上14:30; 15:6; 編下12:15)。

不久之後,埃及史沙克,可能是乘聖地多事之秋,也可能是由於他的友人,北國君王雅洛貝罕的邀請(見列上11:40),大舉出兵侵入猶大。這次的突襲,聖經上雖少有記載(列上14:25-26),但按埃及文件的記載,規模卻是相當巨大的,不只是整個聖地,就連培肋舍特地及約但河東部地區,也受到了他的侵害。可能就是在受到了這次的教訓之後,勒哈貝罕開始在邊界上建築防禦工事(編下12:5-12),共建有北方的堡壘一個,東方四個,東南方四個,南方三個,東北方三個,由上述堡壘的所在地,可以看出南國猶大的國土,已被縮到很小。

在宗教方面來說,分裂後的最初幾年,南國的宗教熱誠是高漲的,蓋當時一切忠於雅威宗教的司祭和肋未人,都相繼逃來猶大,不祇為了避難,而且也為了宗教之故(編下11:13-17)。但分裂之後的勒哈貝罕,自己卻在一心從事外務,準備保國禦敵的工作,而漸漸放棄了其宗教上的責任,致使宗教上的純潔,大大受到損失,許多邪神淫污的敬禮,傳入猶大國內,是以他本人受到聖經上嚴厲責斥(列上14:22-24; 編下12:14)。他死後被葬於達味城中,與列祖同眠(列上14:31),他的兒子阿彼雅繼位為王(列下14:31; 編下1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