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Ceramics, Ceramica)

陶器的主要原料是黏土,它的化學成份(Al2O3. 2 SiO2. 2 H2O)是矽酸鋁條,並含有其他雜質者,調之以水,作成泥團,可任人陶鑄製作器皿。中國古時亦稱瓦器,細者為瓷器。

對聖經考古學的重要:在整個古中東地區有大批的陶器,或陶器碎片出土。陶器的發現,不但使我們明瞭它的資料、構造的精巧及文化的程度,而最主要的還是使我們得以確定它的歷史年代,及在它出土地方的先後居民的文化。這對我們研究聖經有莫大的幫助。我們能藉這些陶器來確定歷史的年代,是因為在不同的時代,及不同的民族文化,以不同的技術、原料、模型、圖案來製造,而以這些不同之點來比較,而確定年代的先後。有時這些陶器碎片上亦有年代,或國王年號的刻劃。這種以陶器來確定聖地年代的科學技術的始祖,要算是弗林德培特黎先生(Flinders Petrie)。他於一八九○年,開始了這番工作,其後有著明專家萬桑(L. H. Vincent)及歐伯連(Albright)等人。

陶器在聖地的歷史:為更易清楚明瞭起見,最好先將聖地的文化年代劃定如下:

石器時代 公元前四五○○∼三二○○

銅器時代:

舊銅器時代 公元前三二○○∼二一○○

中銅器時代 公元前二一○○∼一五五○

新銅器時代 公元前一五五○∼一二○○

鐵器時代:

舊鐵器時代 公元前一二○○∼九○○

中鐵器時代 公元前九○○∼五八六

新鐵器時代 公元前五八六∼三○○

希臘羅馬時代 公元前三○○∼公元七○

在上述各文化時代中的陶器,今由考古學家挖掘,已大量出土,且與其他出土古物比較,幾乎是一百對一之比,原因是陶器脆弱易破,破碎後即不復能用,故只有棄之於井或水池之旁,及人民居住區的周圍;又因它的原料皆是烤燒過的黏土,故雖被塵士掩埋,仍保存不壞,故可供後人研究。

(1)石器時代(公元前四五○○∼三二○○):這一時代的陶器是以手製成的,甚為粗厚,呈圓形,有粗大的耳柄,無任何裝飾,淺紅色,有很多孔隙,易碎,以太陽熱力,或以不及攝氏八百度的火力烤乾而成。

(2)舊銅器時代(公元前三二○○∼二一○○):這時已有製陶器的旋床或輪車以及火爐的發明,故此陶器的質量大有改良。聖地最古的旋車於默基多出土,就是這一時代的產品;而且這種原始的簡陋機械,且由聖地傳入埃及。火爐之發明,可使熱度升高至攝氏八百度以上,故陶器較為堅實。它的特徵除上所述者之外,是樣式較為一致,厚度較前為薄,這是旋車之功。又開始有簡單的裝飾圖畫,以平行有色線條為主,色以白紅為最,已算很精美可觀的陶器。

(3)中銅器時代(公元前二一○○∼一五五○):在這一時代的上半期,聖地的陶器,盡呈敘利亞北部的爵杯形,有人以為是由於外人之入侵而帶來新樣式之故,有人卻以為只是一種模仿而已。所可斷言者是歷史告訴我們,這一時代有民族的大遷移運動。它的下半期,是聖地陶器中最精美的產品時代,所用的黏土較前大為精細,雜質很少,故品質優良,這一時代也是亞巴郎移居聖地的時代,及希克索斯自北而南下佔領埃及的時代。

(4)新銅器時代(公元前一五五○∼一二○○):屬於這一時代的陶器的特徵,是有雙重顏色,開始以鳥、魚及不同的圖案來作裝飾,格外出產於聖地的沿海地帶,更由此區運往埃及塞浦路斯敘利亞及聖地內部;但在它的下半期卻有希臘陶器的輸入,多被仿效,且在本期末葉,巴力斯坦之西有培肋舍特人之入侵,它的東邊則有以色列民族的進攻及佔領,這兩個民族都比較缺乏藝術。

(5)鐵器時代(公元前一二○○∼三三○):在這時代初期的陶器,亦稱為培肋舍特陶器,因多見於此民族所居住的區域之故。它的特點是有紅白色的點綴圖案,及天鵝圖畫,且首見有很大的為喪事用的水罐,外有人形,內放食品,作陪葬死人之用。在鐵器時代的中期,聖地陶器的技術迅速地走向下坡,且漸次退化,所用的黏土,不再是細質的良料,外形也粗糙而又不美觀,色彩及圖案盡失無遺,這也正是民的君政時期的產品(九○○∼五八六)。在它的後期,仍是如前,所有較為美觀的精良產品,大都是自希臘輸入的泊來品。

(6)希臘羅馬時代(公元前三○○∼公元七○):此時聖地的陶器仍多屬外來貨,而貨品主要供給者仍是希臘,聖地內只有完全屬希臘文化的瑪黎撒,在巴力斯坦南方的一座小城,有出品問世,亦大都是些模仿之作,無甚藝術價值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