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Myth, Mythus)

在全部舊約中,無「神話」一字,在新約只見載五次,即弟前1:4; 4:7; 弟後4:4; 鐸1:14; 伯後1:16。思高譯本前四處譯作「無稽的傳說」,後一處譯作「荒誕故事」。德里茲氏在他由希臘文譯述的希伯來文新約內,五處都譯作「凡俗的故事」。

事實上,就原文來說,Mythos一字,包含許多意思,如語言、箴言、對話、辯論、歷史、小說、神話、傳奇、稗史、荒誕故事等。說到此,似乎可作結說:根據上面所徵引的聖經五個地方,「神話」與聖經不但絲毫無關係,而且彼此互相敵對。可是,近來一般學者主張,不但在舊約,而且連在新約存有神話,並且按他們所講的,為給現代人士顯示聖經,尤其新約的永存價值,應該把聖經中所有的「神話」都消除淨盡才對。關於神話,今分三點略述如下:一、神話的主要概念;二、神話與舊約;三、神話與新約。

一、 神話的主要概念

為證明並詳解聖經中的神話,學者常借助於語言學、民族學、文化史學、哲學、宗教比較史及類似的學說。

按照語言學,Mythos一字的語根不很清楚,大概是指閉口住嘴,或是指人所思維的思念,為此,這字含有思想、計劃等意義。又因為人將所思念的或所計劃的向人表示出來,所以這字也含有言語、辯論、講話、報道、故事等意義。雖然由希臘文作品,能證明此字有上述的一切意義,但由於希臘人用此字最普通的意義是指故事,不論是關於神明的故事,或是英雄的故事,因此,筆者特別注意這一點,便將此字譯作「神話」。對「神話」所取的概念,是依照柏拉圖的理義的「神話」概念。

哲學家對神話所取的態度—古代和現代沒有多大分別—有好幾個樣式。

哲學家大都注重「神話」和「理智」(mythoslogos)的對置;那麼,隨從亞理斯多德見解的哲學家,大都認為「神話」是無理由、空幻、不能領人得到真理,而只是些賞心悅意的故事;有的說,是些迷誘人的故事,因為「神話」容易感動詩人,誘導他,如果他具有天資的話,去寫作悲劇或感懷詩。一些很激動人心的偉大詩歌的創作,多少都受了神話的影響。

隨從柏拉圖見解的哲學家,對「神話」取另一種態度。他們以為「羅格斯」(理智)無力全然表示事實和事理,因此,需要「神話」來補充「羅格斯」的缺點。柏拉圖原本不相信「神話」中的神明和英雄的存在,但照敖黎革乃所講的,他知道在「神話」內隱藏著高尚的義理,而且他把「神話」內所藏的高尚的義理,向人揭露出來。為此,與其說為柏拉圖神話是原始的哲學,倒不如說是求智的途徑。我國莊子就有些相似柏拉圖的地方。

根據這兩項重要的看法,學者對神話便自然定出了不同的界說:隨從氏見解的學者,認為「神話」乃是以神為中心的古代傳說;隨從氏見解的學者,認為「神話」乃是哲理或宗教義理的形態;這宗教義理的形態,往往也包含很高尚的倫理。

關於「神話」的起源,學者所持守的哲學原理既不相同,意見自然也紛岐不一。如單獨提出原始人多恐懼,思想幼稚,富於幻想,崇拜祖先等等一切,當作「神話」由來的原因,實在不夠。民族學家和宗教比較史學家,現在都承認在「神話」內,那非理解的成分是佔首位;可是,就連這樣,神話終歸假定是人的一種悟司的作為。再說:社會的勢力,宗教的敬禮,偉大人物的影響,如果要全然解釋「神話」的起源,也是應該研究的。

二、 神話與舊約

龔刻耳原來很主張舊約內包含許多「神話」的學說,但他卻曾聲明說,希伯來人不喜歡神話。他們實在沒有印度人和希臘人所有的那種豐富,而喜愛創造「神話」的想像。族的後裔對於這一點,算是很貧乏和不感興趣的,就連中國民族在這一點上,也比不上印度人。他最後的這幾句話,照筆者看來,實在是似是而非。或許中國的「神話」沒有人作過有系統的整理和編集,如同印度希臘的大詩人那樣詳盡編輯了他們國家的神話。可是就中國神話的數量和生動的想像來講,筆者認為中國的神話,並不亞於印希兩民族。再說,阿加得客納罕阿剌伯烏加黎特等,也是族的後裔,為什麼這些民族產生了很多而又很生動的「神話」,而以色列反之幾乎沒有呢?

這問題是相當複雜的。在希臘人間,哲學的發展把神話當作譬喻或寓言;在阿剌伯地區內,惟一神教家把舊日的「神話」,差不多都消滅了;儒教在中國,有如斯多噶派在羅馬,否認「神話」中的神靈、英雄和怪物,而將它們留給詩人和畫家去享用,作為寫詩繪畫的材料;然而在舊約中,連「神話」這名詞也沒有,希臘通行本德20:19(思高譯本20:22)和巴3:23所有,也只含有比喻、格言及寓言的意思。這種現象怎樣解釋?

學者的答覆不一,有的絕對否認舊約中有任何「神話」存在;有的卻相反,在舊約內到處發現「神話」,如天地開闢的神話,救贖人類的神話,啟示的神話,洪水的神話,人子(達7:9-14)及上主僕人(依53)的神話。近來一些學者認為天使和魔鬼也屬於「神話」,以之為美德和罪惡的化身,並非實在存在。還有幾位考證家將亞巴郎依撒格雅各伯若瑟等先祖的歷史,也當作英雄傳記看待。

在此,因不能對每項主張加以批判和辯論,故只提出一些主要原則,以引導善良人士去妥當研究聖經,而瞭解其中的真諦。

1、解經家不但不否認,反而聲明在經典內具有好幾種文體,如注意到這一點,往往就不難發現在寓言、象徵、譬喻裡面所含的精意。

2、聖經作者有時利用外族的「神話」,就如在創前十一章,但是,很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把這些「神話」經過一番提煉,使之完全適合惟一神論的教理;事雖如此,我們承認有些教內的聖經學者,對一些經文,如創6:1-4; 約1等,仍稱之為「神話」。

3、聖經作者有時也暗示異教「神話」中的人物、鬼神、妖怪,如詠87:4; 約3:8; 依14:3-21; 27:1; 59:9等,這樣的作法,只表示作者及讀者的信德是很堅固的,故此這些「神話」的存在,絲毫無迷惑讀者的危險。再說,有時為裝飾自己的作品,利用一些含有「神話」的典故,只是一種修辭手法而已,這原是行文常見的慣例。

4、關於世界的創造、天使魔鬼的存在、人的來源、人的超性地位和原罪等類的問題,現代一般學者以這一切真理為「神話」,具體地說,即是加以否認,並不是因為聖經的講法不夠清楚,而只是因為這些信條不合乎他們所持守的哲理。

5、身為治經家的信徒,還應記住聖經的啟示包含一些用人的理智無法證實的道理,就如聖奧斯定所說的,只憑信德人才可知道有天使存在,為此,治經家不要努力證明一切,卻要努力領人對天主的啟示和啟示的原始、進展與宗旨,獲得進一步的了解;或據一些解經家所說的,要領人對天主聖子降生為人最偉大的奧理,獲得更大的光明,這樣就不難明瞭其他的奧理了。

三、神話與新約

保祿和聖伯多祿顯然反對各種「神話」,不論它們是出於猶太的「智慧」,或是出於異民的「智慧」。二位宗徒認為「神話」相反「真理」,即「健全的道理」(弟前6:3; 弟後4:4),相反「好教訓」,即所蒙受的「信德的寄託」(弟前6:20)。「神話」只是「空說」,「無稽之談」(弟前1:4-6; 弟後2:16),「凡俗和老婦的無稽傳說」(弟前4:7),「猶太人的無稽傳說」(鐸1:14),「依據虛構的荒誕故事」(伯後1:16)。再說,「神話」相反「天主的人」的預言,即先知的道理;為此,凡信從或接受「神話」,即算是背棄「真理」。的確,可說全部新約的精神和宗旨,是直接而又絕對相反「神話,」因為宗徒們宣傳福音,只是宣傳一種具有歷史性的事實,即歷史中那件最大的事實:天主聖子降生為人,死而復活,救贖人類。聖教會初期的作者,對「神話」也持守宗徒們所取的態度,以「神話」空虛,無道德,破壞道德。更可注意的是:他們為攻擊「神話」無稽之談所依據的,始終是具有歷史性的福音,及具有歷史性的宗徒經書,以及屬於歷史的教會傳授。像這樣的作者很多,今只提阿特納哥拉阿立斯提德敖黎革乃猶斯定德都良等。

事既如此,說在新約內,尤其在福音內,可以找到「神話」,這似乎是一種荒謬。可是,自十八世紀以來,就有些惟理派學者走這條路。在此我們無意論及他們千變萬化的見解,但對於布特曼R.Bultmann的學說不能不說幾句話,因為自一九四一年直到今日,他的學說影響了所有解釋新約的學者。這種現象也許還要維持好幾十年。

氏對新約的態度和批評稱為「Entmythologiserung」,即消除神話之意。他的見解完全基於所謂「存在主義」的哲理:凡是對於存在生活無益的,同時也是不真的。且說,新約的宣言本來依據的是屬於「神話」的宇宙觀。上天、下地和陰府等觀念都屬於「神話」;同樣,聖保祿和聖若望理智的範疇,或是屬於希臘哲學,或是屬於諾斯士主義。誰都知道當時的哲學和諾斯士主義,是多麼深切與流行的「神話」相混合。概括的說,現代的人不能把福音當作歷史的文件,因為:甲、按作者寫作的意向,這些書不屬於歷史,而屬於宣講;乙、因為福音的一大部分,如耶穌的童年史、苦難史等,很多是屬於故事的文體。以上是氏學說的大意,今就他的學說作一簡略的答覆。

筆者注意到,耶穌時代的人對於宇宙觀抱的觀念,不一定都是出於「神話」,而是民間的觀念,及當時一些科學家的見解。拿「宣講」當作小說看待,完全反對基督教的初興歷史環境。誰也知道,無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都極力攻擊過福音的宣講,因為這宣講不是空談,而是有憑有據對事實的作證。如果福音宣傳的事實是空談的「神話」,誰也不會重視,反而只有漠視。

氏的主張一時盛行,而似乎獲得成功,依筆者看來,是由於他所依憑的哲學理論,存在主義在目前很得勢之所致。一旦存在主義失去了勢力,他的學說也必隨之衰微。可是,不要想現在的哲學家、神學家、解經學家,都一心一意擁護他的主張。絕對不是,連他的一些學生,多多少少也不贊同他的學說,對他有所批評,甚或離開了他。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遠離老師,不是因為他不是個模範的基督徒,而只是因為他們再也不能接受存在主義的哲理。不但天主教的治經家和神學家,就連基督教上流的解經學家和神學家,如巴特(K.Barth)和雇耳曼(O.Cullman),也徹底攻擊他的原理,並且有的說:「他的思想簡直是輕視人的常識」。

見宇宙觀、天使、魔鬼、聖經中的哲學、諾斯士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