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納書(Book of Jonah, Liber Ionae)

本書被列為十二小先知書中第五位。本書稱為約納書,並非因為本書的作者為約納先知,而是因為本書的主角為約納的原故。

內容與分析:約納受天主的命令應到尼尼微——亞述的首都去,向該城的人民宣佈因他們的邪惡,將要受到的懲罰;但是他拒受天主的這項任命,企圖逃往塔爾史士,便在約培上了腓尼基人的船,趕程逃往塔爾史士去(1:1-3)。當時海面突然起了暴風,海濤洶湧,致使那船危在俄傾。水手們向自己的神祗求救之後,便決定以抽籤來判明究竟是誰的緣故,招來了如此嚴重的災禍。結果約納抽中了籤,乃自願請求水手將他拋入海中。他被拋入海中之後,海面遂即恢復了平靜,而水手們也因此敬畏了上主(1:4-16)。

約納先知在海中為一隻大魚吞下,他在魚腹內祈求了天主;三天之後,大魚又將他吐在岸上(2:1-11)。上主再派他去尼尼微,宣講懺悔。這次他沒有抗命,依照上主的話去了尼尼微尼尼微人因他的勸告而悔改了(3:1-10)。尼尼微城遂得免於毀滅。這事使先知心內異常不悅,但是天主卻用了一棵忽生忽死篦w的實例,叫他明白他氣憤的無理,並且明示了他仁慈的道理(4:1-11)。

由上述內容看來,本書很明顯的分為兩大段:第一段(1:2):記述先知初次受命向異民宣講悔改,先知雖然抗命,卻獲得了天主的仁慈拯救;第二段(3:4):描述先知再次受命:身受仁慈得以復生的先知,因了天主仁慈寬恕悔罪的異民,而心生抱怨,仁慈為懷的天主再以實例加以開導。由此可見,本書的主題,是要顯明天主的仁愛普及全人類,連異邦人也包括在內。

作者與時代:古代學者大都一致主張約納先知,不但是本書的主角,而且也是本書的作者;但目前的學者對現存的約納書,再無人相信是生活於第八世紀的約納先知所著的,因為:一、本書的作者稱尼尼微「曾」是一座大城(3:3按原文),由此可見尼尼微城已經毀滅(六一二年)。此外,本書所形容的尼尼微城如此之大,「需裡三天的行程」(3:3),並且「其中有十二萬多不能分辨自己左右手的人」,即兒童;按考古學家的報告,連尼尼微鼎盛時期,也沒有這末廣大,並且在一座古城內,也決不能有百萬以上的人口。再者,作者不但沒有提出君王的姓名,而且稱之為「尼尼微王」(3:6)。這種稱呼,在亞述帝國時代,決不適於亞述王,因為聖經各處以及楔形碑文上皆稱作「亞述王」。二、本書無論在語言或用字上,皆具有晚期流行的阿剌美文語風,並且所用的人稱代名詞和承上代名詞,都是晚期的,不見於早期的經書(1:7, 9, 12; 2:5, 10; 4:10)。三、本書的主要思想,是在於彰顯天主的博愛主義,普救眾生主義,以攻斥猶太人的偏狹主義,民族主義,國家主義,是以應出於充軍之後,尤其適合於乃赫米雅厄斯德拉時代,甚至以後,是以本書寫作的最適當時期,應在第五世紀末或第四世紀初,不會晚於希臘時代,因為本書沒有受過任何希臘文化的影響。作者為誰不知。

文體:這一問題是本書中最難解決的問題,學者們的意見甚不一致:是一部史書,抑或是一部訓誨故事?是一部具有歷史本事的傳記,抑或是一部純粹虛構的小說?或是一部含有寓意或比喻的小說?以上諸說,皆有學者擁護。

關於這問題,雖然聖教會至今尚未有所決定,雖然近代的公教學者多認為本書是一部純訓誨的記述;但筆者認為本書是含有教訓的歷史記述。作者用了從雅洛貝罕二世時代民間相傳的史事,作為歷史的核心,以自由敘事體寫了本書,以講明天主普救眾生的教義。不然,難以瞭解何以猶太人保存了這部如此猛烈攻擊他們偏狹的民族主義和仇恨異民的書籍,除非所記的是猶太人相傳的實在史事。如此也比較容易解釋耶穌親自的徵引(見瑪12:39-41; 路11:29-32)。

神學思想:由本書的內容及文體,可以斷定:本書作者的目的不是記述史事,而是訓誨讀者,使讀者明白:上主是「慈悲的,寬仁的」,是愛護天下萬民的天主;他的博愛要求人從心內消除一切偏狹的自私主義。作者雖未記述真正的史事,但他以先知超然的觀點,在本書說明民在人類歷史中,為萬民得救的使命(參閱羅11章);只有人類的救主,耶穌,才真正完成了古民未曾善盡的這個使命。他曾說過:約納是他從死者中復活的預像:「猶如約納尼尼微人是個徵兆」,這樣,復活的耶穌,無論為猶太人或是為異邦人,都是徵兆:提醒人悔改,為得救贖之恩(瑪12:38-41; 路1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