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遺民 [遺民](Survivors of Israel, Residuum Israel; Remnents, Residui)

所謂「遺民」,在聖經普通是指大災大難之後的殘餘剩民,或戰敗之後的殘軍而言(肋26:36-39; 申7:20; 蘇23:4, 7, 12; 列下10:11-17; 25:11; 則36:36等)。聖經上的這種說法是屢見不鮮的,諸如巴比倫的遺民(依14:22; 耶5:26),阿蘭的遺民(依17:3),阿市多得的遺民(耶25:20),培肋舍特的遺民(依14:30),及厄東的遺民等(亞9:12)。這種說法格外見於先知書,先知們幾時提到「以色列遺民」時,卻與其他的遺民有顯著的不同;蓋其他民族的遺民皆終究滅亡(見上引文),唯以色列的遺民卻獲得天主的特別照顧,它不但不會喪亡淨盡,而且將是人類救援歷史的導源及傳遞。

固然,在聖經上幾時提到「遺民」,常是在意謂著天主的懲罰,殘餘的遺民愈少,證明其懲罰愈重大,所受之災難愈悲慘,並在意謂著百姓所犯的罪過愈深重(見亞4:11; 依6:13; 17:5, 6; 30:17)。但是因為民並非是人類歷史上的一種偶然產物,而是經過天主特別選擇的一個上主手中的工具,故此它大難之後的遺民,亦變成了上主大施仁慈的對象。「萬軍的上主將親作他殘餘的百姓的榮冠和華冠」(依28:5),他們(遺民)「都必將稱為聖者」(依4:3),「那一日,由上主所發生的苗芽,必成為以色列遺民的光輝與榮耀」(依4:2; 亦見米5:6, 7)。對以色列遺民的這種預言,格外是針對由巴比倫充軍歸來的那一批人而言。如此偌大的民削減成了僅存的一小撮人,但是這一小撮殘餘的人民,卻是負有重大使命的。它仍要被削減,直至最後僅存一人,這人就是依撒意亞所說的「上主的僕人」,他一個人要負起全以色列民族的使命(依42:1-4; 49:1-6; 50:4-9; 52:13-53:12)。達尼爾稱之為「人子」,他將代表全部的聖民(達7:13, 14)。而先知所強調的這一個人,就是後來於人類歷史上真正出現的納匝肋的耶穌基督。他即是「上主的僕人」,又是「人子」,他以他的苦難聖死,完成了全體民所應完成的使命。

如此耶穌在人類救援的歷史上是「遺民」中僅存的一位,這是救援歷史上的步驟,但是這救援的歷史,並不止於此,止於耶穌一人;相反地,它自耶穌開始,採取了相反的步法,即是由一人而向大眾展開。的確懸掛在十字架上而死的耶穌,被一切人隔離開來,只有他一個人懸掛於天地之間,為人類而死(瑪20:28; 26:28)。可是自從這「僅有的一個」,為人類死了之後,立刻在人類的歷史上出現了一種新的運動,新的趨勢,它向大多數的眾人繼展開來(宗1:13, 26; 2:41, 47; 5:14)。它不再被限於人種及地理的約束,如此產生了天主的新的及神性的以色列百姓(迦6:16)。這個新的百姓因著信仰耶穌基督,而變成了亞巴郎的後裔(迦3:6-4:7)。

這個偉大的歷史上的新趨勢,所造成的天主的新百姓——聖教會——只有日益壯大的向前邁進。她不會再踏上舊約歷史「削減」,「遺民」及「殘餘」的舊軌。任何一種的限制或對她——聖教會——劃定界線,制定範圍的企圖,都是與人類的救援歷史,不相符合,背道而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