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斐塔里(Naphtali, Nephthali)

人名,亦支派名,意謂「格鬥者」。

一、人名:是辣黑耳的婢女彼耳哈所生的第二個兒子,同時是雅各伯的第六子(創30:7)。生後,辣黑耳曾說:「我以天大的力量與我姐姐相爭,得到了勝利」(創30:8),是為納斐塔里一名的通俗解釋。關於他本人的事蹟,聖經上記載的很少,他的後代稱為納斐塔里支派。

二、支派:納斐塔里的後代似乎不太興旺,在西乃調查戶口時,有作戰的壯丁五三四○○人(戶1:43),但第二次摩阿布的統計竟降至四五四○○人(戶26:50)。在曠野中的遷徙時,常與阿協爾支派聯合在一起,且常佔末位(戶1:15, 42, 43; 2:29; 7:78; 10:27; 26:48-50; 34:28)。

進入許地後,佔據了加里肋亞省山脈區的東部(民1:33),其支派邊界西南有大博爾山,東有加里肋亞湖及約但河的上游,北至胡肋默龍)地區,西鄰阿協爾支派(蘇19:32-39),其境內曾長期有客納罕人居住(民1:33)。所佔地區皆肥沃的土地,格外是默龍區及加里肋亞湖的西及北部地區,故出產豐富,人民生活富裕,這點在梅瑟的祝福上已暗示過:「納斐塔里飽享恩愛,充滿上主的祝福,海和南部將是他的產業」(申33:23)。塔耳慕得上亦說:「如果世界上有樂園(地堂),這個樂園應在基乃勒特地方」。基乃勒特加里肋亞海,亦即納斐塔里所佔的地區。

值得讚美的是這支派的人民,並未因生活富裕而驕奢淫逸。當哈祚爾雅賓進犯時,它的英雄刻德士巴辣克振臂高呼,聯絡則步隆支派人士,率領大軍自大博爾山衝下,將雅賓的大將息色辣戰敗(民4:2, 6, 10, 15; 蘇12:22; 19:39),因此,獲得女先知德波辣的讚賞(民5:18)。在基德紅抗戰米德楊時,此支派亦曾參加戰鬥的行列(民6:35; 7:23);撒羅滿修建聖殿時所用的著名匠人希蘭,即此支派人(列上7:13, 14; 編上2:12, 13);此外多俾亞傳的主角人物,亦出於納斐塔里支派(多1:1),此族於七二一年被撒爾貢擄往亞述(列下17:3-6),當時這一支派已遠離了京聖殿,且向巴耳神頂禮崇拜(多1:4, 5)。

納斐塔里支派的命運完全與北國以色列相同,首先有敘利亞本哈達得的入侵全境(列上15:20; 編下16:4),後有亞述提革拉特丕肋色爾三世的蹂躪,並俘擄百姓至亞述(列下15:19, 29; 編上2:26; 依8:23),終在曷舍亞為北國君王時(七三二∼七二四),再度受到亞述沙耳瑪乃色五世的極力摧殘,及緊接著便是在撒爾貢王的指揮下,全部北國以色列於七二一的滅亡,完成前王未竟之工(列下17:6; 18:9, 10),納斐塔里支派從此不復存在,其境內領土為外邦移民所佔有(列下17:24),最後提及此一支派的是默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