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步高(Nebuchadnezzar, Nabuchodonosor)

人名,意謂「拿步〔神〕請保護邊疆」!拿步高的名字在聖經原文上有數種不同的寫法,思高譯本一律譯作拿步高

由歷史上,我們知道在古東方曾有兩位名拿步高的國王:

一、拿步高第一:

這位國王聖經從未提及,他在巴比倫約於公元前一千一百年左右稱王,曾經戰勝厄藍人,但自己之國勢並未因此而振,卻在不久之後陷入亞述帝國的勢力範圍之內,是為巴比倫舊王朝的終結。

二、拿步高第二(六○五∼五六二):

這位較前者著名,是巴比倫新王朝的君王,亦與民的歷史發生過密切的關係,故值得我們對其作一較詳的敘述。由於考古學者供給了不少的歷史文件,故我們對這位國王的事蹟及年代,已能頗為準確的斷定。

拿步高在未登極之前,就已經因加革米士戰爭的大獲全勝而一舉成名。此戰將埃及人擊敗。這一戰爭的發生,應在公元前六○五年的五六月間。不久他的父王納頗波拉撒逝世,拿步急速率兵回巴比倫,收拾政局。翌年(六○四)三四月間,正式登極為王。其間南國猶大分成兩派:一派在耶肋米亞先知的號召下,主張擁護巴比倫;另一派則仍強調步埃及之後塵,且躍躍欲試,有對抗巴比倫之企圖。於是拿步高在其登極之同年,再度帶兵進攻敘利亞巴力斯坦,所向無敵,勢如破竹,各小國只有俯首稱臣。京的百姓大驚失措,舉行齋戒(耶36:9),國王約雅金卻仍不重視先知耶肋米亞的警告,自行其事(耶36:20等),先知乃預言國王將「死後必棄屍原野,遭受日曬夜露」(耶36:29-31)。約雅金雖頑強自恃,但面對強大的敵軍不得不暫時忍辱稱降(列下24:7)。但三年之後(六○一),再度依靠埃及有意反叛,拿步高決意出兵懲罰禍首埃及(見耶46:13-26),並派遣加色丁阿蘭(敘利亞)、摩阿布阿孟人的雜牌軍隊,來騷擾懲治反叛的猶大人(列下24:1, 2)。但是拿步高自己進兵埃及,卻受挫於乃苛法郎,於是班師回京,整軍練兵,一年之後(五九九),率領強大的勝利軍進攻阿剌伯(耶49:28-33),並佔領埃及,大獲全勝。翌年(五九八)親自指揮部下將京圍困(編下25:28)數月之久,終於五九七年三月十六日破城而入,將約雅金的繼位人耶苛尼雅國王及大批紳士、匠人俘擄至巴比倫,親自立漆德克雅猶大國王(列下24:17; 編下36:10),並將大批貢物帶返巴比倫(列下24:8-16; 耶52:28)。其後於五九六∼五九五年戰敗厄藍人,五九五∼五九四年間,平息本土之叛軍。至此聖經之外的歷史文件中斷,而聖經則成了絕無僅有的關於拿步高歷史的線索。

猶大國王漆德克雅是一位庸弱無主的君王,易受人擺佈,降巴比倫後未足十年,竟又反叛巴比倫(列下24:20; 25:1-22; 見耶37; 39章),於是公元前五八七年拿步高徹底懲罰了民,將京及聖殿盡行破壞,國王被擒,其諸子當面被殺後,其本人之兩眼被拿步高挖出,縛以鐵鍊,成了階下囚(耶39:6, 7; 52:10, 11)。大批的民充軍於巴比倫氏大概於五六八年曾經再度進攻埃及(耶42:8-13; 則29:17-21)。至於達1-4關於拿步高的敘述,有些學者以為所說並非拿步高,而是巴比倫帝國的最後一位君王納波尼杜(五五五∼五三九)。但這種說法也僅是一種推測,而無確切的證據。更有人以為上述數章僅是一種出於訓誨目的米德辣市文體記載,並非根據歷史敘述。但這種說法我們不能完全贊同(見達尼爾書)。友1:5所說的亞述拿步高,則與歷史不合,蓋據歷史的記載,在歷代亞述國王的名單中,絕無拿步高一名,很可能友傳的作者,故意用這稱呼來暗示波斯阿塔薛西斯三世(三五八∼三三七)。

拿步高在內政方面,則盡力維持不同民族間的平衡,及和諧共處。為達到這一目的,倡導敬禮加色丁人的神祇默洛達客拿步乃爾加耳(Neygal)神及阿蘭人的沙瑪市、依市塔爾神,並為他們建築了不少富麗堂皇的廟宇、高塔,格外是在首都巴比倫城內,並為自己建築了宮殿。國勢之富強,可說已達黃金時代,但可惜這個拿步高一手所造成的強大帝國,未能維持長久,於公元前五三九年,便被新興波斯帝國消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