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未 [肋未人、肋未支派](Levi [Levites, Levitae; Tribe Levi, Tribus Levi]) 一、人名: 1、是雅各伯由肋阿所生的第三個兒子(創35:23; 出1:2),其名之意聖經上謂「這次我的丈夫可要戀住我了」(創29:34; 35:23),是一種民間的說法,其真意我們仍然不知。聖經記載肋未的事蹟僅有下列一節:肋未的妹妹狄納被舍根強姦,並欲娶之為妻,肋未詐作許諾,但條件是舍根及其全城的男子,必須事先行割損禮。行禮既畢,正當全城男子疼痛難忍的時候,肋未同哥哥西默盎各持一刀,進城殺了一切的男子,為妹妹雪恥(創34章)。這種橫行霸道的作為,曾招致雅各伯大為不滿,臨死前下遺囑,仍未將此事忘掉(創49:5-7)。佔領聖地後,肋未的後代,未獲得土地,祇是散居在四十八座城市之內;但在「梅瑟的祝福」上,肋未的後代卻被另眼相看,因為它是司祭支派(申33:8-11; 見出32:25-29)。肋未死時享年一百三十七歲(創46:11; 出6:16)。生有三個兒子,即革爾雄、刻哈特、默辣黎(出6:16)。 2、在基督的族譜上(路3:24, 29),亦有肋未之名出現,他生於達味之後及充軍之前,是默耳希的兒子,及瑪塔特的父親。 3、是宗徒兼聖史瑪竇的原名(谷2:13-17; 見瑪9:9; 路5:27-29),原是一位稅吏,其父名阿耳斐。 二、支派名及司祭職: 根據雅各伯對肋未後代的咒罵(創49:5-7)及梅瑟的祝福(申33:8-11; 見出32:25-29),學者們大都以為肋未支派,原係與其他以民支派,毫無分別的平民支派,後來才被升為司祭支派。至於為了什麼原因及在什麼時候它得了這種優待,沒有確實的歷史文件可考,我們僅根據聖經的記載,將肋未支派的歷史及它的司祭職務,簡述如下: 在西乃山第一次統計戶口時,肋未支派有人口兩萬二千(戶3:39)。他們沒有參加敬拜金牛犢的邪神敬禮,而忠於天主(出32:26-29)。可能是在這個機會上,被選立為司祭支派,以代替全體以民的首生子,向天主奉獻敬禮(戶3:40-51)。從他們中,共選了由三十至五十歲的男子八五八○人盡司祭職(戶4:39-49)。 他們的地位並不是平等的,有非司祭的肋未人,司祭肋未人及大司祭之別。只有亞郎家族的後代有權任司祭,族中首生子任大司祭(見申17:9, 18; 24:8; 27:9; 蘇3:3),其他的人都是普通的肋未人。這些人的職務是在舉行祭禮的時候,來扶助及伺候司祭們,大都是些雜役的工作(戶3:6-8)。以民在曠野中紮營時,這些人距離帳幕最近,他們分居在帳幕的西、南、北三方面(戶3:23, 29, 35),而梅瑟、亞郎及他們的司祭家族,佔有東西的帳幕入口處(戶3:38)。他們並負有張搭或拆卸及搬運帳幕的責任(戶3:26, 31, 36, 37)。 達味重新組織肋未人(編上23-26),將滿了三十歲的三萬八千肋未人,劃分為四個班次,各服不同的職務,其中第一班有兩萬四千人,他們主管聖殿的器皿及寶藏(編上9:26-29),收藏供物、什一之物及奉獻的聖物(編下31:12),洗滌及整理作全燔祭祭品用的畜牲(編下29:34),將犧牲的血遞給司祭(編下30:16),照管烤祭餅(編上9:31, 32)。有時幫助人宰殺逾越節的羔羊(編下30:17)。第二班有六千人,任職長官和判官(編上23:4)。第三班有四千人,負責守衛聖殿的門戶(編上23:5)。最後一班亦有四千人,當任歌詠演奏(編上23:5)。 肋未人服務的年齡,自二十五歲開始作些較輕的工作(戶8; 24),自三十歲始作真正服務聖殿的工作(戶4:3, 23, 30, 35, 39, 43, 47),五十歲退休,但仍可自願地作些輕鬆的工作(戶8:25, 26)。他們既是獻於上主的人,故沒有自己的土地,祇分得了四十八座城市,十三座為司祭城,三十五座為肋未城,分佈於整個巴力斯坦(戶35:1-8; 蘇21)。他們藉全體以民所獻的什一之物而生活(戶18:24),但肋未人又應將自己所得的十分之一,獻給司祭(戶18:26)。 見什一之物、司祭城、肋未城、亞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