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斯德拉 (Ezra, Esdras) 厄斯德拉(意謂「協助」)是猶太教史上一位理想的人物,是司祭的典型。他是大司祭亞郎的後代(厄上7:1-5),也是聖經上所稱的第一位經師,精通法律,熟知掌故(厄上7:6; 厄下8)。因他熱心宗教,才智過人,波斯王阿塔薛西斯派他為耶路撒冷祭獻上主的特使,兼視察猶太宗教專員,君王並賦給了他生殺的大權(厄上7:12-26)。他負起了如此偉大的使命,全心依恃天主,召集了四千餘人,於阿塔薛西斯為王第七年一月一日,由巴比倫起程,五月一日抵達耶路撒冷(厄上7:7-9)。他到了聖京,先行了祭獻,崇拜了上主,呈交了各種獻儀,完成了任務(厄上8)。以後他聽說先前由充軍之地回國的猶太人,多娶外教女子為妻,有敗壞宗教和道德的危險,所以在聞聽之下,痛心萬分,撕裂衣服,拔去鬍鬚,憂懼坐地,表示了極大的悲哀(厄上9:3-5)。這種悲哀是司祭由愛主愛人的心所激發的,因他的至誠而感人的祈禱,使違法的民眾都棄邪歸正,表現了他超等感人的力量(厄上10)。 按厄上7:7記載;厄斯德拉返國的時間,是在波斯王阿塔薛西斯在位第七年。不過,按波斯歷史的記載,波斯王有三位名叫阿塔薛西斯的:第一位又名隆基瑪諾(四六五∼四二三;見厄上4:7);第二位即達理阿諾托之子又名木乃孟(四○四∼三五八);第三位又名敖雇斯(三五八∼三三八)。如果厄氏回國是在阿塔薛西斯一世為王第七年,即四五八年,未免為時過早,因為厄氏回國時,城垣已修築(厄上9:9),耶京已有宗教團體的存在(厄上10:1)。我們由厄下1-3知道:修築耶京城垣之事,是在乃赫米雅省長領導之下完成的,而乃赫米雅回國年代,是阿塔薛西斯一世為王第二十年,即四四五年。是以乃氏回國應在厄氏之前。如厄氏回國年代是在阿塔薛西斯二世第七年,即三九八年,則未免過晚,因為厄氏在乃赫米雅任猶大省長十二年期間(見厄下5:14),曾與乃氏一同合作共事(厄下8:9; 12:36)是以有些學者認為第七年應訂正為二十七年或三十七年。另有些學者則認為厄氏曾回國兩次:一次是在四二八年,一次是在三九八年。見年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