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洛貝罕(Jeroboam, Ieroboam)

北國以色列兩位國王的名字,意思是「願百姓繁多」。

1、雅洛貝罕一世(公元前九三一∼九一○):

民分為南北朝後,北國的第一位君王。他原是厄弗辣因支派人,父名乃巴特,早死,母名責魯阿(列上11:26)。雖是平民出身,卻是聰明精幹,為撒羅滿所重用,監工修建聖殿與達味城間的裂口,遂漸漸成為知名之士(列上11:27, 29)。但他本人的內心卻猶如其他一切的北方支派人民,對出身南方猶大支派的撒羅滿向來未能心悅誠服,再加上國王偏愛猶大,而向其他支派征收苛捐雜稅,更使人心不服,於是他開始走向政治的鬥爭,各地奔走呼籲,鼓吹革命。另一方面也有些當時的宗教人士作他的後盾,比如阿希雅先知的象徵行為(列上11:29-31),更使雅洛貝罕不顧一切,挺而走險。

事實上,這也正符合北區人民的心理願望,蓋達味之為王,至少在部份的北方人民看來,仍是非法的篡位,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出身本雅明支派的撒烏耳,才是唯一合法的民全體的國王。撒烏耳死後,自應由他的兒子依巿巴耳來繼承王位,但竟由猶大出身的達味來為王統治全民。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撒羅滿有生之日,革命的時機仍未成熟,國王見國事日糟,王位可能不保,於是以強烈的手段來鎮壓反動份子,雅洛貝罕祇有暫時逃亡埃及,為史沙克法郎所收留(列上11:40)。

撒羅滿死後,由其子勒哈貝罕繼位,這是一位傲慢無才的昏君,竟在舍根地方向心中已滿懷怨恨的全體百姓說出:「我父親用皮鞭責打你們,我反要用鐵刺鞭責打你們」(列上12:14)。於是登時輿論嘩然,百姓的代表全體向猶大君王發出政治分裂的嚴重聲明(列上22:16),北方十個支派一致擁護已由埃及歸來的雅洛貝罕為王,南國的國王勒哈貝罕雖盡力收拾大局,但人心已去,祇剩下猶大西默盎及半個本雅明支派及一些肋未人,仍屬耶京管轄,其他盡失。

雅洛貝罕首先建都舍根,後遷都培奴耳(列上12:25),再遷都於提爾匝(在納布路斯附近),但鑑於人心在政治上與南方雖已完全分裂,在宗教上卻仍有大部份的人民傾向於京的聖殿。於是決意使自己的人民,連在宗教上與南國也脫離關係,遂建立了兩個宗教中心,一在貝特耳,一在丹,開始採納鄰國的邪神敬禮,利用不屬肋未支派的人作司祭,向牛犢頂香崇拜,使百姓回憶起當日在西乃山下所敬拜過的金牛犢(出32)。可是雅洛貝罕這種在宗教上無法無天的革新,也的確激起許多熱心民的反感,尤其是以前那些曾經擁護過他的先知們,都漸漸與他疏遠,比如阿希雅先知竟反而預言國王兒子的夭亡,及王家的敗落(列上14:1-12, 17)。他在位共二十二年,由其子納達布繼位為王(列上14:20)。

2、雅洛貝罕二世(七八三∼七四三):

耶曷阿士之子,在北國的歷史上堪稱為最重要的一位君王(列下14:16, 23),因他的功績,以色列國變成當時最強盛的國家(列下14:25-27)。他本人是一位雅威的崇敬者,也曾大事努力,使北國的宗教純正化,剷除邪神的敬禮,其功雖不可滅,但是北國的宗教中心仍在貝特耳,而不在京,故此邪神敬禮的色彩仍是很難避免。在政治軍事上與亞述帝國保持友好關係,如此能將世敵大馬士革完全屈服,不再為患。並乘機擴展疆域,其版圖之大,竟可與達味時的版圖媲美,而此時的南國猶大也不得不臣服於北國威赫之下,成了屬國。北國正在過著其黃金時代,政治有條不紊,軍事堅強,版圖遼闊,為後來任何時代所不能比擬。

就是在文學方面,這一時代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不少的歷史文件及民間的古老傳統,就是在這個持代被搜集整理起來的。而著名的南國大先知亞毛斯的宣講及著作,也多完成於此時代的北國(亞1:1; 7: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