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法 [革則爾曆、散提苛](Calendar, Calendarium [Calendar from Gezer, Calendarium Gezer; Santhikos]) 古埃及的日曆是依據太陽的轉動,而巴比倫的日曆則是按著月亮的變化而定。以民自古以來受著這兩種高度文化的影響,故此他們的日曆是根據太陽及月亮的合璧日曆;大致說來,每年有按陽曆的三百六十五天,即十二或十三個月;每月則有按陰曆的二十九或三十天不等。每年之始,是在春天「尼散」月的第一日(現今三、四月之間),月圓則是每月之始,故每有閏月的需要。閏月的開始及次數,應由公議會來指定,並生火為號傳報百姓,所以以民的日曆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有伸縱性的;並且除了官方的日曆外,又有民間的或某宗教團體的特別日曆,比如谷木蘭團體的日曆,法利塞人的日曆及撒杜塞人的日曆等。 一、猶太人的教曆以尼散月為歲首;國曆以提市黎月為歲首。 二、猶太人稱閏月為「閏阿達爾月」,常為二十九天。 三、猶太人只用陰曆,羅馬人兼用陰陽二曆。 四、猶太人原無紀元,至瑪加伯時代方採用色婁苛的紀元,始於公元前三一二年。羅馬人以拉丁人始建羅馬城之年為紀元,即公元前七五三年。 以民的這種日曆十分相似中國的舊曆,或謂陰曆,每年有十二或十三個月,月有二十九或三十天不等,惟每年之始,在中國的歷史上稍有出入,比如黃帝及夏朝以三月(寅月)為始,商朝以二月為始,周朝以正月(子月)為始,秦朝以十二月(亥月)為始,至漢朝再恢復三月(寅月)為每年之始等,如此類推。又中國舊曆的劃分及名稱頗為複雜,有天干,地支,甲子等,多至六十個記號,是以民日曆所不及者。 革則爾日曆:是在一九○八年被考古學家Macalister在革則爾地方所發現的一塊石灰石板,約十一公寸長,七公寸寬,一點六公寸厚,上有七行最古的希伯來文字,下方好似因破碎失掉了數行字體,字跡所載,不外是有關農作的季節:「收割月、播種月、後期播種月、砍割大麻月,收大麥月、收其他農作物月、剪葡萄枝月、夏季水果月」,故此人多稱之為以民最古的日曆樣本。此日曆目前保存於君士坦丁堡(即Istanbul)博物館中,它的記載同中國日曆上與務農有關的二十四節氣頗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