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阿孟 [諾](No, No-Amon)

城名,埃及文,意思是「阿孟(神)城」,希臘文稱之為「底比斯」(Thebes),曾為埃及帝國的京都;格外在第十八、十九兩朝,此城文化、經濟之發達、建築之宏偉富麗己盡其極,堪稱其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以後則漸衰。它位於開羅之南約六百七十公里的尼羅河西岸。因為它是獻給埃及帝國最崇拜的阿孟神的城市,又是京都,故在其周圍及尼羅河兩岸的建築,實在偉大驚人,其遺址至今仍在,供人憑弔,計有河東岸路克索爾(Luxor)的「新年殿」,其北部有卡爾納克(Karnak)的一大片成座的廟宇,其雄厚的牆壁及壁畫存留至今,足證當時諸法郎對宗教的熱誠,及對阿孟神的崇敬。在河西岸則有在默狄乃哈步(Medinet Habu)、阿布得谷爾納(Abdel-Qurnah) 和德依爾巴哈黎(Deir el-Bahari) 三地區的法郎墳地,稱之為「國王谷」,是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偉大古蹟,亦是考古學者的樂園,六十多位法郎的遺體都埋葬在此三地。

可是這座埃及的首都重鎮卻亦曾遭受到敵人的數度破壞,其中尤以公元前六六三年亞述人的摧殘為最。

聖經上三次提到諾阿孟城,前兩次是耶肋米亞(耶46:26)及厄則克耳(則30:14-16)在預言它毀滅的命運時;第三次是納鴻先知(鴻3:3),預言亞述的京城尼尼微行將滅亡時,並以諾阿孟毀滅為它的榜樣;而諾阿孟就是在數十年前毀於亞述人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