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園(Vineyard, Vinea) 巴力斯坦無疑是一盛產葡萄的地方(見戶13:23, 24),是以較為富有的,甚或小康之家,都種有自己的葡萄園。一個典型的葡萄園見於依5:1-7,所詠唱的葡萄園歌。從依的經文可知,農人先將土地做一翻挖掘的工夫,使土壤鬆軟,再將地上的石塊除去,然後插上優良精選的葡萄枝,園的周圍做上籬笆或圍牆(參閱戶22:24),以免狐狸的侵擾(歌2:15),或過路人的蹂躪。園中再築上一守望台和一個榨酒池。從依的這一素描,的確將葡萄園猶如一幅圖晝活現於讀者眼前。不過以上所說,是指一個物質葡萄園,但依的經文已很清楚的以那物質的葡萄園來象徵以民,甚至天主要「耶路撒冷的居民和猶大人」在葡萄園園主(天主)與他的葡萄園(以民)之間舉行審判,換言之,天主將葡萄園予以人格化,來和園主評理。園主在向葡萄園質問:凡他能為葡萄園所作的,還有什麼沒有作到?園主所希望於葡萄園的是結好的葡萄,而它為什麼卻結了野葡萄!所謂野葡萄,即味酸既不能吃,又不能用來榨酒,只是一無用處的野產。這原是天主對以民的怨懟,同時也是依所以論及葡萄園之用意。以葡萄園指以民這一思想或用法,直到新約時代時仍然採用,是以耶穌也用了同樣的素描(瑪21:33-41),來指當時的猶太人。不過,耶穌以園戶特別指以民的領袖,當時以民的領袖,也清楚明白了耶穌取譬的用意(見瑪21:45)。至於耶穌在瑪26:1-16所講的僱工譬喻,則以葡萄園來暗示他日後所立的教會,勸勉日後在教會內工作的人員,不管蒙召時間的早晚,只要他們忠實工作,就必會得到園主天主公平的報酬。至於聖保祿所說:「誰種植葡萄園而不食它的出產呢」(格前9:7),是指一般的葡萄園,其用意從積極一方面來說,凡勤力勞作的,必不會沒有飯吃;從消極一面來說,世間無不勞而獲的便易事,正如他在得後3:10所說:「誰若不願意工作,就不應當吃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