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味(David)

人名,希伯來文意謂「被鍾愛的」(?),是白冷葉瑟的最小兒子,屬猶大支派(撒上16:10; 17:12, 13; 編上2:15; 盧4:17, 22)。

一、達味的生平:

撒烏耳國王被天主擯棄之後,撒慕爾先知受主命赴白冷暗中給達味傅油,立他為國王(撒上16:4-12)。其後,達味出現於宮中,作為撒烏耳的隨員,因為他會彈琴(撒上16:18-23),或謂由於國王賞識他的智勇,及殺死哥肋雅的功績,而加以重用(撒上17:55-18:5)。又因他年青英俊,智勇雙全,大獲婦女們垂青(撒上18:7),與國王之女米加耳成婚(撒上18:27)。但是撒烏耳卻心生嫉妒,怕其王位不保,乃圖謀殺害達味(撒上18:10, 11)。達味逃回家中,又得米加耳之助(撒上19:11-17),由家中逃往先知撒慕爾處稍住避難(撒上19:18-24)。後見不妥,乃逃往加特人王阿基士處,佯裝瘋子而自救(撒上21:11-16)。撒烏耳國王的兒子約納堂從中調和失敗(撒上20:1-42),自此達味與國王的關係完全破裂,開始過逃亡的生活(撒上21-撒下1),手下已有一批隨從,與他出沒於猶大山區及乃革布曠野中。

國王及約納堂死後,定居於赫貝龍,被立為猶大王(撒下2-4),與北方仍然忠於國王之子依市巴耳的數個支派對立。但他不願以武力強爭王位,乃與撒烏耳的大將阿貝乃爾展開交涉,可惜阿貝乃爾被達味的將軍約阿布由嫉視而加以謀殺,達味甚為痛心(撒下3:33, 34)。另外兩位前國王的軍官暗中將依市巴耳殺死,意圖向達味邀功,但達味卻將二人殺死,以罰其弒君之罪(撒下4:5-12)。終於七年之後,全國才一致擁護達味為王(撒下5:1-5)。達味首先向培肋舍特人開戰,將之驅逐出境,並佔領他們的一部份土地,將版圖鞏固,後來更攻克京(撒下5:6-9),並以京為全國的首都,其理由是京的地勢險峻易守,且位於全國的中心,並且未曾屬於任何支派,正好避免彼此之間的嫉妒,以實行統一全國的政策。當約櫃被移往耶京之後,它更成了政治及宗教的中心,這實在是達味的明智之舉。之後,他預備在耶京為上主修建聖殿(編上22:2-15),訂立聖殿中禮儀的制度(編上23-26章),調查全國戶口(撒下24:1-9),組織軍備及民政(撒下8:15-18; 20:23-26; 編上18:14-17; 27:1-5),平息北方數個支派的叛變(撒下20:1-22),開拓疆土,先後打敗培肋舍特人(撒下5:17-25; 23:9-17),厄東人(撒下8:13等),並使摩阿布人進貢臣服(撒下8:2),佔領阿孟人部份土地(撒下10:1; 等12:26-31),戰勝阿蘭人(撒下8:3-9)。民國土之大,為歷史向來所無,自大馬士革紅海的廣大地區,盡為民所有。

不過除這些豐功偉業的光榮歷史外,達味亦有他的缺點。他與巴特舍巴通姦,殺害其夫烏黎雅(撒下11);之後達味的長子阿默農強姦異母姊妹塔瑪爾(撒下13:19-36);阿貝沙隆的反叛及被殺(撒下15:1-19:9);王朝內的勾心鬥角等皆造因於達味的罪過(撒下12:10-12; 列上1)。達味年老多病,死後被葬在「達味城」,享年七十,其墓地在乃赫米雅(厄下3:16)及耶穌(宗2:29)時代,仍盡人皆知。

二、達味的為人:

雖然他犯過罪但卻也充分的作了補贖,而那些罪過並不泯滅他人格的完整及高尚。他是一位精明正直的政治家,不忘職權,秉公行政,謹慎斷決,在宗教方面他有單純堅固的信德,在興隆中不驕傲,在痛苦中不失望(撒上22:3; 撒下16:10等),作任何事之前,先請示上主的旨意(撒上22:3; 23:2, 9),是深得天主歡心的人(撒上13:14),的確是一位理想的國王,聖經的作者多以他為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悲歎撒烏耳約納堂以及阿貝乃爾死亡的動人哀歌是他所作(撒下1:19-27; 3:33等),此外,還作了一首凱歌(撒下22),和不少的聖詠。

三、達味與默西亞:

在創3:15即已暗示一女人的後裔將戰勝惡魔;天主許給亞巴郎在他的後代中要出一位救星(創12:3; 18:18; 22:18);臨死的雅各伯預言這位救星將出於猶大支派(創49:8-12);巴郎術士謂出於以色列(戶24:17)。不過這一切的暗示及預言,到了達味的時代,經過納堂先知才有了具體的表示。達味的王國從此是「永遠的」,即便他的後繼人中不少是不堪當的,但其王朝仍不會滅亡,直到有一位更偉大更理想的「達味」——默西亞,來建立上主理想完美的王國(撒下7)。雖然有些學者否認這篇預言的歷史性,但事實上若沒有它,則後來全部聖經的一貫思想則無法解釋,蓋後來的默西亞論大都以此為出發點:亞毛斯預言「達味帳幕」的建立(亞9:11);歐瑟亞預見厄弗辣因人的重新服從達味王朝(歐3:5);依撒意亞預言達味王朝的不朽不滅,京的神聖不可侵犯,及國土的廣大無邊(依9:1-6),葉瑟樹幹的重新發芽(依11:1-8),以及這個嫩芽將使伊甸園的生命復甦,充軍者歸家,完備的正義,及普遍的和平將重臨人間;百年之後耶肋米亞預告,京及聖殿毀滅之後,將有新的民出生,一些古老的禮儀,將歸無效,這新的民仍將以京為首都(耶7)。這位先知的有生之日雖在達味王朝多難之秋,但他仍堅信不移地強調此王朝的光榮重建,以及新國王的來臨,猶如再生的達味(耶23:5, 6; 30:9; 33:15-18)。厄則克耳亦走同樣的路線,預報聖殿的毀滅,及充軍的人將周圍環繞達味的將來繼承人(則34:23, 24; 37:24, 25)。充軍之後,哈蓋將希望寄於達味的後裔則魯巴貝耳(蓋2:21, 23),匝加利亞預告達味王朝的再興(匝12:8);這時代產生的聖詠亦為此作證(詠89)。只有在阿斯摩乃王朝時代,這種以達味為依據的默西亞論才稍有褪色,而偏重於大司祭王朝,不過,為時甚短,而且即在當時及耶穌誕生之後,仍有許多猶太經師在期待著達味王朝的再興。總之,舊約的作者們無不在以達味為中心,來暗示或預言未來的默西亞。

新約時代作者們的注意力卻集中於基督身上。達味只是默西亞的預像。耶穌按血統是「達味之子」,他繼續及完成達味的工程。瑪竇在他著作的開端即稱耶穌為「達味之子」(瑪1:1),其後這種稱呼屢見於不同人的口中(瑪9:27; 12:23; 15:22; 20:30; 21:9, 15; 谷10:47, 48; 路18:38, 39)。耶穌是「達味的嫩芽及後裔」(若7:42; 羅1:3; 弟後2:3; 默5:5; 22:16)。在預報基督誕生時,天使說:「上主天主要把他祖先達味的御座賜給他」(路1:32);耶穌受洗後有聲音來自天上:「你是我的愛子,我因你而喜悅」(路3:22),這正是納堂預言的回音:「我要作他的父親,他要作我的兒子」(撒下7:14)。耶穌傳教時口口聲聲所講的「天國」,若沒有達味王國在先,也很難使人了解,二者先後互相呼應。伯多祿在聖神降臨日(宗2:29等),保祿安提約基雅(宗13:22-41),以及雅各伯京宗徒會議上(宗15:16-18),都曾將基督的光榮與達味相比較,並強調在基督身上應驗了舊約中對達味的許諾。耶穌榮進耶京,群眾歡唱:「那要來的我們祖先達味之國,應受讚揚」(谷11:10),反映出群眾對耶穌的心理。耶穌在比拉多面前沒有否認他是國王,而只是將天國的意義加以解釋。

初興教會特別注重達味聖詠,以之證實及堅固自己對耶穌的信心。聖保祿在致希伯來人的書信上,廣泛的引證聖詠,以證明基督永為君王,永為大司祭,並說他的司祭品位遠超過肋未的司祭品位(希5:5; 等7:11)。

見默西亞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