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詠集(Book of Psalms, Liber Psalmorum)

聖詠集是由一百五十篇讚美歌或感恩詩所輯成的詩歌集,可稱為猶太人的「詩經」。這部書是舊約全書中歷來最受人歡迎,極為人重視,又應用最廣的一部經書。因為本書不但反映出以色列民族的宗教熱誠,和與天主共融的理想境界,並且也道出了世世代代的人群對真神所應有的信念,所應有的依賴,所應作的祈禱。吾主耶穌在世時,也常以這些聖詠來向聖父抒懷,感謝、讚頌、祈求他在天的聖父,由此可見本書的重要性。今分條簡論如下:

一、名稱:

聖詠集,猶太人稱為「讚美歌」(Thehillim),至今仍沿用此名,雖然在詠72末節又稱之為祈禱或祝禱(Thephilloth)。這兩個名稱,正闡明了聖詠集的內容,因為照聖經大師聖熱羅尼莫所說:「聖詠集全部內容,不外感謝、讚頌和祈禱」。希臘譯本作 Psalmos 或 Psalterion ,前者指一種絃樂的音調;後者原指一種絃琴,後都轉注為歌詠,是以拉丁譯本和其他歐洲譯本,皆以此名專指聖詠集。

「聖詠」,按希伯來原文,原有幾個不同的名稱:
(1)普通常見的是 Mizmor(歌曲),是伴隨絲絃歌詠的。聖詠集中有此名稱者,計有五十七篇(見詠3)。
(2)詩中有 Mizmor Shir 者,計有六篇。
(3)有 Shir Mizmor 者,計有四篇。這種歌曲,在歌詠時,樂器的伴奏可有可無,或時而歌詠,時而彈奏(見詠56)。
(4)有 Shir Ammahaloth 者,計有十五篇,即登聖殿歌或昇階歌。大概是指朝聖者前往京,或者在登上十五級石階時所唱的歌(見詠120-134)。
(5)有 Maskil 者計有十三篇,即「訓誨歌」或「道德歌」(見詠32)。
(6)有 Miktam 者,計有六篇,原意為「金詩」,即詩之貴者(見詠16)。
(7)有 Shiggayon 者一篇(詠7),其意不詳,或即所謂的「熱誠之歌」。
(8)有 Thehillah 者,計有五篇,即祝禱詞(見詠90)。
(9)有 Thephillah 者一篇,即讚美歌。
名稱雖不一,但全書盡屬抒情、讚頌、訓誨與祈禱的詩歌,皆富真切的情緒,在世界文壇上實為抒情的巨作。鄭振鐸先生在文學大綱卷一81頁曾說:「這些讚詩,思想與表白,都是異常的美麗,他們是純粹的詩歌,世界上沒有甚麼頌神的詩歌,能夠更超越他們」。

二、聖詠集的篇數與次第:

聖詠的篇數,原文,希臘與拉丁通行本皆為一百五十篇,雖然有些希臘譯本多出一篇,但歷來的學者都以為偽作。關於聖詠篇目的次第,拉丁通行本和七十賢士譯本同,若與原文比較,則稍有出入,今列表如後,以示異同:

希臘與拉丁譯本 原文
1-8 1-8
9 9-10
10-112 11-113
113 114-115
114-115 116
116-145 117-146
146-147 147
148-150 148-150

思高譯本則隨原文,遇有與拉丁希臘譯本不同之處,皆在篇目下另以阿刺伯數目標出,以使讀者知所適從,引用不致有誤。

三、聖詠集的結構與形成:

聖詠集在七十賢士譯本譯成之前(公元前三世紀),已分為五卷。這種分法大概是仿效梅瑟五書分的,以適應禮儀上的用途(見段落條)。前四卷末皆以「光榮頌」作結(見41:14; 72:19; 89:53; 106:48);末卷無「光榮頌」,因詠150整篇為讚美詩的原故。至於聖詠集分為五卷始於何時的問題,學者們多主張應在充軍歸來之後,即厄斯德拉時代(公元前四世紀)。這些聖詠被蒐集在一起,作為第二聖殿歌詠之用。但在這以前,明顯的已有許多自成一組的小詩集,或因出於同一詩人,如達味的詩:自3至41為第一集,自51至65又為一集;科辣黑後裔的詩,自42至49為一集;阿撒夫的詩,自73至83為一集;或由於用於同一性質的禮儀:如自111至118,又自146至150為亞肋路亞讚美歌;自120至134為登聖殿歌或昇階歌;或由於文體相同而輯為一集,如自56至60為「金詩」;自42至45,又自52至55為訓誨詩等。這些都是很明顯的例子。由上所述,固然可以明瞭聖詠集形成的梗概,然而尚有許多問題,仍待解決。因為聖詠集是全以色列民族宗教意識的反映,由王國建立,直到充軍歸來,幾百年來,本書應隨民的宗教意識不斷的發展與適應,因而許多個人的聖詠變成了集體的聖詠,私人的祈禱變成了公眾的禮儀,地方性會堂的歌詞變成了京聖殿的歌詞,王國的聖詠變成了默西亞王國的聖詠,詠史的聖詠變成了具有末世論色彩的聖詠,過時的聖詠(比如因了王國的滅亡,耶京與聖殿的毀滅,政治獨立的喪失等)不時的應再予改造,以作應時的祈禱,或作期望將來復興的祝禱等等(詠51便是最好的例證),這一切當然並非原著的本來面貌,是以現代學者有「再讀聖詠」之說(Re-reading),這有待學者的努力與深究。

四:聖詠的標題:

聖詠的篇首,按原文附有小標題者,共計一百零一篇,大都指出作者或寫作的背景,或詠唱時應採用的曲調及伴奏的樂器,或適用於何種禮儀;無標題者共四十九篇,猶太人稱之為「孤兒詩」。希臘與拉丁通行本無標題者,計有三十五篇。這些標題,學者雖認為並非原著,但都是相當的古老,因為當聖詠集譯為希臘文時,譯者對於許多標題,已不能詳知其意,故不得不照音譯出。今按學者研究的結果,分類簡要的加以說明:

甲、歷史性的標題:

原文含有歷史背景的標題,計有十三篇。這些標題雖不能完全予以置信,但為瞭解詩文亦有其相當的價值;

乙、音樂性的標題:

具有此種標題者,計有八十餘篇,如和以絃樂,調寄加特,八度低音等;不過學者對此意見頗不一致;

丙、禮儀性的標題:

雖然有許多聖詠並不是為禮儀的應用而撰寫的,但由於充軍以前已有許多聖詠選入禮儀中應用。

充軍以後,幾乎全部聖詠皆選為禮儀應用的神歌(參閱編下23:18; 35:15; 厄上3:10; 厄下12:27)。就所知者,安息日用詠92,後第一日用詠24,第二日用詠48,第三日用詠82(按塔耳慕得),第四日用詠94,第五日用詠81(按塔耳慕得),第六日用詠93。感恩祭用詠100,和平祭用詠38和70,祝聖聖殿節日用詠30,逾越節及五旬節用詠113-118。此外,最重要者為「昇階歌」或「登聖殿歌」,即自120至134篇。

五、聖詠集的作者:

由聖詠篇首的標題,可知聖詠集並非出自一人之手,亦非出自同時。按標題所記,計有厄堂一篇(84)、梅瑟一篇(90)、撒羅滿兩篇(72:127)、科辣黑後裔十一篇(42-49; 84; 85; 87; 88,按:42:43原為一篇)、阿撒夫十二篇(50:73-83)、達味七十三篇。普通稱聖詠集為「達味聖詠集」,只是「以優勝命名」而已(Denominatio fit a potiori)。聖經明言,達味不但有作詩才能,且說他善操琴瑟,是一位愛好音樂的國王(見撒上16:14, 23; 撒下3:34, 35; 17:27; 23:1-3)。並且由編上13:8可以看出達味是極其看重禮儀詩歌的,他自己作了許多禮儀的歌詞(見編上16:7-36; 25:1; 編下5:11-14; 7:6; 20:19-21; 23:18; 29:25-30; 35:15; 亞5:23; 厄下12:31等)。德47:11有下面一段話:「他(達味)叫人在祭壇前歌詠奏樂,以優美的聲音,唱出悅耳的歌曲,每日按時歌唱聖詠」。此外,聖經明言有些聖詠是達味的著作,如詠2(宗4:25),詠6(宗2:25; 13:35-37),詠18(撒下22:1-51),詠32(羅4:6, 7),詠69(宗1:20),詠109(宗1:20),詠110(瑪20:43, 44; 路20:41-44),詠45(希4:6, 7),詠105和106(編上16:8-36)。所以說達味為聖詠集的主要作者,並不為過。

六、聖詠的體裁:

關於聖詠的體裁,請見詩歌條。那裡有較詳的介紹。這裡所應提及的,即是以希伯來字母的順序來分節的聖詠,即9:10(按:二篇原為一篇)25:34; 111; 112; 119諸篇。在這些聖詠中的首字字母,有時不依照現在字母的順序排列;有時冠有字母的詩句,已經脫落,是以有些混亂,這有待專家作進一步的研討。因為希伯來文詩體的作法,至今仍有許多不清楚難瞭解的地方,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

七、聖詠的分類:

關於這一問題,學者們的意見不一,這也不足為怪,因為詩是隨情所至,時而讚頌,時而感謝,時而求恩,是以很難加以分類。有些學者以純文學觀點來作分類:有抒情的、敘事的、戲劇的。不過,按內容與體裁來說,聖詠可分為以下數種:

讚美詩:歌頌讚揚天主的威嚴、全能、忠信、公義,以及他慈愛的眷顧,如8; 19; 29; 33等。

哀禱詩:向天主哀求申訴內心的痛苦,或民族遭受厄運的悲傷,以求天主施救,如3; 5; 7; 12; 13; 44; 60等。

感恩詩:向天主吟詠抒發知恩報愛,孺慕倚恃的心情,如18; 21; 30; 32; 34等。

詠史詩:思維申述天主的法律,天主聖言的威力,天主為救援自己子民所行的種種偉大事業,並天主對義人和惡人賞罰的公正,如78; 105; 106等。

訓誨詩:頌讚法律的偉大,表示對法律的傾慕,並包括倫理的訓戒,行善避惡的警告等,如1; 37; 49; 112; 119等。

王國詩:慶祝國王登極,為國王祈福,為勝利祈禱,勝利後而感恩等,如2; 18; 20; 21; 45; 110等。這些聖詠中多包含預言成分,以歌頌未來為君王兼司祭的默西亞,讚頌他神國的榮耀和偉大;尤其在充軍之後,這些聖詠更形成了默西亞聖詠,如2; 45; 72; 89; 110; 132等是。

聖詠集無論如何分類,天主常是歌詠的中心。

八、聖詠集的神聖價值:

聖詠集因它的內容包羅萬象,為神學、倫理、道德,以及虔誠的宗教生活,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神聖寶藏;是天主聖神賜與天主子民的一部最完善的靜心養性和祈禱的手冊。只要有一冊在手,就不愁不知如何與天主款談衷曲。聖奧斯定說得好:「人不知道怎樣才能合宜地讚揚天主;為使人能合宜地讚揚天主,他自己先稱揚了自己,默感達味作了這些美好的聖詠」。是以教會效法、聖母和宗徒的榜樣,一字不改地接受了聖詠集,作為自己──耶穌的淨配的呼聲。聖教會是至聖的,然而她的子女中卻有許多罪人,故此聖詠有時是替罪人求憐的呼求聲,有時是替為義而受迫害者的歎息聲,有時是獲得救援或勝利的歡呼聲,有時是信、望、愛三德的抒情,有時是訓誨,有時是慰藉,有時是斥責,有時是鼓勵:無論是在什麼環境,也不管是個人的或教會的,以聖詠作為就地取材的祈禱詞,是再適合沒有的了。聖奧斯定曾勸信友在念聖詠時,應注意三件事:
甲、有些聖詠是指默西亞而言,故所說的話是默西亞的話,即耶穌基督的話;
乙、有些聖詠是指天主的神國──聖教會而言的,其中的聲音是聖教會的聲音;
丙、有些聖詠是我們靈魂的聲音,所以我們不能不因耶穌、同耶穌、在耶穌內念這些聖詠。

見宗教、段落、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