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達斯(Judas Iscariot, Iudas Iscariotes)

人名,是希伯來文「猶大」的音譯,是耶穌的十二位宗徒之一,依斯加略西滿的兒子(若6:71)。在福音上常是被排列在宗徒們之最後,並冠以「負賣耶穌的」(瑪10:4; 谷3:19)或「負賣者」(路6:16)。這些冠詞都是在事後加上的,也就是因為他出賣了耶穌,所以後來在福音上才把他放在最後,並給他加上「負賣者」的頭銜。他原來是與其他宗徒們同樣被召叫的,為使他們同耶穌常在一起,跟隨耶穌宣講福音(若6:70)。由他的出身地點——依斯加略——我們可以斷定他在宗徒們中是惟一非加里肋亞人的猶太人(見克黎約特)。

自耶穌傳教開始至他受難前不久的一段時期中——至少兩年多——由聖經上我們看不出猶達斯犯過什麼錯誤,或不忠於耶穌的地方。相反地,他愛慕景仰耶穌並熱心於宗徒們的團體利益,才獲得全體的信任,主管該小團體的經濟(若12:6)。他之終於出賣耶穌,我們除了承認不瞭解上主安排的奧秘之外,由人性心理方面可試作下面的解釋。原來他一如其他一切宗徒希望擁護耶穌作現世光榮權威的國王,尤其在增餅之後,民眾一致要立耶穌為王,本以為時機已成熟了,相反地,耶穌卻預許了為當時人所不能瞭解的聖體聖事,致使群眾各自散去。這為猶達斯是一個十分嚴重的打擊,及心理上的負荷。這種心靈上的瘡傷激起他的報復欲望。如此他一變而成了「魔鬼」及「出賣者」(若6:64, 70)。人心之變幻實在莫測,但猶達斯仍未完全灰心,仍在希望奇蹟出現,希望見到耶穌及自己的現世光榮,所以他沒有如群眾一般立即離開耶穌,仍是「十二人中的一個」(若6:71)。但事實上卻正相反,自此耶穌開始不斷地在預言他恥辱的苦難聖死(谷8:31等9:31, 32; 10:32等等)。這與猶達斯的期望完全背道而馳,更增加堅強了他的報復心理,而成了一個叛徒,一個「賊」(若12:3-6),是為實際報復的開始。猶達斯見自己的希望已完全毀滅,耶穌已不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及現世榮耀的保障,於是決心報復到底,「去見司祭長,要把耶穌交與他們」(谷14:10, 11; 瑪26:14等),司祭們正是求之不得(若11:47等)。三十塊賣奴的銀錢,成了猶達斯額外的收入(見出21:32; 匝11:12),結果乘耶穌山園祈禱的時候,親自領著兵丁(瑪26:47; 谷14:43; 路22:47; 若18:2, 3),以虛假的口親禮,完成了他的大計,解決了心理上的負擔,灰心喪志的瘡傷得到了彌補。

猶達斯本該是心滿意足了,其實不然,此時他真正的天良發現,後悔莫及:「我出賣了無辜的血,犯了罪了!」出去上吊死了(瑪27:3-9; 宗1:18)。如果我們不以現在的宗教倫理來判斷猶達斯的自殺行為,我們可以說這可能是一種激烈澈底真誠痛悔的表示。不過真正的痛悔是有愛情的成分在內的。至於他是否得了救,或下了地獄,那完全是天主的事,我們無權過問。但聖經上所說的:「那人若沒有生,為他更好」(瑪26:24),「喪亡之子」(若17:12)等並不一定指猶達斯已下了地獄。再者,我們要知道舊約時代的法律對自殺完全沒有明文的規定,對自殺的倫理也無置可否。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有過不少基於種種不同的原因而自殺的人物,仍在被人歌功頌德。日本以武士道精神自殺的風氣至今猶存。

克黎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