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虛物、空虛(Vain, Vanity, Vanus, Vanitas) 由聖經的觀點來說,一切飄忽不定,可有可無,毫無價值,毫無意義,一切與天主毫無關連,不值得人注意的,而且凡是有害無益的人、地、事物,都被視為虛無、愚昧。指示這種「虛無」的名詞,包含的範圍甚廣,普通用的共有三個:其中「阿文awen」是指一切虛假的邪神偶像而言(撒上15:13; 依66:3),「厄里耳elil」是指一切的愚昧,廢貨(約13:4; 匝11:17),「赫貝耳hebel」是「噓氣」的同義字,顧名思義可知它所指的是一切空虛淨無,(哀4:17; 詠39:6, 12; 62:10)。縱觀以上所述,我們可以斷定,聖經斷定事物的出發點及基礎,完全是依據倫理哲學,而這種哲學又不是以理想思考為主,而是以實踐為主。 在聖經中真能將「虛無」描寫的淋漓盡致,刻劃入微,一針見血的,要首推訓道篇。按它的記載,一切世間的事物,皆不能滿足人的願望,使人獲得真正的幸福,皆是可朽可壞的。故此追求現世的事物,研究它的智慧學問,實在毫無意義,毫無所獲,是捕風捉影,是愚昧,是狂妄,蓋一切虛而又虛,萬事皆虛(訓1:2, 12-18; 2:1-11)。 人之本身既然是有死有壞的,在天主面前毫無尊貴可言,只不過是虛幻泡影(詠62:10)。當然為非作歹的惡人,及原為虛無的偶像,自更不待言(依41:29)。崇拜這些邪神偶像的以民,自己便成了虛無(耶2:5)。冒牌的假先知,以及巧言花語的學者,亦只是信口雌黃,言之無物的虛妄騙子(則13:6; 22:28; 伯後2:18)。按聖保祿的話,一切受造物也被屈伏在現世的虛偽之下,希望獲得解脫(羅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