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依猶太教者(Proselyte, Proselytus)

以色列民族自知是天主唯一特選的民族,因此,心理上未免有自滿自高之感,也正因此對於接收非以色列人的歸化或同化,是相當嚴格的。從歷史方面來看,他們雖處在好客的東方諸民族之間,對於作客的外人——外邦人或外方人,常與以十分殷勤的招待,但也僅止於此。就民的法律及宗教觀念來說,這些人永遠是外人。

所謂「歸依猶太教者」是指那些生活居住於猶太人之間的外邦人而言。他們接受了民的宗教,施行割捐禮,事實上已被民所同化的人。法律上命令要善待這些人(出22:20-23; 23:9; 申24:14),他們有權參與民的慶節大禮,但也有責任守安息日(出12:48; 20:10; 23:12; 戶15:15, 16; 申5:14; 16:10-14; 29:9-14)。

希臘羅馬帝國時代,因有不少的猶太人出外僑居,也有不少的外邦人移居於巴力斯坦,因而歸依猶太教的人,日漸增多。當時的猶太哲學家淮羅,就曾對這一點強調謂:歸依猶太教者,應完全放棄自己的國家及種族的觀念,離開自己的親友家人,忘卻自己過去的風俗習慣,因著割捐禮而完全變成猶太人。其中最主要的一點,當然是接受割損禮,但當時的經師們亦命令歸依者,要在聖殿中接受禮儀上的洗禮及奉獻某種規定的祭品,其後應遵照梅瑟的法律生活。這種人當時被稱為「正義的歸依者」,而那些在猶太人中仍按外教人方式生活的人,則被稱為「門口的歸依者」。但歷史證明,在歸依的人中,以女人為最多,這可能是由於歸依的女人不必接受割捐的緣故。

新約提及歸依者的地方共有四處,即耶穌責斥法利塞人,他們苦心孤詣使人歸依,但歸依之後,卻使他成為一個「地獄之子」,即喪亡的人(瑪23:15)。五旬節那天在京有來自各處的猶太僑民,及歸依猶太教者(宗2:11)。京教會選出的七位執事中,有位名叫尼苛勞者,他是一位歸依猶太教的安提約基雅人(宗6:5)。最後提到塞浦路斯島的一批歸依猶太教友,跟隨了保祿巴爾納伯(宗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