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瑪黎雅人(Samaritans, Samaritani) 一、人民:廣義地說,撒瑪黎雅人當然是指撒瑪黎雅城的居民而言,但是嚴格地說來,卻是指那些於西元前七二一年之後,雜居于撒瑪黎雅混合民族而言。撒爾貢將大約為數三萬人的北國以民,充軍亞述之後,將一批批的巴比倫人、雇特人、阿瓦人,哈瑪特及色法瓦因等外族人民,遷來撒瑪黎雅以補充空缺(列下17:24-41)。這些民族彼此通婚雜居,所生的後代,被猶太人以輕視的口吻稱為「撒瑪黎雅人」,有時亦稱為「雇特人」,可能是由於在遷來的異民中,雇特人占大多數之故。撒瑪黎雅人自己卻自稱為「保守派」或「正宗」人士,因為他們強調,自己遵守天主的命令,在革黎斤山上,為上主修蓋了聖殿(申11:20; 12:5; 見若4:20)。 其實以民自進入許地之始,南北即已不睦,這在南北朝分裂時更清楚表現了出來;充軍之後,則成為勢不兩立的局勢。充軍回來的猶太人,對他們更加倍的歧視,拒絕他們參與重建耶京聖殿的工作,且稱之為「敵人」(厄上4:1, 2),這樣更激起了他們的反感,使他們大為憤怒(厄下3:33, 34; 4:1; 6:1, 2, 5),於是撒瑪黎雅的執政長官桑巴拉特企圖用詭計滲入猶太人的團體,遂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大司祭厄肋雅史布的一個孫子為妻,但結果事未得逞,且被乃赫米亞以驅逐的處分,懲罰了大司祭的這一後裔(厄下13:28)。桑巴拉特當然心有不甘,於是在革黎斤山頂上修建了上主的大殿,並召集了被驅逐的亞郎家族的司祭舉行祝聖典禮,及盡職殿中,以對抗耶京的敬禮,並且獲得了色婁苛王朝的保護及重視。終於西元前一○七年,這座大殿毀于猶太人首領若望依爾卡諾之手,這一行為激起了撒瑪黎雅人的不共戴天之仇。羅馬大將龐培卻對他們表示了友好的態度,大黑落德也向來未給他們任何干擾。 比拉多為聖地總督時,撒瑪黎雅人因非法集會于革黎斤山,而有抗拒羅馬之嫌,遂有一千六百人被羅馬士兵所殺。此事發生於西元六七年七月十五日。猶太人敵視撒瑪黎雅人的態度仍明顯地見於新約(若4:20; 瑪10:5),路加的態度則比較溫和(路10:30-37),耶穌自己對他們也向來表示友誼(若4:4-48)。斐理伯是第一位來此傳教的人,宗徒伯多祿及若望亦曾來此視察教務(宗8:5-17)。目前在革黎斤山下的納布魯斯村莊,仍有為數二百左右的撒瑪黎雅人的家庭,居住在他們的會堂四周,每年在革黎斤山頂慶祝他們的巴斯卦羔羊節(即「逾越節」),吸引大批遊客前來參觀。 二、宗教:基本上他們信仰的宗教是信仰雅威的宗教,並且也前往耶京朝拜以民的天主(編下30:1; 34:9; 35:10; 列下23:15, 19; 耶41:4)。但是因為那些遷來居住的外邦人,亦將他們的神祇,比如穌苛特、貝諾特、乃爾加耳、阿史瑪、尼貝哈次、塔爾塔克等(列>下17:30, 31),帶來撒瑪黎雅,這些相當複雜的民族,混合雜居,通婚成親,其結果則造成了一種非祇人種上的混合,而亦出現了宗教上的混合狀態。他們所承認的惟一屬於「正經」的聖經祇有「梅瑟五書」,亦稱為「撒瑪黎雅梅瑟五書」。他們仍然在等待申18:15-10所預許的默西亞。這位默西亞將是和梅瑟相同的一位先知,是一位「復興者」,而不被視為「救贖者」,亦不是「達味之子」,他將使一切民族回頭,而信奉以民的宗教。他們仍然嚴格地遵守安息日及割損禮,舉行敬禮的聖地是革黎斤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