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壘 [塔](Castle, Arx [Tower, Turris]) 堡壘之修建,在整個舊約的歷史中,其目的是用來保護某一地區的人民,以抵禦敵人的攻襲。通常是建在一小山頭上,圍之以牆,形成或大或小的城市。它不祇是為保護城內的人,而且也是當戰爭臨頭時,全區的數個莊村的人民都可逃來避難。堡壘之主要條件,是內部一定要有一個常流不息的水泉,以防因長期的圍困,而居民缺少食水。或者在地下建一隧道,通向城外的水泉,以達到引水入城的目的,如著名的耶京(撒下5:8)及默基多(Meggido)的地下水道。平常在堡壘的外牆內仍建有內牆一道,以作徹底的抵抗。古時的堡壘佔地並不大,大約是五至十英畝的面積,開戰時堡壘內難民擁擠的情形可想而知。最初的攻城方法,是直接的衝鋒及破壞牆壁。公元前第九、八世紀時,亞述帝國首造衝城車,專攻堅險處,是以所向無敵。有關聖地堡壘的年代很難斷定,因為大都是經過短期的存在,而毀於戰爭,後人再利用舊址重新建築。按考古家的意見,最古的圍牆是孤立在山頭的岩石上,其上而建的高牆聳立,後來則在城牆外堆以土製的斜坡,以便減少敵人衝鋒的速度,增加敵人破壞牆壁的困難。再後來在城牆外,更加上一道城壕,以及在城牆的頂端,每隔相當距離建一個堡或平台,使更多的軍人參加防守的工作。如此,敵人的攻擊更形困難了。還有的堡壘牆壁呈凸凹型,則更易防難攻。有的圍牆其厚度竟達八、九公尺,這種城牆是由兩道石牆包住外邊,中間填以沙石而建成,它的高度不等,大約在三至四公尺,城門則建於圍牆的凸凹處,以便當敵人攻門時,能縮小敵人的範圍,集中箭力有效地禦敵及殺敵,且有通入內城的門兩三道,門愈向裡愈窄,以便容易關閉及把守。 整個中東最古老的堡壘,要算是耶里哥堡壘,由著名考古學家肯尼翁女士(Miss R. Kenyon),以七年的時光挖掘研究(一九五一∼一九五八)。它的最早建設竟在公元前五千多年,其設計的精心,建築的堅固,地勢的優良等,算一切被發現的堡壘之最。但如此堅固的城池,仍未能在天主的百姓的攻擊之下屹立不動,卻被以民以七天的衝擊將它攻下(蘇6:6-20)。以民甫進許地,見當地客納罕人文化之高尚,建築之華麗堅固,驚得目瞪口呆,(戶13:28)。在佔領許地之後,雖然也學習當地人的城市建築,但都是些十分簡陋劣質的工程,毫不足道。這也不能責怪他們,因為他們原是半遊牧民族,佔領許地後才開始定居的生活,向文化方面發展。還有在他們定居之後,十二支派彼此不但不相合作,反而各自據地為生,各自為政,甚至四分五裂,根本談不到自衛之道,是以禦敵之能力非常薄弱,甚至在達味統一全國後,也未能充分建築防禦的工事——堡壘。以民從事於堡壘的建設,始自撒羅滿時代,是他開始了徵用勞工的先例(列上9:21; 12:4, 10等)。他的最著名的兩個堡壘,是邊界的兩個軍事重鎮:默基多和革則爾。 公元前十九世紀,古中東發明了修築堡壘的新技術,值得在此一提。這種新技術在於圍牆的建設上,即在那厚牆的中間,以橫牆隔出許多空室、暗室或暗格(Casemated wall),使敵人的攻擊行動在破壞了外牆之後,仍被困於暗室及暗格中,故容易將之消滅。後來在希臘及羅馬帝國時代,聖地堡壘建設的技術則完全由上述兩國所輸入。大黑落德及他的繼位人在聖地建了不少的這種堡壘,著名者有亞歷山大里雍、耶里哥、瑪撒達、瑪革洛及黑落狄雍等地的堡壘。 按蘇8:14-17的記載,堡壘不祇是作為防守城市,而亦是用來攻擊敵人的,故除它的主要防守性質外,亦有攻擊的性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