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年紀(Chronicles I and II, Paralipomenon I et II) 一、編年史編年紀,即是所謂編年史,是由編年紀上下和厄斯德拉上下合輯而成。這部編年史,通常為舊約和新約的信眾所忽略,其原因不外是,因為編年史前一部分,即編年紀上下所敘述的,似乎只是重複人已由梅瑟五書、若蘇厄、民長紀、撒慕爾上下、列王紀上下所熟悉的救恩史;而且,其間常夾雜著一些冗長的人口統計,單調乏味的家譜,以及層出不窮的實物記錄的名單,因此,就連對聖經頗有研究的讀者,也不大願意鑽研編年紀。聖師熱羅尼莫稱之為「編年紀」;七十賢士譯本譯為 Paralipomenon ,意謂補遺。七十賢士既以之為前代史籍的補遺,就未見得重視這部經典。 聖經讀者所以忽略編年史的主要原因,似乎還是他們實在誤解了這些書成書的目的,因而不明書中立論的用意。就比如許多讀者在這些書籍中尋求確切的歷史記錄:如達味王究在何時何地登基為王。如要找尋這樣的記錄,那只有失望,更好將編年史放在一邊,而去向撒慕爾上下尋求比較豐富實在的史料。他們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沒有注意到,編年史作者無意給我們敘述生活在基督降生前千年左右的歷史人物達味王,他的目的是在於要來的那位理想的「達味」。他的這番傳報,意在加深鞏固以色列人,天主的子民,在困苦患難之日,對天主親來施救的信賴和希望。 二、成書時代和作者 大部分聖經學者,今日都同意這四部書最後的編輯時代,是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由同一猶太司祭界神學家集團,在一位無名氏領導下編纂而成。這位無名氏,為方便起見,通常稱之為「編年紀作者」。這些修編年史的神學家,不論他們有什麼名稱,最初聽他們宣講的聽眾,是公元前三世紀初,在充軍後重建的聖殿內,聚集的耶路撒冷的猶太宗教團體,所以他們用的是神聖的希伯來語。但其中有些部分(詳見後),用的卻是當時巴力斯坦講說的阿剌美語。這一語言日後竟成耶穌基督的家鄉語。因為波斯帝國(五三九∼三三一)西部,包括巴力斯坦,公文行文用的是阿刺美語,所以阿剌美語就成了當時巴力斯坦地方的方言。 三、歷史背境 讀者閱讀編年史,應留心注意三件史事。這三件史事對公元前三世紀向猶太民眾所作的宣講很有關係。 1、第一件史事,是波斯帝國歷代君王寬宏大量的行政政策,在猶太人的心目中記憶猶新。自公元前五三九年,居魯士大帝戰勝新巴比倫帝國後,伊郎阿革默尼得家族出的十一位帝王,直到公元前三三一年統治了巴力斯坦,始終執行了這一政策。天主籍充軍時期依撒意亞後集的作者,宣稱居魯士大帝為自己委派的「牧人」和「受傅者」(依44:28; 45:1)。創立波斯帝國的居魯士大帝及其繼位人,一反先前新亞述(八八三∼六一二)和新巴比倫(六二五∼五三九)兩大帝國,通常以殘酷,特別以流徙,對待自己征服的民族的作風,厲行寬大的政策,不但准許流徙的人民回歸故鄉,而且慨允回歸的人民,重建自己家鄉已毀的神廟,如保存至今居魯士大帝巴比倫文年鑑所記錄的。充軍後猶太人能在耶路撒冷再建立自己的教會,實應歸功於居魯士大帝。向來憎恨客納罕和美索不達米亞自然宗教的猶太人,看來似乎沒有受到伊朗瑣羅亞斯德二元論宗教的影響。這二元論宗教敬拜惟一善原,「智慧之主」——「阿胡辣瑪次達」神(Ahura Mazda),憎恨善神「智慧之主」的對頭,「阿黎曼」(Ahriman)惡神。 2、第二件史事,對耶路撒冷猶太宗教團體來說,是比較不大稱心的一件事。約在公元前三五○年∼正確的日期,已無法考定,波斯帝國末葉,集中在撒瑪黎雅革黎斤山周圍的宗教集團,正式宣告與耶路撒冷脫離關係。充軍期間(五八七∼五三九),舊日北國以色列的以色列宗族的信眾,連撒瑪黎雅的信眾也包括在內,如耶41:4-5所載,仍繼續在耶路撒冷聖殿廢墟敬拜上主。但據蘇24所記,以民在位於中心區的舍根聖所的敬禮傳統,比只在達味攻佔後才開始的耶路撒冷的敬禮傳統,要早好幾個世紀。放棄舊日的舍根,而選革黎斤山作為自己聖殿的所在地,分離的撒瑪黎雅宗教團體,似乎有意強調他們繼承的,實是最古老,最正確的以色列傳統,對要求只有自己足以代表正統的以色列子民的耶路撒冷猶太宗教團體存有挑戰的心。修編年史的神學家,在編修他們的宣言時,不得不對付當時新近發生的撒瑪黎雅的分裂。 3、第三件史事是比較屬於政治性的一件事。亞歷山大大帝先後在伊索斯(Issus, 333)和亞卑拉(Gaugamela-Arbela 331)戰勝波斯帝國後,結束波斯帝國而建立了較波斯帝國更為強大的希臘帝國。由於大亞歷山大的繼位人,彼此互相爭權凡三十年,致使希臘帝國分裂為二:一為仆托肋米或拉哥王朝,建都於埃及北部,大亞歷山大於公元前三三一年自建的亞歷山大里亞城;一為色婁苛王朝,建都於敘利亞,色婁苛一世尼加托爾於公元前三○○年建立的安提約基雅城。耶路撒冷猶太宗教團體所在的彈丸之地,猶如巴力斯坦全境,自三二三至一九七年屬仆托肋米王朝統治。文化中心亞歷山大里亞城市的輝煌成就,瘋魔了耶路撒冷宗教團體不少的知識分子,而造成人才外流,就在這一時期,公元前三世紀,開始了譯經工作。七十賢士希臘譯本不僅以希臘文藝詞句,外在衣飾了猶太人的信仰,而且也裝點了他們的信仰的中心思想。 內有分離的撒瑪黎雅人,要求自己亦足以代表以色列,天主的子民;外有希臘化的猶太人務求要以希臘文化思想,來充實自己祖傳的遺產,這雙重內外的挑戰,致使修編年史的神學家不得不對以色列的信仰內容,從新有所考慮。自公元前三○○年以來,內部發生的撒瑪黎雅的挑戰,自是一比較更為棘手火急的問題,對編年紀作者如何修編年史,發表自己的宣言,佔有比較重大的分量。 四、內容與結構 編年紀上: 前篇 1-9:44,家譜:1:1-2:2,由亞當至以色列所生十二子;2:3-9:44,以色列十二支派。 後篇 10:1-23:30,達味王本紀(一○一○∼九七○)。 編年紀下: 前篇 1:1-9:31,撒羅滿王本紀(九七○∼九三一)。 後篇 10:1-36:21,猶大南國達味王室歷代君王(九三一∼五八七)。 總結:36:22-23,居魯士諭令以民歸國重建聖殿。將居魯士大帝的上諭置在此處,上結編年紀,下起厄斯德拉,以表明巴比倫充軍並非是天主救恩史的終點。 厄斯德拉上: 前篇 1:1-6:22,以民歸國,復興祖業。 後篇 7:1-10:44,富於教導性的厄斯德拉小傳。 厄斯德拉下(乃赫米雅): 上篇 1:1-7:72a,乃赫米雅初次來到耶路撒冷。 中篇 7:72b-10:40,教會團體的內在建設。 下篇 11:1-13:31,乃赫米雅二次來到耶路撒冷。 五、史科來源和歷史性 編年紀作者的史科來源和他採用史料的方式,在屬充軍以前的第一部分編年紀上下,和在屬充軍以後的第二部分厄斯德拉上下,是有所不同的。 對編年紀上下,他所依據的是自創世紀至列王紀,以及先知書如耶肋米亞的正經史料,和不屬正經的史料,如先見依多的著作(列下9:29)。這些經外的著作,可能是些當時在民間興盛流傳的文藝傳奇。自然他也利用了身邊現有的口傳。他採用這些史料的方式是所謂的「米德辣市」方式。以這一方式,研究古代史料,目的不在於探究其原來的意義和背境,而是為解釋當時的信仰,藉以薰陶鼓勵在場的聽眾,向對自己信仰挑戰的人辯護自己的信仰。編年紀作者和他的同僚神學家,在編年紀內大量採用了這一方式,就其在各處提供的歷史事實而言,實可稱為史家;但由於他們改編這些史實,以求適應自己的目的的程度而言,似乎更好稱他們為啟民神學家和熱誠護教士。 至於厄斯德拉上下所包括的充軍以後一段時期的歷史,編年紀作者手邊,就有由目擊證人直接供給的口頭和書面的史料,不過,他得的書面的史料,有不同的背境和一般的看法。 最老而根據歷史觀點又最可靠的書面史料來源,是乃赫米雅的「願心文件」。這「願心文件」幾乎完全保存在厄下1-7; 11:1-2; 12:27, 30-33, 37-40; 13:4-31等章節內。阿塔薛西斯一世先後兩次委任乃赫米雅為猶大總督,首次是由公元前四四五至四三三年,二次是由四三○年至一未曾說明的時期。在他第二次任總督後不久,親自撰寫了這一文件,用的並不是如名政治家所選寫的回憶錄的體裁,而是一出於宗教願心的文件,放在耶路撒冷聖殿內當作獻品,冀求天主懷念他在猶大為天主的子民所作的努力。 第二件比較古老的文件是所謂見於厄上4:6-6:18的阿剌美文文件,因用的是當時波斯帝國西部所用官方阿剌美語言,而有此名稱,其寫作時代約在公元前四世紀以前,故可視為一反撒瑪黎雅的白皮書。雖然由於這一文件太富於爭辯性,不能如乃赫米雅的「願心文件」享有同樣最高的歷史價值,但也應視為一直接的歷史來源,因其中如厄上6:3-5所有,實包含波斯帝國檔案庫所存的原本文件。 在厄上7-10及厄下8所保存的厄斯德拉小傳,與上述兩種比較可靠的歷史來源,性質頗不相同。這一文件最注重的,似乎是教化啟迪的成分,對於歷史事實幾乎不感到多大的興趣。自然,為司祭兼經師的厄斯德拉該是生於公元前約四百年左右的歷史人物,因為這一類宗教性的小傳通常是以歷史事實作為核心依據的。但厄上7:7, 8,卻並不指明厄斯德拉是否於阿塔薛西斯一世七年(四五九),或阿塔薛西斯二世七年(三九八),或如一些學者更主張的,於阿塔薛西斯一世三七年(四二八),即在乃赫米雅以前,或以後,或同時來到了耶路撒冷。由於這類宗教性小傳常以歷史為核心,所以提出這一年代問題,原是名正言順的;但這一年代問題和其他實在的歷史問題,在厄斯德拉小傳內,只不過全是些邊際性的問題,不關重要,如以厄斯德拉小傳作為主要純粹的史料來源,那就等於沒抓住小傳的要點。 在厄下9, 10兩章,也保存了一件文件。這一文件是依人民的觀點,來描述公元前四世紀的一個時期舉行重修盟約的禮儀。 最後還有十來個,現編入厄上1:8-11; 8:1-14; 10:18-43; 厄下3:1-32; 7:6-72(等於厄上2:2-70);10:1-29,不同來源和時代的詳細統計,以及厄下11, 12兩章內不少較短的家譜和人口統計。 這一切以不同方式記錄充軍以後時期的歷史文件,都由修編年史的神學家先後收集出版;並且在公元前三○○年左右,當他們將這些史料放在一起,依照他們的編年史觀,編修厄斯德拉上下時,也曾有時加以修訂,這由厄上1:1-4, 5; 6:19-22顯然可以見到。又厄下13:1-3以及散見於厄下11; 12的一些節數,成段成節的編年紀作者自己只意譯,而未盡表出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