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尼基(Phoenice, Phoenicia) 地名,民族名。 1、位置: 古腓尼基王國幾乎佔據了整個現在的敘利亞海岸。它的最北部城市名叫阿爾瓦得,南至加爾默耳山,西有地中海,東有黎巴嫩大山,故此它的領域祇是一個長形的地帶,東西山海之間最寬的地方,也不過是五十公里而已,向東部的山區可說沒有發展的可能,全區可耕種的土地,祇有兩個小小的平原位於南北兩個極端。基於這種地勢所迫,自古以來,他們唯一的出路祇有海洋一途,是以他們成了歷史上最著名的航海民族,而他們的城市,也大都以海邊的港口為限,比如自南而北有下列著名的海港城市:阿苛、阿革齊布、提洛、匝爾法特、漆冬、貝魯特、彼布羅斯、特黎頗里及阿爾瓦得等。 2、歷史: 根據考古學的結論,這個地區遠在很古的時代,已有人煙存在,不過它真正被載於歷史文件上,卻是公元前十六世紀的事,亦即是當埃及法郎阿赫摩息斯一世,(Ahmosis I)自埃及軀逐依克索斯人,追趕他們直至腓尼基地區,並將這區的城市加以佔領。 但是腓尼基人向不甘心臣服埃及,不時效法赫特人起來與埃及為難,可惜得不償失,反被赫特人佔據了北部的領土,不久之後,有「海邊民族」的興起,勢力強大,善於用兵,赫特與腓尼基人遠非其對手,二者皆被其吞併,前者勢如破竹,進軍直至埃及邊境,但是也就在這兵荒馬亂,人民塗炭,土地被人瓜分之際,腓尼基人開始覺得實有奮發自強,勵精圖治,建立自主獨立政權的必要,開始由海路向外發展。更得利於提洛王希蘭的策劃,自此五百年之久(一○○○∼—五○○)他們的港口舉世聞名,商船所到之處,幾乎遍及當時地中海的各重要海港城市,近至塞浦路斯、洛多、馬耳他、基里基雅,遠至西班牙南方及非洲北部,皆有他們商船及商人的足跡。撒羅滿時代的巴力斯坦,許多為建築聖殿及宮殿的物資,無不仰賴腓尼基人的運輸,當然在許多方面也多少受著他們的左右。這一時代堪稱為他們歷史上的黃金時代,至少在經濟及商業方面而言,雖然在軍事及政治上,他們仍不能稱為當時的強國。 也就正是基於他們的這一弱點,亞述帝國的興起,尤其是在它重振國勢之際,成了腓尼基人的絕大威脅。公元前八七六年亞述王亞述巴尼帕耳逼迫提洛、漆冬、彼布羅斯及阿爾瓦得的王候稱臣納貢,自此腓尼基祇有不甘於心地負起了這個重軛,直至亞述國於六一二年滅亡為止,而獲得一度喘息的時期。可是好景不常,繼之而起的巴比倫帝國,亦同樣具有由腓尼基地區向海洋發展的野心,於是拿步高王在五八八年出兵佔領了提洛及漆冬,破壞了埃及同腓尼基人聯盟抗拒巴比倫的美夢。繼巴比倫而起的波斯王國,絲毫沒有減輕腓尼基以前所受的強權壓力;相反的,提洛失去了它的作用,北非洲的屬地盡失無遺,時在五二○年。公元前三三三年亞歷山大王崛起,打敗波斯帝國,將提洛盡行毀滅。亞歷山大死後,腓尼基的土地及海口又成了色婁苛及仆托肋米兩個王朝爭奪侵吞的對象,已完全沒有自由獨立可言,終被劃入羅馬帝國的版圖。 3、民族: 腓尼基人按聖經記載,原是屬於閃族的一個民族(創10:15)。大約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正當客納罕民族大遷移的時代,他們搬來居住在地中海邊的窄狹地帶。至於他們原來的居住地區則有兩種意見:其一是東南的波斯灣地帶,其二是南方的紅海地區,或謂阿剌伯半島;兩種意見何者較為正確,是很難斷定的,但無論如何,他們由腓尼基地區的東南一帶遷來居住似乎是無疑的。他們是否真正的屬於閃族,抑是後來為閃族所同化,學者們亦不能確定,蓋在埃及的壁畫上,腓尼基人、埃及人、利比亞及厄提約丕雅人(Ethiopia)等,皆以非閃族人的紅色出現,而閃族人則是黃色的。 4、文化: 按考古學家的意見,及阿瑪爾納文件的對證,我們知道他們的語言與客納罕地區諸民族的語言,甚至與希伯來文,有不少近似的地方;並且時至今日,學者們咸認他們是字母的發明者,希臘及羅馬人沿用了這種字母,而將之傳入西歐諸國(見「字母」條)。 5、宗教: 最初他們信奉的是自然宗教,故其神祇大都與農業有關,但是跟著文明的進步,格外是航海業的發達及與其他民族的接觸往來,在宗教方面他們漸漸採取了外來的因素,敬禮巴耳,阿市托勒特女神等。但除此主要神明之外,也有地方神明,比如提洛的「城市神」Malqart ,漆冬的「名號神」Eshmum 以及「雷電神」Resheph ,「喜神」Bes 等等。 見彼布羅斯、漆冬、提洛、阿苛、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