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觀福音問題(Synoptic question, Quaestio Synoptica)

所謂「對觀福音問題」,是討論前三部福音,即瑪、谷、路,俗稱對觀福音的由來和其著作的互相關係的問題。這三部福音從各方面來看是那樣的相同,以致該問:彼此之間是否有文學上的相屬關係?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那一部福音是最先寫成的,以作其他福音的藍本?是否還應持守古時教會的傳授,以瑪竇福音為最先寫成的?

另一方面,當我們把三部福音拿起來對讀的時候,又理會到其中有許多互相差別的地方,以致叫我們疑惑彼此之間能有相屬的關係。如果前三部福音沒有相屬的關係,那麼又怎樣解釋對觀福音彼此之間那麼多相同之點?聖經學者研究此一問題,已經二百年之久,但至目前還未得到一個圓滿的解決方案。不過,為了問題的所在,我們先把三部福音從幾方面來對照一下:

Ⅰ、問題實況的解說

一、福音內容的對照:三部福音所記載的,一半是一樣的事,即耶穌傳教時所行的奇蹟,所講的言論和比喻,最後記述所受的苦難與復活。除此以外,每一部都含有一些獨特的資料。谷所獨有的,佔十分之一,瑪佔十分之三,路佔十分之五。

谷所記載的,除了四十至五十節以外,都包含在瑪內,但只有一半包含在路內。瑪和路所記載的,絕大部分是相同的,約佔二百三十餘節,不過,儘管三部或兩部福音那樣彼此接近,但論到幾件重要事蹟時,譬如耶穌復活的記述,就有很大的差別。同樣,記述耶穌的童年史時,瑪和路可說彼此毫無關係。

二、結構和記事次序的對照:前三福音的結構,大概說是相同的(見「福音」條),但與第四部福音卻大有區別:前三部福音在記述耶穌傳教時,只提及一次上過耶路撒冷,而若則記述了數次在耶京施教之事。

關於記事的次第,路雖然有時跟谷有差別,但大半隨谷,而瑪卻有其特殊的次第。那末,為甚麼對觀福音的作者不用一種按照年代的記事次序,而用另外而且同樣的結構,但在記述事蹟的次第時,時又多次互相有差別?

三、文詞的對照:當述事或記錄耶穌和別人所說的話時,三位聖史用的文詞多次完全一樣(在此還應注意一點,即當時說話的人是用阿剌美語,而福音是以希臘文寫成的)。這一點顯示出前三福音必有相屬的關係;但在論到要緊的事及重要的話時,兩部或三部福音所記述的卻有了差異,譬如「天主經」(瑪6:9-11; 路11:2-4),成聖體的話(瑪26:26-29; 谷14:22-25; 路22:15-20),即有所不同。

這一切不能視為偶然。前三部福音或者起源於同一的口傳,且同時根據一些書寫的資料,或者在文學上有相屬的關係,而作者也另採用了些特殊的資料。

Ⅱ、解答問題種種方案

古時的教父們大都沒有注意上述的問題,遇到前三部福音在表面上彼此有些相反的地方,則(如聖奧斯定)設法將不同的記述加以調和。

再者,因為自從第二世紀末起,教會通常排列四部福音的次序為瑪、谷、路、及若。教父們也就以這次序為先後寫作的次第。據聖奧斯定的意見,先寫的福音即是後寫的福音的藍本,谷即是瑪的縮本。

自從十八世紀起,聖經學者才開始研究對觀福音問題,至到目前提出了許多學說,試答這一複雜的難題。最主要的學說如下:

一、原始福音說:這些學者主張:瑪、谷和路都源於一本早已用希伯來文或阿剌美文所編寫的文件。此文件譯成希臘文後,就成了三部正經福音的淵源,如此可以明瞭三部福音的相同性。又因為這希臘文的原本在不同的地方,或者有所增添,或者有所刪改,因此出現了這「原始福音」的不同的版本。三位聖史就是各依不同的版本編輯了自己的福音,因而出現了不同的記述。

此學說所依據的「原始福音」,在教會的口傳裡,沒有任何憑據可證明它的存在。除此以外,誰也得承認,聖史並不是編輯者,而是真正的作者。聖路加亦證明,在其寫福音之前,曾查考了「許多」已編成了的「記述」(路1:2)。

二、口傳說:這學說認為前三部福音一切記述的來源,是初期教會的口傳,或宗徒的「教理講授」。此口傳早已有了一種固定的形式(見「福音」條),不過,宗徒們和傳道員,為就合某處聽眾的心理與風俗,將講授多少加以更改,以適應所遇到的環境,這樣,在教會的三個中心地點,即耶路撒冷羅馬和安提約基雅,便產生了多少不同的「教理講授」。瑪源於耶路撒冷,谷出於羅馬,路出於安提約基雅

這一學說,雖然有其根據與優越處,但不夠為解釋三部福音在次第和文詞上的相同。這樣的相同必須出於筆錄的文件。

三、互依說:按照這一學說:最先寫的福音為其他福音的根源。有些學者主張瑪是先寫的福音,但更多的學者以為谷是其他福音的淵源。天主教的學者大半認為在正經上現存的瑪以前,有一本阿剌美文的瑪竇福音,谷即是依據此一福音為藍本;以後出的希臘文瑪(即現存的瑪)又多少依賴了谷,路也依賴了谷。

這一學說雖有其根據,但不能解釋三部福音中那麼多不同之點。

四、二源說:據這一學派的意見,認為谷是直接源於宗徒的口傳,而最先寫下的福音。在谷內多記述事蹟,而少記載耶穌所講的言論。論事蹟的記述,瑪和路都依賴了谷;但瑪和路所記載的耶穌的言論,卻源於另外的根源,即是所謂的「主的言論集」。據支持這學說的許多基督教學者的意見,此「言論集」,原來大概是耶穌所說的單句或箴言的彙集。路加多次引用了這一集中的單句,放入自己的福音中;而瑪竇卻將單句編纂成六篇比較長的言論。除了這兩個淵源之外,這兩位聖史還採用了自己所搜集的一些資料。

「二源說」實可解釋三部福音大概的異同,為此,也有些公教學者擁護此一學說。不過,在一九一二年,羅馬宗座聖經委員會,勸導公教學者不要「輕易擁護二源說」。委員會出這一道訓令,持有兩個緣故:一、支持這學說的學者,否認教會關於三福音寫作時期次第的歷代傳授,即不承認瑪竇曾以其本國文字寫了第一部福音;二、他們亦否認正經上的第一部福音為瑪竇宗徒所寫的福音。

雖然有此訓令,仍有些公教著名解經學者,以「二源說」為解決對觀福音問題的最好方案。不過他們認為所假定的第二源,即「主的言論集」,就是瑪竇宗徒原來以阿剌美文所寫的「言論集」。這本言論集譯成希臘文後,就成了正經上的瑪和路的淵源。雖然稱之為「言論集」,但此最先出的文集,也記載了事蹟的梗概,並且大體上說,與正統的瑪是一樣的。

今日的學者,自從開始研究聖經「文體形式批判學」以來,已不很注重「二源說」,因為漸漸了解編纂福音的歷史是很複雜的。在初期的教會內,雖然早已有些關於耶穌言行的文件(路1:2),但最重要的仍是教會生活的口傳。無論在禮儀中,或在傳道,或在教理講授時,這口傳逐漸發展擴大,因此,連所已有的文件也受了影響。此外,不要忘記,聖史們不是編輯者,而是各有自己神學目的的著作者。

Ⅲ、結論

讀了對觀福音問題癥結之所在,並且看了學者為解決此問題所推想的假設以後,不得不承認,沒有一種學說貢獻出一個完善的答案。依我們看,除了「原始福音說」以外,其他的學說都含有些合理的根據,都供給了一些解決問題的幫助;但單純地獨立起來,沒有一個學說可以講解三部福音彼此之間的異同問題。

為明瞭福音寫作的歷史和對觀福音的互相關係,應注意且應看重以下的事實:

一、按教會自從第二世紀初的一致的歷代傳授,瑪竇宗徒以本國文字,即阿剌美文,寫了最初的福音,或如帕丕雅稱之為「言論集」(見「瑪竇福音」條)。這部福音的主體還存在於瑪內。

二、關於馬爾谷福音,按教會自古以來的傳授,是依據伯多祿的宣講而寫成的。谷的記述是這麼生動與活現,使我們不得不承認其著作者並沒有依據瑪或路,而是具有其獨立的特殊性質(見「馬爾谷福音」條)。依我們看,現有的四福音中,谷是最早的著作。

三、瑪和路的作者大概引用了谷,這樣可以解釋三部福音為甚麼在述事的次序和言詞上的相同。看來瑪和路的作者也多少修改了谷的文體和語調。

四、瑪和路之間沒有互相依賴的關係。但看來路加曾引用了瑪竇宗徒原來以阿辣美文所寫,且被譯為希臘文的「言論集」。由此可以明白,為什麼瑪和路在記載耶穌所說的話時多相接近。

五、最主要的是:必需注重生活的教會口傳為三部福音的淵源這一事實。由於各地的口傳多少有些差別,因此三部福音的不同記述也就可以了解。

六、雖然福音的作者曾依賴了口傳或書面文件,但他們不只是蒐集者或編輯者,而也是具有各自獨特性的著作者。每位聖史在他所寫的福音中,都刻上了其特徵的印證。越研究對觀福音,越可看出每部的特徵,尤其是每位聖史的神學目的。

對觀福音問題,經過了二百年的研究,使我們多少明白了編著福音的歷史經過。認識這歷史當然有益,但重要的並不是福音編著的過程,而是聖史所願意宣傳的福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