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利亞(Mary, Maria) 聖經上具有此名的人有七、八位之多。關於它的意義竟有六十多種不同的解釋。最普遍的意義,為「主母」及「為主所寵愛的」。 1、童貞聖母瑪利亞: 她在我們天主教的神學及敬禮上,佔有非常重要的特殊地位,是以我們不能不注意到聖母及聖母敬禮在聖經上的基礎。 A、舊約: 瑪利亞固然是新約時代的一位人物,但是,因為她與救主耶穌有著密切的關係,她是耶穌的母親(路1:21-38, 43; 2:1-7),而耶穌又是舊新約的中心,故此,不必奇怪她已隱約地出現於舊約的著作中。除了公教的傳統禮儀,將舊約上的「受寵者」、「智慧」、「聖城」、「聖殿」等貼附在聖母的身上之外,至少有兩位先知作了關於聖母的預言(依7:14; 米5:2),以及「原始福音」的記載(創3:15)。希臘譯本將依的「少女」譯作「處女」、「童貞」,更被視為直接關於聖母有啟示性的譯作。 其次,以民在上主指引之下的社會環境的變遷以及心理對女人的轉變,也不可否認是在準備聖母的光榮出現。首先它由對女人的鄙視及一夫多妻制的不平等的社會現象(見創16; 21章;列上1章),漸漸轉變為第八世紀的逐漸重視女性及一夫一妻制的合理制度(見創2:18-24)。更自此有較多的偉大的女性出現。雅歌上的愛人、箴言上的理想主婦(箴31:10, 31)、盧德、艾斯德爾、多俾亞的妻子撒辣、友弟德等,直至最光明、燦爛、偉大的女性——瑪利亞——出現。她那充滿信德、愛德及希望的「我的靈魂頌揚上主」(路1:47-55),也已見於聖詠,尤其「亞納的頌謝詩中」(撒上2:1-10)。 B、新約: 一、歷史中的聖母: 四福音的中心點是耶穌的言行教訓,故此對瑪利亞的記載實似鳳毛麟角。谷只是一提即過(谷3:31; 6:3),瑪記載了童貞聖母生耶穌的事蹟(瑪1:18-25),但仍根據東方民族的心理,將若瑟放在首位,而瑪利亞則是平平無聞(瑪1:20-21; 2:13, 20, 22),只有路公正地將瑪利亞插入耶穌的「童年史」中(路1:5-2:52),強調了聖母的重要性,在教會誕生一事上,也是路加記載了聖母同在晚餐廳祈禱的事(宗1:14)。若望記載了聖母參加了加納婚宴(若2:1-12)及在加爾瓦略山上侍立在耶穌十字架下(若19:25-27)。 她是達味的後裔(路1:32, 69; 羅1:3; 弟後2:3),出生於納匝肋(路1:26)。關於她的父母,由聖經中我們雖一無所知,但可以推知她猶如其他同時代的猶太少女,受了傳統的猶太教育,熟悉舊約。蓋天使、依撒伯爾及西默盎都引用了舊約上的話來同她交談(路1:28; 索3:14-17; 匝9:9)。耶穌誕生後,謹遵梅瑟法律行取潔禮(路2:22-24, 27, 39)。聖母領報時已許配給若瑟(路1:27; 2:5; 瑪1:18, 24),但仍是貞女(路1:27; 瑪1:18, 23),若瑟還沒有正式娶她為妻(瑪1:24)。關於聖母在孕育和生產耶穌以前、當時和以後,都保存了童貞一事,在新約上不但找不到有價值的反證,相反,卻有不少「聖母卒世童貞」的有力提示(見瑪1:18-25; 路1:34-38; 若19:26)。聖經上沒有提到聖母守貞的理由,但由聖母自己的話中,我們可以推斷不外是要專心作「上主的婢女」(路1:38)。另一方面由歷史上我們知道在聖母的同時,已有大批守貞的厄色尼人存在,故此聖母矢志守貞,並非是不可能的事。 二、默西亞的母親: 加俾額爾天使稱她為「充滿恩寵者」(路1:28)。這個稱呼是以民所熟悉的,是天主特別恩愛的象徵。天主要在自己最鍾愛的人身上完成一件最奇妙的化工,使她以貞女之身懷孕生子,作天主聖子的母親(路1:35)。她的身體成了至高至聖者的宮殿。聖母完全以她自由的意志,答應了上主的要求。但這件奧秘的事蹟好似太偉大了,致使她許久一言不發,直至表姐依撒伯爾受聖神的默啟,以「吾主的母親」的稱呼來恭賀她時,她才歡呼高歌以「我的靈魂頌揚上主」(路1:17-55)的祝詞,來向人報告了救主已臨人間的喜訊。 耶穌在白冷的誕生(路2:1-20),使聖母的使命正式開始。她要同若瑟來養育、照顧及保護這新生的救世主。在聖殿中,老西默盎更清楚地指出她所生的嬰兒,就是「上主的僕人」(見路2:29-35; 及依42; 49; 50; 53)。其後耶穌靜靜地在聖母撫養之下,在智慧與年齡上增進成長。至十二歲第一次赴聖京過逾越節日,在這個機會上,耶穌第一次向自己的父母表示了自己在將來要負的使命。聖母將耶穌的話默存於心(路2:41-50)。 三、信友的母親: 自耶穌開始出外傳教,聖母的使命又有了新的發展。這尤其在加納的婚宴上可以清楚地看得出來。她是第一個注意到主人缺了酒,又自動地求耶穌援助,免得使主人難堪(若2:1-12)。她以慈母的心腸來解救了人的困難。在這裡她又成了耶穌的第一位門徒:「他無論吩咐你們什麼,你們就作什麼」(若2:5)。其後,在加爾瓦略山上,當耶穌的門徒,除了若望之外,都已逃之夭夭的時候,只有聖母在場。耶穌莊嚴隆重地指著若望對聖母說:「女人,看!你的兒子」(若19:25-27)。在此一刻耶穌正式將新的使命付給了聖母。她是耶穌一切門徒的母親。聖母也立即實行了耶穌的最後意願,在宗徒們等候聖神降臨,並以恐懼的心情聚在一起的時候,在他們中有「耶穌的母親瑪利亞」(宗1:14)。她在初興教會的中心,與當時少數的信友一起祈禱,並以偉大的母愛來鼓勵安慰他們。默示錄上的那位「身披太陽,腳踏月亮,頭戴十二顆星的榮冠」的女人(默12:1),按教父與學者們的解釋,一方面象徵聖教會,另一方面也是在象徵聖母瑪利亞,因此,她與教會及她的信友有著極密切的母子關係。 四、人類的母親: 她猶如新厄娃,偕同聖子,藉著聖子,在聖子內,戰勝了惡魔、死亡和罪惡(創3:15; 羅6:7; 格前15:20-28)。她自始至終襄助了耶穌完成救世的工程,這一點格外清楚地見於若望福音。它描寫耶穌傳教的生活——救贖的工程——以聖母的參與開始,也以聖母的參與結束,因此,瑪利亞實在是新厄娃,是「眾生的母親」(創3:30)。 瑪利亞也是諸德之模範:她有堅固的信德(路1:38-45; 若2:5),不移的望德(若2:5)及深摯的愛德(路1:56; 若2:3),熱心祈禱(路1:46-56; 2:19, 51)及謙誠的聽命(路1:38),種種美德莫不登峰造極,堪作我們修德成聖懿範(瑪12:46-50; 谷3:31-35; 路8:19-21; 11:27, 28)。 2、瑪利亞瑪達肋納: 是一位懷著感恩之心來追隨服侍耶穌的婦女(路8:2),至耶穌臨死的那一刻,她仍侍立在十字架旁(瑪27:56; 谷15:40; 路23:49; 若19:25),並協助埋葬了耶穌(瑪28:1; 谷16:1; 路24:10; 若20:1),是以耶穌復活後,為報答她的愛,使她成了獲得耶穌顯現的第一人(若20:11-18; 谷16:9)。 直至十六世紀的解經學者,慣以此處的瑪利亞與伯達尼的拉匝祿的姊妹瑪利亞混為一談。但這說法已被推翻,蓋沒有聖經上的根據。相反,聖經上清楚地將她們分為不同的二人記載(見若19:25; 20:1, 11-18等)。 3、馬爾谷聖史的母親瑪利亞: 在她的家中初期的教友曾聚會祈禱。伯多祿由獄中奇蹟地獲釋後,就奔赴她的家中(宗12:12)。 4、雅各伯和若瑟的母親瑪利亞: 是來自加里肋亞跟隨、服事耶穌的熱心婦女之一(瑪27:55; 谷6:3; 15:40-47; 路24:10)。她曾侍立在十字架下,並幫助埋葬了耶穌。復活的那天大清早,她帶著香料要去傅抹耶穌的遺體,見到天使的顯現(瑪27:55, 61; 28:1-8; 路23:5; 24:10; 若20:11-18)。 5、克羅帕的妻子瑪利亞: 她也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侍立於加爾瓦略山上的熱心婦女之一(若19:25)。她是否與(4)所說的瑪利亞同為一人,是學者們仍在爭辯而未獲得確切答案的一個問題。問題的重點在於是否阿耳斐及克羅帕同為一人。 6、拉匝祿的姊妹瑪利亞: 伯達尼村莊人(路10:38-42; 若11:1-12:8),性格與她的姐姐瑪爾大完全不同,是一位好靜,注意傾聽耶穌教訓,而又熱愛耶穌的女人。受難前六天,曾以香料傅抹耶穌的頭及足,深受耶穌的褒獎(若12:1-8; 見瑪26:6-13; 谷14:3-9)。 7、羅馬的熱心女教友瑪利亞: 可能是一位猶太人。保祿在書信上特別問候她,並讚揚她為教會服務的吃苦耐勞的精神(羅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