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Patience, Patientia)

中國古人的遺教中有「小不忍則亂大謀」之說,可見忍耐的修養對人生之重要。忍耐在聖經上的意義則是:「一種倫理方面的德行,她使人的心靈堅定不移地忍受生命上的折磨,而完全隨從天主聖意的措施;不暴燥,不氣餒,不沮喪,不失望」。

一、在舊約中勸人修忍德的忠告多見於智慧書。忍耐是智者之舉,相反地,不容忍而暴燥發怒的人,卻是無見識及愚昧的人(箴14:29)。「有涵養的人,勝於勇士;克服自己的人,勝於克城的人」(箴16:32)。忍耐的確是人生的大道理(箴19:11),她能使公侯折服,能粉碎硬骨頭(箴25:15)。她遠勝過傲慢(訓7:9)。有涵養忍耐的人所受的苦痛,只是暫時的,他終將得到巨大的快慰(德1:29; 2:2-5, 16, 21),比如受磨難的多俾亞約伯等人,即屬此例。

二、在新約中:強調忍耐之重要,及讚美容忍之高尚和好處的新約作者,要首推保祿。信友們應當格外修練忍耐的德行,因為她是為保持信友的身份所不可或缺的條件(哥3:2, 3; 弗4:1, 2):應彼此容忍擔待,以滿全基督的法律(迦6:2);應對一切的人表示涵養(得前5:14),格外在受磨難的時候(羅12:12),因為日復一日的忍德就是愛情的表現(格前13:4)。老年人應在忍耐上是健全的(鐸2:1)。保祿在他的牧函上,格外勸勉他的弟子弟茂德應修忍耐的德行(弟前6:11),應以「百般的忍耐」去教訓信友(弟後2:24),因為主的僕人不應爭吵,而務必要「凡事忍耐」(弟後2:24),聖保祿且以身作則(弟後2:10, 12);耶穌自己更是我們修忍耐德行的超絕表率(希12:1-3, 7; 見伯前2:20)。

忍耐之德對人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她使人連在痛苦磨難中,也感覺喜樂(羅5:3, 4)。 她使我們獲得希望(羅15:4),她使我們「既成全而又完備」(雅1:3, 4),她使我們終於獲得永生(路21:19; 見默3:10; 得後1:4, 5; 羅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