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童年史(Infancy Gospels, Historia Infantiae Christi) 記述耶穌童年史的聖史共有兩位,即瑪竇和路加(瑪1:18-2:23; 路1:5-2:52)。關於這篇「童年史」,現代由歷史及經文考證學者方面,提出許多疑問,所以需要詳細討論。 一、特點和性質 閱讀瑪或路前兩章後,立即續讀瑪或路第三章,就可意識到前後記載的事,無論就內容和文體方面看來,都不相同,似乎彼此無關。 可說瑪、路前兩章的記載,不屬於宗徒們原始傳授的福音。所謂「原始福音」(參見「福音」條),是指宗徒對自己親目所見,親耳所聞,親身經驗的耶穌的事的親口報導,所以他們宣講的,是耶穌由「若翰施洗起」,至升天止,這期間為救贖人類所行的事(宗1:22)。至於耶穌的誕生,幼年及在納匝肋度的隱居生活,他們無法直接作證。 從此可見「童年史」在福音內的特點;從此也可以明白,為什麼新約其他經書總不提及耶穌童年事蹟的所以然。 二、兩篇童年史的對比 另一問題,是由兩篇童年史互相不同而發生的:就是何以兩篇彼此無關,而只是幾件主要的事所載相同? 瑪和路記載的,只有下面幾件主要的事相同:瑪利亞是童貞女,因聖神而受孕,所以若瑟不是耶穌的親生父親;天使囑付要給誕生的兒子起名叫耶穌;耶穌是達味的後裔,在黑落德為王時,誕生在白冷;在納匝肋長大。至於二位聖史報導的其餘事蹟,都不相同。 瑪記述聖若瑟對已與他訂婚的處女瑪利亞所懷的疑難,因天使的解釋,一掃而空(1:8-25);耶穌誕生以後,東方的賢士特來朝拜(2:1-12);聖家逃往埃及避難(2:13-15);白冷的嬰兒被屠殺(2:16-18);聖家回國,住在納匝肋城中(2:19-23)。 路用巧妙的對比法,將論若翰和論耶穌的家傳,一段一段並列起來:首先預報若翰(1:5-25)和耶穌(1:26-38)的誕生;之後,繼以插曲:描寫兩位母親的會面(1:39-56);繼而敘述若翰的誕生與割損(1:57-80),和耶穌的誕生與割損(2:1-21)。最後記述獻耶穌於聖殿(2:22-40),記述耶穌十二歲時,在聖殿初次顯示自己的天主性(2:41-52)。路用此種並列對比法,無疑是願意證明:耶穌遠遠超過若翰。 無論就內容資料,或就提及的地方和人物,以及關於敘述的特點和目的看來,兩篇童年史各有不同。 論地方:瑪敘述史事的中心,是白冷,即猶大境內的達味城,僅在最後才提到納匝肋(2:22-23);路特別注意的卻是納匝肋(1:26-38, 56; 2:39, 51)和耶路撒冷的聖殿(1:5-23; 2:22-39, 41, 51)。 論人物:瑪多著重若瑟,瑪利亞的丈夫,因為按法律他是耶穌的父親,他是聖母童貞的證人;他多次領受天主的指示和吩咐;他給嬰孩起了名字。路卻是論聖母的傳說,只有三次提到若瑟(1:27; 2:4, 16),而且說明他不是耶穌的父親(2:49-50; 1:27)。瑪利亞領受天使的傳報;她為天使和依撒伯爾所祝福;她是「充滿恩寵者」和「主的母親」;她用信德接受天主的聖旨,作天主的婢女,反覆默想並頌揚天主的奇妙計劃;她給孩子起名。路所提及的,都是耶穌和聖母周圍的人。 論敘述的性質:瑪多含有悲壯的語調:默西亞的童年史,在許多地方,相似古時梅瑟的童年史;他一誕生,就遇到危險和迫害;選民,無論是政治或宗教首領,不肯接受自己的救世主;連「賢士來朝」一段,也不免含有悲劇色彩。至於路記的童年史,卻帶有欣喜氣氛;他為全人類,尤其為卑微虔誠的猶太人,是個大「喜訊」;一切遇著耶穌的人,都欣然歡迎他,恭賀他為救主,連猶太的經師們,也都驚奇重視他(2:47)。 論敘述的方法,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區別:按瑪所記,天主多次藉夢境來顯明自己的計劃(1:12, 13, 19, 20, 22)。這種在夢境施與啟示的方法,是猶太人從舊約書,尤其從聖祖們的歷史上,知之甚詳的(創20:6; 28:12; 31:24)。但在路的童年史上,卻是由天使報告並說明天主的計劃和旨意(1:11-21, 28-38; 2:9-14),或由天主聖神直接啟示(1:41, 67; 2:25-26)。路使我們憶及舊約史書所載有關「上主的使者」顯現的奇蹟(尤其創18:10-14,民13:3-5)。 論著作的目的:瑪記載童年史的目的,是屬於辯護性的,這由瑪1; 2可以清楚看出。聖史志在證明耶穌是猶太人曾期待,卻不願意接受的默西亞;因此,他多次引用舊約的許諾和史事作證據(1:22-23; 2:5, 6, 15, 17, 18, 23)。路1; 2兩章,雖然也多次引用舊約的話,但作者的目的,不在於辯護和證明,卻在於宣示,即宣告以民的一切期望,在耶穌來臨時,全應驗了(1:17, 32, 33, 54, 55, 68-79; 2:10, 11, 29-32, 34, 35, 38)。 三、兩篇童年史的來源 由上述可知,這兩篇童年史,顯然不是出於宗徒們傳授的「原始福音」,也不會出於同一原源;不過,研究原文(希臘文),可以看出,兩篇敘述是根據希伯來文或阿剌美文的口傳,或一些作品,編輯而成的。這口傳或作品,大部分無疑是來自聖母瑪利亞,或耶穌的其他親戚,或若翰的親戚,因為只有這些人可以作證,路兩次提及瑪利亞把一切事「默存在心中」(2:9, 51),也提及依撒伯爾的親戚和鄰居,把所見的事「存在心中」(1:58, 65, 66)。 兩位聖史是否直接訪問了這些證人,不得而知,我們以為,在編輯福音時,教會內已有兩種由那些證人遺留的傳說,也許已有筆之於書的傳記。再說,這兩種傳說,由於彼此間沒有相連關係,理應來自不同的地方,即來自巴力斯坦猶太的兩個基督徒會眾中,這從文辭、歷史和地理環境的描述,可資證明。 四、童年史歷史性問題 近代聖經學者激烈辯論,甚至有些還否認童年史的可信性。為此,要問記載的事,有無歷史根據。 我們首先討論:那些是瑪與路所共同記載的主要事實(參見上述)。我們認為,正因為瑪與路的記載彼此沒有關係,而且二者的描寫法,又有那麼多的不同,可以推斷:這些事的記述,必出於最古而可憑信的口傳。再說,尤其路加願意以歷史家的立場著作福音時,無疑也研究考察了這些事的真確性。 唯理主義者和一些比較宗教學者,除耶穌誕生一事外,將一切其他的事,一概視作虛構的故事或神話,甚至也否認耶穌誕生地是達味城白冷。他們的理由出於偏見,即根本否認所記奇事的可能性,因此,另外拒絕承認耶穌由貞女瑪利亞誕生的奇蹟。按他們的意見,這種超乎自然的現象,不可能有歷史性,而是根據小亞細亞和希臘的神話而編成的故事。那類的神話述說某某神祇與一女人,生產一位有神性的人物。 關於他們的偏見,我們答覆如下:如果承認天主的存在,就得承認超乎自然力的奇事的可能性。固然童年史含有一些奇事,不是從科學方面可以解釋的,不過天主的全能,決不會受限制於自然律(參見瑪1:19-23,路1:34-37)。 關於這樣的事,只能用信仰來接受,並承認真奧蹟的存在,如同聖母、聖若瑟和古時教會的信徒們一樣。如果主張童年史是根據外教人的神話而虛構的,那麼我們答覆說,那是不可能的事,理由是猶太人和教會初興時的信眾,嚴格持守狹意的一神教,並且堅決相信天主的絕對超然存在。此處也應注意:當時的猶太人也知道耶穌不是若瑟的兒子,他們最先稱耶穌是「瑪利亞的兒子」(谷6:3),以後,因狠毒地反對教會,乃稱他為「姦婦的私生子」,但總沒有臆度耶穌誕生的事實是根據外教的神話而捏造的故事,他們這樣作,至少間接證明誕生的特殊情形。 否認白冷城是耶穌誕生之地的人,不能提出稍微有根據的理由,反過來說,當時反對耶穌為默西亞的猶太人,總沒有辯駁這種傳說,他們的緘默,又是事實的間接證據。 路2:1-2提及的凱撒奧古斯都的上諭和所行的「戶口登記」,有些歷史家對此表示懷疑。按路所記,這次登記是在季黎諾作敘利亞總督時第一次舉行的。要將路的話與國史文獻上記載史事調和起來,並非易事,雖然對此難題,我們不會提出足夠明顯的解決辦法,但須知無論羅馬國史或猶太史家的記述,都缺而不全,不足以用來辯駁路此處記載的事。據我們的看法,對史實甚感興趣的路加聖史(他大概出生於敘利亞)所記載的事,還是可靠的(參見戶口登記條)。 承認兩篇童年史內共同記載的主要事件之可信性後,再注意以上指出的兩篇之間的種種相異點,於是要問兩篇是否互相矛盾?所描寫之各種情形,是否必須認定各具有歷史性?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先要說明,無論瑪或路,均無意編輯一種完整的童年史,或將事實按歷史次序臚列。作者不過選集了幾件事實,按照自己既定的目的和計劃,將它們編輯起來。二位聖史的目的,不外是闡明這些事實的宗教關係,關於年月日期的記載,兩篇採用泛指的說法(瑪1:18; 2:1; 路1:5; 2:1)。作者著重的是每件事實的深意,並根據舊約選民的歷史背景,注視這些事件的重要意義。現代聖經學者大都以為童年史屬於一種特殊的文學類型。為此應作推論說:不可把記述的每句話,按照嚴格的字意,硬作解釋,但須考究它的內含深意。 我們試舉行一些實例,來說明童年史的文學類型:在瑪1:18-21只提及若瑟蒙天主啟示(參照路1:35-37),因為他應為猶太人作見證,另外作證瑪利亞是童貞。瑪2:1-12(賢士來朝)無疑為顯示出猶太人的領袖對耶穌默西亞(米5:2)的冷漠情形,與教外人士的虔誠態度,適成反比;這樣對比法,是瑪全部福音採用的一貫體例。從世俗的歷史方面看來,賢士來朝的事實,似乎無關重要,但為瑪竇卻是值得特別注重的事,所以他對事實的內幕,多所點綴的描述。 瑪2:13-15將耶穌逃往並留居埃及的史實,與古以民住在埃及並從那裡被救出來的史事,加以比較(歐11:1)。所以舊約出谷紀內記載的事蹟,為聖史是新約救贖史的預像;出離埃及的天主的兒子,是天主新子民的領袖和代表(參見谷4:22)。 同樣,路的童年史,也利用舊約記述史事的背景,來描寫發生的一些新奇史事,例如,在敘述若翰的童年史上,可看出作者深深受了舊約內論民長三松誕生記載的影響(民13)。聖母讚美天主的詩歌,很相似撒慕爾的母親亞納編撰的禱詞(撒2:1-10)。再者,無論聖母的讚美歌,或匝加利亞的讚美詩,或西默盎的頌謝詞,這三篇詩歌都是引用許多舊約的話編成的,我們不懷疑聖母當時心裡懷有與亞納相似的感情,反覆思想天主古今為他的子民所行的大事(路2:19, 51),而作者卻運用詩人的特權,將她的感想表達出來。 瑪和路在童年史中使用的文學類型,其特點在乎將新近發生的事件,與以民過去的歷史相連起來,又用舊約記載的話和事故,來闡明當今史事的奧意。這種文學類型,與猶太人當時論舊約開始而編輯的「傳記」(Midrashim,參見傳記條)相類似,即一種以比較自由的方式來講解舊約,而使人信仰及受感化的教訓。但與那種「傳記」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於目的上,即新約作者的目的,是要證明古時史事所預像的,已開始完全實現了。 所以我們承認兩篇童年史根本的歷史性,至於對史事發生的情形和描述,我們也明認作者多少使用了一種詩人的特權。如果要詳細查明什麼屬於自由的敘述,不可能,也不必,更無用。誠然,瑪和路記載了一些超越自然的事實,可是他們的敘述,並沒有什麼傳奇和神話文學類型的成份,關於這點,「正經」內記載的童年史與偽書內虛構的童年史(參見偽經條),實有天壤之別。 五、偽經童年史 敘述耶穌童年時期言行的偽經不少,其中最古的是「雅各伯的原始福音」 (Protoevangelium Iacobi)及「多默編述的童年史」(Narratio Thomae de Infantia),前者大概是一位住在埃及的基督徒於一五○年左右編輯的,就內容言,這本書更好稱為「瑪利亞傳」,因為作者多所論及的,是聖母的誕生及其青年時代,以後才談到耶穌奇妙地誕生於童貞女。 「多默編述的童年史」,記述一些從五歲到十二歲期間所行奇事的虛構故事。此書的最古部份,大概撰述於二○○年左右,以後在各地方又增加了描述耶穌為神童的零碎資料。 這兩本書,甚得民心,尤其是第二本,被譯成多種文字,另外為東方的信友們留下很深的影響。此外,還有些比較晚出的故事,例如阿剌伯文及亞美尼亞文的耶穌青年的福音,木匠若瑟的傳記,含有諾斯士教義的神話(參見「諾斯士」條)等。在西方著名的是「偽瑪竇福音」(編輯於第八至第九世紀間)。 這一切偽經,取材於瑪或路童年,但多了各種虛構的故事。作者一則願意補充真福音內論耶穌童年時代的記錄之不足,二則也有辯護的目的,例如辯駁攻斥猶太人為反對耶穌的天主性和瑪利亞的童貞,而捏造的讒言。但也有諾斯士派及幻身派(Docetismus,參見「幻身論」)兩派的辯護者,虛造些傳奇故事,以否認耶穌的真人性。 在西方教會內,聖熱羅尼莫曾極力反對一切虛構的童年史,第五世紀末葉,傑拉修教宗曾以諭令(Decretum Gelasianum)拒絕此種偽經,但因為民眾對那些故事,多感興趣,無法禁止其廣泛流傳。 中世紀,「雅各伯的原始福音」及「偽瑪竇福音」,尤其對教會的詩歌文藝和美術影響頗大。 在東方教會內,論耶穌童年時代的「偽福音」,大多數蒙受尊重,穆罕默德及其創立的回教,均受了這些偽福音的影響,在可蘭經談論耶穌及聖母的幾段裡,就引用了一些取自「阿剌伯文的童年福音」的故事(可蘭索勒三及一九)。 偽造的童年史,雖無歷史價值,但仍是有用的:它使瑪和路記載的事實之可信性表現出來,因為凡聖史們寫的一切,均顯示其莊重和嚴肅的特質,連在提及奇事時(如天使顯現,童貞女生子,異星的出現),也是如此。這與偽經描寫神跡的方法大有分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