餅、供餅 (Bread, Panis [Bread of the Presence, Panis Propositionis]) 餅或麵飽幾乎是一切古東方民族基本食品。以民普通皆以價值較低的大麥餅作餅(民7:3; 列下4:22; 則4:9; 若6:9, 13),小麥餅則似乎是上等人家的食品。麵包之製作大都是每個家庭主婦或婢女的職務(創18:6; 撒上8:13; 撒下13:6-8; 耶7:18; 瑪13:35等),作法是將麵粉加以適中的水分與酵母揉在一齊(耶7:18; 則7:28; 瑪13:33),切成塊放在不同形式爐上烤。烤爐平常是安置在天井中間,有時是數位婦女及數個家庭的共有物,可輪流使用(肋26:26)。已烤好的麵飽就收藏在籃子裡(創40:16; 出29:3; 瑪14:20; 路16:9),食用時並不是以刀切,而是以手擘開而食(依58:7)。 麵飽與以民的日常生活既有如此密切的關係,是以「缺少麵包」意即指以民在過著貧窮苦難的日子,多次是以民反抗的原因(出16:3; 戶21:5)。天主為解救百姓之痛苦,使天降「瑪納」,養活百姓,是以有「天上之糧」的說法(出16:4, 15; 申8:3; 厄下9:15; 智16:20)。麵包之有無,象徵天主的降福與否(出23:25; 撒下3:29; 耶5:17; 哀1:11; 2:12; 則4:16, 17; 詠37:25; 132:15等),是以食糧豐富成了默西亞時代的特徵(依30:23; 33:16; 55:1-3; 耶31:12; 詠78:25等)。其次在社會生活上,與路人分食麵包是好客的表示(見創18:6; 列上17:13; 19:6; 列下4:42-44; 則4:9等),與人共食麵包則是友誼的象徵(見詠41:10; 若13:18),施食與窮人是仁愛的表現(見依58:7; 則18:17, 16; 約31:17; 箴22:9; 多4:16等)。含淚而食,或快樂地食用麵包,是表示人內心情感的流露(依30:20; 詠42:4; 80:6; 102:10)。 在祭祀上,麵包幾乎是一切以務農為主的民族的主要祭品。在聖經上有「供餅」,即是以細麵所作成的十二個餅,分成兩行(每行六個),供在上主面前的純金桌上,作為上主與百姓之間的盟約紀念(肋24:5)。 耶穌也強調麵包之與人生的重要。是以在他親口傳授的經文中——天主經(見該條)——就有求天主賜給我們日用糧的一項祈求,而且這是天主經七項祈求中唯一以物質為對象的祈求(見瑪6:9-13; 路11:1-4)。在增餅奇跡中,耶穌許下要賜與人類「生命的食糧」——聖體聖事。如此耶穌用人生基本的需要,來教導人們超性生命的道理,使人更易明瞭。他更清楚的宣告:「我是生命的食糧。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若6)。此外,耶穌說:「人生活不只靠餅,而也靠天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瑪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