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表 [絆腳石](Scandal, Scandalum) 「惡表」一詞在聖經原文——希伯來及希臘文——本有「障礙物」或「絆腳石」的意思。一切正直道路上的障礙物,及一切使人跌倒的絆腳石,都以「惡表」一詞代之。「不可將障礙物放在瞎子面前」,免使他跌倒(肋19:14; 見友5:1; 加上5:4),固然是物質行為方面的意義,但是這種意義用在倫理方面是同樣有效的,比如「偶像在天主的造物中成了可憎之物,成了人們靈魂的障礙(惡表),作了愚人腳前的陷阱」(智14:11)。 一、舊約以民原是一個半遊牧生活的民族,隨水草而遷移,舉家搬運的行動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份。他們這種與道途為伍的生活,使他們對於道路上的障礙及絆腳石,是特別注意及警惕的,而他們的宗教生活也不外是一種繼續不斷的步向天主的行為,是以內心生活道途上的障礙物,也是他們密切注意的。一切的人是可以失足跌倒的,而使人跌倒的絆腳石(惡表)的來源卻不同,其目的也不一樣,有的是為傷害人的肉身,有的卻是為傷害人的靈魂。撒烏耳將自己的女兒米加耳嫁給達味,目的即在使她成為達味喪亡的原因(羅網),以藉培肋舍特人的手來殺害他(撒上18:21)。雅洛貝罕之建立邪神敬禮於貝特耳,亦是以民的絆腳石(惡表),成了他們喪亡的原因(列上12:28-33; 德47:29)。同樣,外邦女人(申7:6; 列上11:1-8)、金銀(則7:19; 44:12)、客納罕的邪神(蘇23:13; 民2:3; 8:27; 詠106:36)等,都是以民在自己腳前的障礙物(見歐4:17)。罪惡的本身也是使人愈陷愈深,終趨喪亡的絆腳石(則14:3, 7; 18:30)。過於的貪心亦然(德31:7)。 有時「絆腳石」亦可能來自天主,可是要分清楚,這種來自天主的絆腳石對惡人來說,常是喪亡敗落的徵兆;對善人來說卻與試探及磨鍊沒有分別,它是使人獲得更大賞報的原因(依8:14-15; 耶6:21; 則3:20; 索1:3)。 二、新約幾時提到「障礙物」或「絆腳石」,都是與耶穌本身及他的道理有密切關係,這種觀念首先清楚地見於福音上。自從耶穌來到世界之後,人類祇有接受他的道理而信仰他,或者是拒絕他的道理而不信他。這是兩個惟一的途徑,這其間的結果,卻是得救與喪的巨大分別,他就是使人們「跌倒和復起」的原因(路2:34; 見11:23; 瑪12:30),在他面前人們只有這兩種決擇。耶穌以他的言語、道理、行為、聖蹟喚醒了人們的良心。那些不因耶穌而「絆倒」的,才是有福的(瑪11:2-6; 路7:18-23),意思是說,那些不因著耶穌的教訓放棄對他的信仰,自趨於邪惡的途徑,而失足喪亡的人,是有福的。但事實上他微賤的出身(瑪13:54-57; 谷6:1-6),他與法利塞人所講的不同的道理(瑪15:2),他「生硬的話」(若6:61),他的苦難及死亡(瑪26:31-33; 谷14:27-29),也的確是使許多人絆倒的機會,甚至於向來對他忠信的伯多祿也不例外(瑪26:69-75)。 雖然一提到惡表(絆腳石)很容易使我們連想到倫理道德方面的陷阱,比如「世界因了惡表是有禍的,惡表固然免不了要來,但立惡表的那人是有禍的」(瑪18:7)。這裡好像說的是社會團體中的惡表(絆腳石),其實這段聖經的前文仍然清楚地指出了,這些惡表與對耶穌的信仰有密切的關係(瑪18:6)。正是因為惡表是與人的信仰有關,是以它的後果是很嚴重的,「不如拿一塊驢拉的磨石,繫在他的頸上,沉在海的深處更好」(瑪18:6)。耶穌在不防礙他的救贖工作範圍內,盡力躲避了使人跌倒的行為,比如在繳納殿稅的問題上(瑪17:27)。但是伯多祿卻以他太現實的見解,想阻止耶穌接受苦難死亡時,成了耶穌的絆腳石(瑪16:22-23)。 保祿特別強調惡表的影響力,並極力勸勉教友,切勿作使人喪失信德的絆腳石(羅14:13-21; 格前8:13),並要保持自己不受他人的誘惑(羅16:17),確保使人獲得救援的信德。其實基督教義的本身就是絆腳石,「為猶太人是絆腳石,為外邦人是愚妄」(格前1:23),這就是保祿所說的那「十字架的絆腳石」(迦5:11);但是祇有它才可以使人得救,真正的信德是一定離不開「絆腳石」的,信德經過「絆腳石」的磨鍊,才可以更形純潔堅固。 見誘惑、試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