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薩(Gaza) 城名,意思是「堅固的城」,是客納罕人的古城(創10:19),有南方的大馬士革之稱,在巴力斯坦南方的沿海地區,距海祇有四公里之遙。以民進入聖地時,此城的居民是身體高大魁偉的阿納克人(蘇11:22; 申2:11; 戶13:22),曾被埃及的突特摩息斯三世(Thutmosis III)所統治。但自公元前十二世紀之後,它是培肋舍特人的重鎮(蘇13:3; 撒上6:17)。雖然被劃分給猶大支派(民1:18等),但實際的佔領祇在達味時代,這裡是三松殉身復仇的地方(民16)。撒羅滿時代,迦薩被視為以民的南方邊界(列上5:4)。雖然公元前七三四年被亞述王提革拉特丕肋色爾三世所佔領,其後有撒爾貢的統治及波斯人管轄,但迦薩似乎向來未失掉它的主權,而祇是向歷史上的列強稱臣納貢而已。公元前三三二年,亞歷山大將之包圍,迦薩人因持久頑強抵抗,觸怒了亞歷山大,待破城後將城盡行毀滅,另建新城。公元前一九八年,迦薩落入色婁苛人之手。瑪加伯兄弟反抗敘利亞戰爭中,約納堂將此城包圍,時在一四四年,城民投降(加上11:64等)。六一年羅馬大將龐培宣佈迦薩為「自由城」。三○年被劃入大黑落德的版圖。他死後被劃歸敘利亞行省。公元後六六年猶太人反羅馬戰爭中,將此城完全毀滅。在以民歷史上的最大敵人要算是培肋舍特人,是以先知們曾不少次預告對這座屬於培肋舍特人城的懲罰(亞1:6-7; 耶47:1-5; 索2:4; 匝9:5)。在新約中只一次提及迦薩城(宗8:26)。迦薩自教會的初期,就有基督徒存在。第四世紀在此城出過不少的致命者。公元六三五年此城歸於阿剌伯勢力範圍。一九四八年被視為埃及最北方的防線,以與新建立的以色列民國相敵對。有人口四萬。經過一九六七年六月中的六日戰爭,落入以色列民國的勢力範圍。考古家已證實此城遠在公元前兩千多年已有人居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