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索辣經文(Massoretes, Massoretic Text, Massorethae, Textus Massoreticus) 「瑪索辣」一詞的原意,至今學者們仍在爭辯,沒有確實的答案。大致說來,它有「傳統」的意思。那些從事研究「瑪索辣」的人,被稱為「瑪索辣經師」,而他們所斟定的聖經經文叫作「瑪索辣經文」。這裡所說的主要是針對後一點而言。 瑪索辣經文:在公元八至十世紀中,有一大批猶太瑪索辣經師從事於謄寫聖經的工作,將聖經原文的發音、用詞、書寫加以規律的劃定,以求使其一成不變地下傳後代。因為原來的聖經經文,是只有子音而沒有母音的存在。因而誦讀書寫時,往往因人而異。這些瑪索辣經師的功績,就在於有系統地擬造母音,將之付書於聖經原文,而有瑪索辣經文的產生。 其實這只是西方所認識知道的瑪索辣經文。事實上早在第七世紀之前,猶太經師們己從事了這種工作,且有了相當的進展及成績。但咎於歷史環境而未被西方學者所知悉。在這之前的瑪索辣經師可分為三派:即巴比倫派、巴力斯坦派及後來居上的提庇黎雅派。 巴比倫派及巴力斯坦派的簡史:我們知道,當被充軍的以民自巴比倫被釋的時候,有大批的人整頓行裝返回聖地收拾家園;但也有不少的以民,格外是富貴權勢的以民,仍僑居在巴比倫。這兩批獲得完全自由的以民,幾乎同時注意到聖經的搜集及保存,於是產生了一批專任職員,這就是在本世紀之初西方學者未曾注意認識到的首批瑪索辣經師。兩批經師所遇到的當頭困難是相同的,就是如何來正確地發音誦讀聖經。經過他們研究檢討,結果發明了母音。遂將這些母音符號注於聖經行文線的上方,使人一目了然,且不致讀錯。這種方式很快地傳遍於僑居巴比倫的以民之間,且成為定律。可惜後人所發現的這種手抄文件很少。但無人敢否認它確實的存在。 巴力斯坦派的瑪索辣經師雖然也很早就開始了這種注音的工作,但他們的行動甚為謹慎,故進展緩慢。至公元五世紀才造出一套有系統的注音規律,亦是將母音符號注在行文線的上方兩個發音系統雖然有枝節技術上的不同點,我們不能,也不需要詳盡地討論。可以指出的,是二者皆非完善的系統,比如半母音的符號尚未出現,可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對於聖經原文的誦讀、注音、注釋及保存,已作了一個很大的貢獻,有不可泯滅的功績。 正當這兩派的經師致力發揚聖經的保存及傳播工作時,忽然環境大變,致使其工作完全停頓。這就是在公元七五○年的回教勢力的突然擴張之所致。回教人迅速地佔領併吞了全波斯國及地中海東部及南部的沿海廣大地區。巴力斯坦及巴比倫完全處於回教徒的統治之下,大受文化上的損害,而有猶太文化近六百年黑暗的時代,前功盡廢,不少的經師向西方,格外是西班牙遷移避難去了。可幸的是在這同時,在回教人的統治之下,竟有第三派的瑪索辣經師出現。這就是我們在前面所說的後來居上的提庇黎雅派。其始創人是阿協爾家族。其研究中心設於聖地的提庇黎雅。這批經師採取了回教人注釋可蘭經的方法,發現了對聖經原文的新的注音系統及解釋。這新的注音是除了清楚地將聖經原文的半母音、強音及重音列注於行文線下之外,更盡其可能的使原文的發音,恢復到梅瑟西乃山時代的音調。因著這種的優點,這一學派的理論,很快的發展,並為其他猶太人所接納。並且他們也自動的將所能得到的前二派的著作,另行附加自己的注音符號。比如在列寧格勒圖書館中所保存的一部巴比倫手抄本,就是一個有雙重注音的抄本。因著這批提庇黎雅經師們大刀闊斧的改革、努力及倡導,以前兩派的著作竟漸漸失勢,至十二世紀就完全被一切猶太人所遺忘了,僅存有這第三派的著作。但是,這第三派的瑪索辣也於不久之後,漸漸因受十字軍東征的深刻影響,而失去其光輝及作用。但他們的著作卻遺留後世,供人參考。 瑪索辣經文的印本:第一部付印的原文瑪索辣經文,主要者有一九二四∼一九二五年間的哈音本(Ben Hayyim),出版於威尼斯。其後有一九二九年克忒耳(Kittel)出版的「希伯來文聖經」。這本聖經的根據是更古老的抄本,以提庇黎雅學派為主,故此是一個相當完善的版本。 事實上,聖經學者們的工作並不僅止於此,他們所努力的是發掘完整、更古老的抄本,亦即是參考提庇黎雅派、巴比倫及巴力斯坦派,甚至谷木蘭更古老的抄本,以求對原來聖經原文有更清楚的認識。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工作,仍有待於考古學家們的繼續努力及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