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經(Apocrypha) 此名是由希臘文的一個形容詞而來,意即「隱藏的,暗密的」。仳離兄弟教會平常以此字,指稱天主教所謂的「次正經」(Deuterocanonici);至於天主教所謂的「偽經」,他們平常多稱作「Pseudepigrapha」,意即「偽書」,他們用以指稱天主教所謂「次正經」的中文名稱,不外「不經之書」,「次經」或「外傳」。為天主教人士,偽經是指那些以聖經為題材及命名類似聖經,而未經教會承認為聖經的古老著作。 偽經尤其出現在公元前後的兩個世紀中,學者大都依它們的內容分為舊約及新約偽經: (1)舊約偽經:它們明顯表出當時經師之間的兩種趨勢:注重法律,傾心歷史。這些偽經大都是以希伯來文或阿剌美文寫成,但原文已盡遺失,留傳於後世者,大都是些希臘文的譯本。今按舊約書目分類如下列諸書: a、歷史書:喜年紀或稱小創世紀、亞當厄娃傳、依撒意亞致命錄、厄斯德拉卷三、瑪加伯卷三。 b、訓誨書:十二聖祖遺囑、撒羅滿聖詠、撒羅滿詩歌、默納舍禱文、瑪加伯卷四等。 c、先知書:哈諾客書、梅瑟升天記、厄斯德拉卷四、巴路克默示錄、厄里亞默示錄、厄則克耳默示錄、息彼拉神諭等。 這些書都是寫於猶太人遭殃受害的時代,故此它們的主旨,是在鼓勵同胞,堅持等候來日的勝利。 (2)新約偽經:源於基督徒,但其中所記不一定常屬正道,這些錯道理至今大部分仍保存在希臘文本內。今照新約書目之分法,開列如左: a、福音:希伯來人福音、厄彼翁人福音、埃及人福音、十二宗徒福音、伯多祿福音、多默福音、雅各伯原始福音、救主童年福音、尼苛德摩福音等等。 b、宗徒大事錄:伯多祿、保祿、伯多祿及保祿、若望、安德肋、多默、斐理伯、巴爾納伯大事錄等。 c、書信:耶穌與阿布加爾、格林多人致保祿、保祿致辛尼加、辛尼加致保祿書信等。 d、默示錄:伯多祿、保祿、多默、童貞聖母默示錄等。 偽經的產生,大部份是由於人們的好奇心及宗教的熱誠,好意地將一些聖經上的漏洞加以補綴,如耶穌的童年生活,宗徒們的結局,及有關末世論的問題等。這些書由於它們的題材、背景都與聖經有關,無怪乎有些書在個別的教會中,曾被利用及被列入正經書目中,如厄斯德拉卷三竟被列入希臘聖經書目。至於新約作者,有時引用了偽經上的話,並不相反天主默感的道理,按學者們的意見:格前2:9; 弟後3:8; 猶9:14節等,都是取自偽經。 偽經的存在,使我們更清楚地明瞭聖經的時代背景,能幫助解決許多的困難,尤其在兩者比較之下,使我們更能確定聖經的真實性,因為它們的文筆簡明樸實,不如偽經似的,富於幻想的渲染,以及文詞的修飾。 聖教會的禮儀,受偽經的影響非淺,格外在許多經文方面,如亡者彌撒的祝文,來自厄斯德拉卷四2:34, 35。其他一些慶節亦然,如聖母獻耶穌於主堂節。公教的許多藝術作品,尤其是圖畫,多自偽經取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