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爾索(Tarsus)

「我是猶太人,生於基里基雅塔爾索。在這城——耶路撒冷——長大,……受教於加瑪里耳足前……」(宗22:2)。保祿用上面這些話,是向想動手捉拿他的耶路撒冷群眾,簡略說明自己的出生和來歷。他承認自己是一個猶太人,但不是在猶太聖地,而是在國外的塔爾索城誕生的,是一個猶太僑民。塔爾索城從瑪加伯時代就住有許多有勢力的猶太人,據傳說保祿的祖先是從基斯加拉(Giscala),遷來塔爾索居住的(S. Hieronymus : De Viris Illustribus. 51 PL 26, 617.),可能在羅馬護民官安多尼任期內取,得了羅馬國籍。

在公元初,保祿在這座民族雜處的都市裡誕生了。他與耶穌可說是同時代的人。保祿原屬於本雅明支派,他的父母或許為紀念這支派所出的撒烏耳君王,便給他起了一個猶太名字叫撒烏耳——今依希臘文音譯作掃祿,和一個羅馬名字:保祿——意即「微小的」。

保祿的父母是很熱心的猶太人,屬法利塞黨,因此,在保祿誕生後第八天,就給他行了割禮,並在他長大時,即刻便教以梅瑟的法律和祖先的遺訓(羅11:1; 斐3:5-6; 宗22:1-5等處)。根據祖先的傳授,保祿五、六歲時,便開始誦讀聖經,十歲時,就研究米市納和從事學習編織帳幔的手藝(宗18:3)。

保祿宗徒後來時常誇耀自己的手藝(宗20:34; 格前4:12; 得前2:9; 得後3:8等處),就如他時常誇耀自己的羅馬國籍一樣(宗16:37-38等處),因為這手藝如同羅馬國籍,大有助於他的傳教事業,一來使他能自給,而不依賴他人,二來使他能更容易與社會人士多接觸。保祿塔爾索除了肄業於會堂的學校外,似乎還讀過希臘學校,因為他的希臘文寫得很流利,筆法雄渾有力,除非正式受過希臘教育,決不會有如此的造詣。天才的保祿塔爾索港見到了各國各地屬於羅馬帝國,或不屬於羅馬帝國的人民,在大街小巷內,看到了異教人舉行的儀式和遊行,聽到了各黨各派的哲學理論,如斯多噶伊壁鳩魯昔尼克等各派所講的哲理,其中尤以斯多噶學派在當時的塔爾索城內,擁有極大的勢力。他們在奧古斯都朝廷內,有兩位極有名的哲學家:即阿忒諾多洛(Athenodorus)和納斯托(Nestor)。就大體說,當時的塔爾索是一座極重視學術的城市,斯特辣波說:「羅馬充滿了由亞歷山大里亞塔爾索兩城來的學者」(Strabo XIV 5, 13, 15)。為此,保祿的辯論法,多少也可能受了斯多噶學派辯論法的影響。

保祿十五六歲時,便到耶路撒冷加瑪里耳經師足前研究聖經,由此可見,保祿的父母對於子女教育的熱忱,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的家庭,必是一個小康之家。按宗23:16,保祿還有一個姊妹住在耶路撒冷;另外有一種臆說,說保祿的父親或保祿全家,在保祿京求學時,也搬來聖京居住……。這種說法只是臆說,卻無根據。保祿有名師加瑪里耳當他的教授,在經學和道德上突飛猛進,大有一日千里之勢(參閱迦1:14; 宗22:3, 5, 33-40等處)。他從經師加瑪里耳學得了經典的精義,解經的方法和祖先的遺教。

保祿在研究聖經畢業之後,便回到塔爾索;但是由於他的熱心,和他在聖京與經師及司祭等所有的交誼,似乎每年都到聖城去。就年代和歷史的背景來說,他在公元二九年或三○年上,可能見到耶穌,並且有些現代的學者根據格前9:1; 15:8及格後5:16等處的記載,認為他實在見到了主耶穌;不過大多數學者根據聖經的重要意義,卻反對這種說法,因為格前9:1和15:8兩處僅指保祿大馬士革近郊看見了復活的耶穌;至於格後5:16,意思是說:保祿在歸化之前只憑肉眼判斷耶穌,即謂只根據世俗人的見解判斷耶穌,否認他是以色列民族所期待的默西亞;但是保祿歸化後,即刻承認耶穌是默西亞,是人類的救主,是天主的聖子。

基於上述,我們不能不讚嘆天主的無上智慧,因為他為向世界文化最高的希臘羅馬傳揚福音,特選出了保祿做自己「揀選的器皿」(宗9:15)。的確,保祿出生地受了希伯來希臘羅馬三種文化的影響,而他也就被這三種文化的薰陶,成為一個多才多藝的偉大宗徒。由於保祿具有天聰與活動的廣闊,因此,他對於外邦人的缺點和優點,瞭如指掌(羅1-3),知道外邦人尋求天主的態度,好像願意觸摩到天主,尋找到天主(宗17:27)。再者,保祿憑著自己羅馬國民的身份,能夠隨意遍遊全羅馬帝國。他雖然不懂拉丁語文,但是,他除了精通本國的古今語言——希伯來阿剌美語外,還能流利地說當時全帝國最通用的希臘語,因此,他不論到那裡去,都能向猶太僑民及外邦有知識的人士,宣傳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