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感(Inspiration, Inspiratio)

聖經與其它書籍的根本區別,即在於聖經是在天主的默感之下寫成的。今分三節討論如下:

一、默感的存在:

默感存在的事實是任何人不可否認的,因為弟後3:16, 17; 伯後1:20, 21; 很清楚的說明當時所有的經書,都是由天主所默感的。伯後1:21明明記載:「因為預言從來不是由人的意願而發,而是由天主所派遣的聖人,在聖神推動之下說出來的」。 二、默感的性質:

默感的存在,無可置疑,但如何瞭解默感的性質,即天主如何默感作者這一過程,學者的意見則不一致。即在新約的著作中,對默感的看法已有所不同。希4:7在引用詠95:7時說:「天主……藉達味所宣示的」,但在3:7卻說:「聖神有話說」。由這一實例看來,希的作者瞭解默感的性質為字句的默感,即是說,聖經上的話是天主的話,人為作者,只是天主的工具而已。谷12:36在引用詠110時,則用不同的方式說:「達味因著聖神的感動曾說過」。明顯的,馬爾谷特著重於人的作者這一方面。無論是谷的作者,或希的作者,皆承認天主默感的事實。但對天主如何默感這一奧秘的過程,則意見不同。因此,現代的神學家對如何解釋默感的性質有著不同的意見,是無須驚奇的。傾向於希作者趨勢的學者,自然著重於天主為作者那一方面,而跟隨谷作者路線的學者,自然強調人為作者那一方面。無論那一派學者,只要不否認聖經有兩個作者,只要承認默感是天主的特殊而唯一的恩賜,藉此恩賜使人寫下聖經,致使聖經同時是天主的話,又是人的話,都是在正確的路線上。強調人為作者方面的學者,特地指出了默感的三種特徵:甲、包括整個人性的;乙、包括社會性的;丙、包括降生奧跡性的。

甲、包括整個人性的;即是說當聖作者為天主的默感所影響時,不但他的理解力受影響,凡人在寫作時所需要使用的一切官能,都在影響之例。

乙、包括社會性的,即是說:聖作者在寫作時,不能不受其社會環境的影響。實際上,沒有一個人能寫出一句話,而不先受其父母或教師的教育,或受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影響的。聖作者在寫作時,既然不能不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因此,有些學者認為天主的默感不但影響聖作者本人,而且也影響其當時社會的決定因素,使聖作者能以寫出天主要他寫下的一切。

丙、包括降生奧跡性的,即是說,寫下的天主聖言,有如降生成人的天主聖言——耶穌基督。正如基督是真天主又真是人,是一個整體,是一位;同樣,天主所默感的聖言,在同一的具體形式下,同是天主的話,也是人的話。

三、無錯誤性:

聖經既然完全是天主的話,那末,自然的效果,即是不能錯誤的。這一句話,不能只照字的表面來作解釋,因為無錯誤性只限於聖作者在默感之下所要說的話。為要真正瞭解久已過去的聖作者所要說的話,應特別注意聖作者所用的文學類型。如果聖作者的用意是在於勸勉或教化,那末,他決無意給後世留下科學或狹義歷史的學識。所以,如果我們能更清楚的瞭解聖作者的思想與用意,那末,自然更能以瞭解天主藉人的語言所要向人類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