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Cuneiform Writing, Scriptura Cuneiformis) 楔形文字,今也稱箭頭文字,以其字形如箭頭。這箭頭文字,據近一世紀考古學家的研究,為公元前四至五千年前,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之叔默爾人所發明,最初只是將某種具體東西刻畫在泥塊上(象形),讓太陽晒乾,之後再把泥塊用火焙烤。以後在刻畫時改用削尖的蘆葦,由於改用蘆葦,線畫較為細緻,且逐漸將曲線改為直線,這一改進使原有的符號,除原有的意思外,另加入一意形(或會意)如★這一符號原意指人的腳,過後也有「走」的意思,這即箭頭文字之由來。 叔默爾人最初用這些符號只是為記些家常瑣事,之後也為宮廷所採用。最初這文字是由上而下直寫,後來為了書寫便利(書寫時,左手執泥塊或石塊,右手執刀筆),而改為由左至右橫寫,書寫時既利用尖形的東西(或蘆葦或尖刀),是以頭部較粗較深,而尾部較淺較細,因而形成了「楔子」或「箭頭」形狀,故西歐考古學者稱之為 Scriptura Cuneiformis 而我國譯為楔形或箭頭文字。 這箭頭文字,既如上述為叔默爾人所發明,但發揚廣大其用途的,則當歸功於阿加得人。阿加得人原屬閃族後裔,當他們由北部侵入幼發拉的和底格里斯兩河流域後,他們原來本無文字,遂採用了叔默爾人的箭頭文字,當然為了就合他們的語言,對原有的文字不免有所變更和改進,如叔默爾人的語言為純單音,稱人為「Lu」,而阿加得人則按他們的語言改稱「Amelu」。以後因了他們,尤其日後形成的亞述、巴比倫等大帝國的影響,使古代近東各種族,如赫特族、厄藍族、曷黎族等都採用了這種文字,當然他們也都各按他們的語言,對原有的文字有所變更,因而這一文字通常稱為叔默爾——阿加得文字。 由阿加得族後來形成了亞述大帝國,它的歷史可說由撒爾貢王朝始(約於公元前二千年左右),直到烏爾第三王朝,它的文字仍是正楷,但自從巴比倫第一王朝開始,這種箭頭文字發展為兩種趨勢,即新亞述體和新巴比倫體,前者較清楚整潔,採直線形,後者則仍採曲線形,介於古式與新式之間。公元一九二二年在卡帕多細雅所發掘的小泥塊文件,即屬這類箭頭文字。按專家的意見,遠在卡帕多細雅能發現這類文字,並非因這類文字當時在卡帕多細雅已廣為應用,極可能是由美索不達米亞來該地經商的商人,把該類文字帶至該處。 此外一九二八年以及一九四八年在霞斐爾(C. F. A. Schaeffer)指導下在辣市沙木辣(Ras-Shamra)(即古腓尼基地方,今敘利亞西北部)發掘出的,即今日所慣稱的「烏加黎特文件」,所用的也是這類箭頭文字。按專家考據,烏加黎特文件,僅採用了箭頭文字,也只藉用了箭頭文字來寫他們原有的語言,而且總共只有三十個符號,即今日西歐文字中所稱的子音字(Consonantes)。這些文件據考古學者的意見,當屬公元前二千年左右的產品,這樣足證這個所謂阿加得箭頭文字流行之廣泛。這一文字直流行到公元前五百多年波斯大帝國時代,之後,逐漸為更便利的阿剌美文及以後的希臘文所代替。 見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