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油(Anointment, Unctio)

傅油在古代的中東各民族間,原是在人沐浴梳洗之後的一種清潔裝飾自身的步驟,所用的油以橄欖油為主,混合些許香料而成(亞6:6; 瑪26:7; 若12:3)。有專門配製香料的人員(出30:23-25; 撒上8:13; 厄下8:8),製造後將其保存在特備的器皿中(約41:23; 谷14:3),除了用作化妝品之外,有時亦用作傅傷的藥品。

但是在聖經上的傅油,卻具有強烈的宗教意義,固然這種宗教意義基本上是導源於上述世俗用途的,但是在聖經上卻是後來居上,它竟然與「祝聖」之意而等量齊觀,相提並論(創28:18; 35:14; 出29:36; 30:26; 40:10; 肋2:1; 8:11; 列上19:16; 依61:1; 詠105:15; 哈3:13等)。它不只是用為人身,而且地方、物件、器皿等,都成了傅油祝聖的對象。在舊約裡傅油的主要的對象,乃國王、司祭及先知。

I、國王之受傅:

民間,國王之被選舉、加冕、登極、執政的關鍵,幾乎完全是以傅油禮來作決定的,這是民國王所獨有的特徵,很少見於其他民族之間,是以「上主的受傅者」,竟成了國王的別名(列上24:7; 26:9, 11, 16; 列下1:14, 16; 19:22);而主持給國王傅油的人,一定是上主的先知,或天主的代表(列上9:16; 10:1; 15:1; 列下12:7; 編下6:42)。

II、傅油的意義:

有人以為受傅的人,因著傅油禮而獲得上主的特恩,沾享天主的生命及權柄,這種解釋為舊約時代的宗教,未免有些太勉強,故此大多數的學者以為受傅的人,因著傅油禮而被奉獻及祝聖與上主,成了完全屬於上主的人,因而獲得上主的神降臨其身,而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人,由一個平民一躍而成為據有上主特恩的民族領袖(撒上24:7, 11; 26:9, 11, 16, 23);也就正是基於這種原因,達味不敢下手傷害撒烏耳(撒上24:7, 11; 26:9),且將殺死撒烏耳的兇手典刑正法,毫不猶豫,因為撒烏耳是上主的受傅者(撒下1:2, 16)。

III、 關於司祭:

司祭的祝聖禮,除應穿為司祭特製的司祭禮服外,最重要的一點,即是傅油,詳見出29:4-7, 21, 29。

IV、受傅者:

在舊約時代除了君王、司祭是主要真正的「上主的受傅者」之外,聖經亦曾將這個名稱加諸於先知(列上19:16; 見詠105:16; 依61:1; 路4:18)、聖祖(詠105:15; 編上16:22),甚至全體民(哈3:13; 詠84:9; 89:38)。但是有一些學者以為這只是一種隱喻的說法,而非真正的事實,猶如新約時代的信友亦被稱為「上主的受傅者」(見格後1:21; 若一2:10, 27)。

但是到了新約時代,唯一真正超絕的受傅者,卻與人類「期待的」救世主耶穌基督緊密的相連起來(瑪12:21; 羅15:12),福音的目的及宗徒們的使命不外是在強調及證實耶穌就是默西亞—受傅者(若20:31; 宗2:36; 3:18; 4:10)。耶穌自己更以顯聖蹟的奇能斬釘截鐵的證實了這一點(路7:18; 瑪11:1-6; 見依35:4-6; 61:1),並強調了他自己就是默西亞—受傅者(若4:25-27; 瑪16:16-17; 23:10; 谷8:20; 路9:20)。因耶穌一身兼有國王、司祭、先知三職,這也即是耶穌所以稱為基督——受傅者——之基本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