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悔(Repentance, Poenitentia)

「痛悔」或「悔改」與罪惡、補贖、祈禱、苦行、善功等,有著很密切的關係,為此,很多次,這些意念在聖經上常都聯在一起出現。現在為了明晰起見,我們要討論:(一)悔改的意義;(二)由悔改所發的行為:補贖。

一、悔改的意義

希伯來文指示悔改最普通的語詞,乃是Shub,Teshuba,解釋「回來,回去,復歸,回歸」。這詞在聖經上經常含有宗教和倫理的意思而指示「回心轉意」(列上8:33),「回到,歸來,歸依,歸向上主或天主」(耶3:7; 依19:22; 30:15等);與上述意義相似的:有棄惡遷善或「惡惡好善」(亞5:15)。然而意義更深美的詞句,乃是「尋求上主」(亞5:4; 歐10:12; 詠24:6等),「後悔」(耶31:19),「懺悔」(約42:6),「承認罪過」(詠32:5),在上主面前「自卑自賤」等。若果我們留心聖經,就不難立刻發現:誰捨棄惡行而歸向天主,誰就心裡悔改而自然甘心從事克苦神工,以補贖所犯的罪惡;換句話說,心裡的悔改顯示在痛悔者的品行上,所謂「誠於中,形於外」便是。

二、悔改的行為——補贖

1、舊約

因為天主在西乃山上與全體以色列民族立過盟約,民在古時代,雖然對個人的負擔未加輕視,但事實上,對集合的負擔卻很自然地,更加深切注意。由於此,不論是個人犯罪或是團體,為某家,某支派或集體犯罪,在與之立約的天主台前,全民都要負責。有時,若果犯法的只是某一個人,天主也因他一人之罪而罰全民,以便警醒他們,叫他們都能感覺到人不可任意反對天主,這樣也就可以漸漸使他們覺得罪惡的可惡性。這種辦法是天主對世人所用的教育法,並且證諸民族學和宗教比較史,這辦法也是很適合上古民族的需要,尤其是選民的需要;準此蘇7; 出32:25-28; 戶25:7-18等所記的事跡,就不難解釋了。

在受天主懲罰的時候,或為避免天主懲罰,民例必洗心革面,以苦行和補贖的禮儀哀求天主寬恕。自然這些苦行密切牽連著認罪、懺悔或悔改的心情,儘管有時這些外表的禮節會勝過內心的痛悔。這些克苦行為乃是禁食(民20:26)、穿苦衣、撒灰土、撕裂衣服、放聲大哭等(列下6:30; 依58:5; 納3:5-8等)。除這些苦行以外,還有一種很平常的求饒方法,就是獻贖罪祭(戶16:6-15),或者人民異口同聲承認自己的罪過(撒上7:6:我們犯了罪,得罪了上主)。同時也有不少聖詠和聖歌,就是為伴著這類補贖的禮儀而編著的,如詠60; 74; 79; 83; 哀5; 依63:7; 64:12; 達9:4-19; 多3:1-6, 11-15; 友9:1-14; 厄下1:6, 11等。此外,在這些苦行和祈禱外,有時當人民受懲罰或怕受懲罰時,就有聖人以中保的身份興起,哀求上主寬恕,比如梅瑟(出32:30-32)和耶肋米亞(耶14:1-15:4)等就是。

先知們的大功勳,即是在乎宣講一個真理:即人如心裡不悔改,不「割損」自己的心,一切外表的禮節,連那些規定在法律上的禮節以及祭獻、苦行等,都是沒有價值的行為。所為與其說他們未注視苦行,不如說他們貫徹重視痛悔為是。

達味犯了姦淫,所以能夠後悔並謙虛接受天主的懲罰(撒下12),是因為納堂先知直指其非,責斥他的妄為。納堂達味個人行的,別的先知也都為以色列全民,這遠離自己的夫君上主,而同別的邪神行淫的民族作了「他們離棄了上主、蔑視了以色列的聖者」(依1:4)。若果他們不歸附上主,上主必要離棄他們。為了避免這種滔天災禍,先知們苦口婆心的叫選民痛悔改正,這原是先知們宣講的主要特點。這種宣講非但令選民深切感到罪惡的惡性,而且也令個人實行悔改,悔改後妥慎保存天主的友誼。米該亞說:「人啊!已通知了你,什麼是善,上主要求於你的是什麼:無非就是履行正義,愛好慈善,虛心與你的天主來往」(米6:8)。

那正義的講道員、亞毛斯,他的宣講全在乎「尋求上主」一句。可是尋求上主,不是只指走上殿宇而獻祭,而是指示一種完全的改正,一種根本的悔改。他說:「你們要尋求善,不可尋求惡,這樣你們才能生存…」(亞5:14)

歐瑟亞大聲向以色列呼喊,要他們歸向上主,因為上主是民的夫君,仍在愛慕著背信的妻子;別的愛人——邪神——只欺騙和傷害以色列,只有上主才是他們的永遠而忠誠的愛夫:「讓我們認識上主,讓我們努力認識上主」(歐6:1-6)。

依的前編是以第一章叫人民悔改的宣講開始;大先知勸勉選民回頭歸正,其主要的原因乃是:上主是「聖者」,而屬于聖者的民也該是聖的。見依1:2-31; 5:8-30等。依撒意亞預見將有大部分民不會痛悔,因此,一方面預言充軍的懲罰不能避免,另一方面,也預言選民中總將有剩餘的一部分,作天主的未來新子民的種子,和新盟約的會盟者:「以色列啊!你的百姓雖然多為海沙,其中唯有殘存者得以歸回…」(10:22)。依撒意亞並且強調,唯有歸依天主的人會蒙受天主的救恩,和默西亞時代的恩賜。

但是,所有先知中重視悔改最甚的,還是要算耶肋米亞先知。這位大先知有如歐瑟亞既宣講天主的慈愛,也相似依撒意亞預言將來的懲罰和復興。此外,他更再三再四的勸勉以民,只要他們回頭,天主就必寬赦他們的愆尤;同時,他也預言了剩餘民的大使命及默西亞的時代。然而耶肋米亞先知教訓的特點尚不止此,他時常在講:若果天主不先感化人心,人不能歸依他;藉著這端道理,先知實在使宗教內心化了:「你使我歸來,我必歸來,因為你是上主,我的天主」(31:18-20; 參見依63:15-19; 耶17:14; 29:11-14; 30:18-22)。

厄則克耳有如其他先知似的,也勸勉人民悔改;悔改的條件之一,乃是遵行天主的誡命和禮節。有的學者說厄則克耳過分重視禮節的主要性。這是真的,卻不完全對。反之,他比別的先知更強調悔改上的個人負擔,見則3:16-21; 18:1; 33:10-20等。原來以色列是個叛逆的家族,可是當他們歸附天主時,天主會賜給他們一顆新心,要把他的聖神傾注在他們心中,這樣,便使他們惡惡愛善,全心隨從他(則36:26-31; 參見11:19-21)。

在依安慰書(40-66),即後編中,上述道理也都有所記載,並且也有一種並非「新奇」而是此後經常可見的教理,即把悔改之情也向異教人灌輸,使他們也歸向真天主。同時該書也向普世宣佈有關天主之國的預言(依56:3-6; 60; 參見詠22:28; 納全書拉1:10, 11等)。

再說,在依安慰書中,還有特別感人的就是論天父仁慈的那端道理。依撒意亞一如歐瑟亞耶肋米亞一樣——有些地方也許比歐瑟亞更深妙——也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如勸言、神諭、譬喻、詩歌,隨時講論天主的慈愛;換句話說,他囑咐罪人回頭,不是因為他們非為此不能逃避天主的懲罰,而是因為他們得罪了這至仁至愛的父親,非到他們與他重行修好,他們享受不了心裡的平安。見40:1-11; 42:8-14; 59:14-21; 55; 64:8; 66:9-16等。

詩歌中,最禮面和最表達痛悔之情的,當是詠51:「天主,求你按照你的仁慈憐憫我…」。在這篇聖詠內,先知們所講的痛悔道理,全都收錄在內,即承認罪過,哀求內心的潔淨,懇求改變靈性的聖寵,渴望棄惡行善的志向。自從選民開始念這篇聖詠,可說他們就再不能忘記悔改的真諦:「因為你既然不喜悅祭獻,…天主,我的祭獻就是這痛悔的精神;天主,你不輕看痛悔和謙卑的赤心」(18, 19二節)。日後法利塞人的虛禮,不論是多麼普遍和深入民心,也不能將這種真宗教的珍寶,即人應以痛悔的赤心去接近天父的寶訓,加以消除;新約時代的卑微者和谷木蘭社團的會員,對此都已做了確切的明證。

2、新約

新約是以洗者若翰的宣講為開端,該宣講是:「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臨近了」(瑪3:2)。行將來臨的天國,是要使選民一心依賴天主的仁慈,也是要他們努力聖潔自己的心靈,因為縱然處於亞巴郎後裔的尊位,若果不悔改也是徒然的。真實的悔改,是一種令人結出與悔改相稱的果實的內心改變。若翰所施的洗乃是這項悔改的標記。耶穌繼續若翰的洗禮,且承受他的宣講(「悔改!」),然後開始宣講自己的福音和從事建立天國的使命。他要求民眾悔改遠比若翰更徹底,就是說,他要我們為信仰為聖化自己而悔改,要我們有個斷然的和絕對的悔改。他是天國的君王,那裡有他,那裡就有天國;皈依他即等於進入天國,亦等於信從福音及穿上婚姻禮服(谷1:15; 瑪22:11-13)。這婚姻禮服表示他賜給信仰者的聖寵,即包含寬恕罪過和聖化內心的聖寵。耶穌的宣講,其特點之一,即是招請所有的人,義人和罪人,尤其是罪人,都進入天國;他講的那三個仁慈的比喻:亡羊,失錢和蕩子的比喻,一方面指示天父的無限仁慈,另一方面(蕩子比喻),描寫一個痛悔者的情緒和行動。為了強調天主的無限仁慈,在他的各種言行中,耶穌無時無地不在闡揚「天主是愛」這端道理,因此,他時常以柔和以愛情對待痛悔的罪人至於斯極,以致被人稱作「罪人的朋友」(瑪11:19)。其最特別給予安慰感而最振作人心的話,也許就是他說的:「對於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所有的歡樂,甚於那九十九個無須悔改的義人」(路15:7)。當然對於執拗的罪人,耶穌也提出至公至義的審判(瑪23)來作警告。可是他的仁慈畢竟不是依撒意亞耶肋米亞歐瑟亞若翰所能及,他總是以天父慈愛的宣講,引人痛悔,向天父表示以愛還愛。

宗徒們自然是承受師傅的衣缽,但由於他們書寫(默也在內)的對象是信徒,即曾經悔改的人,所以在他們的作品中,悔改的道理並非佔首位。宗徒們當然對業已奉教的不良分子施行責斥,並勸勉他們悔改。可是這種悔改是以恢復先前的信仰和愛德為主,就如若望寫的:「你該回想你是從那裡跌下的,你該悔改,再行先前的作為……」(默2:6)。

在宗徒大事錄內看得更清楚的是:幾時宗徒們宣講悔改的道理,無論是向猶太人或外邦人,他們必強調基督的洗禮聖事的必要,因為洗禮聖事原是信德、悔改及蒙受罪赦的表現和條件。

見洗禮、告解聖事、信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