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阿哈次(Jehoahaz, Ioachaz) 是舊約中兩位君王的名字,意思是「上主拿取」。 一、北國以色列的第十一位國王(公元前八一四∼七九八),耶胡的兒子及繼位人(列下10:35; 13:1-9),走了他父親敬禮邪神的道路(列下13:6),是以受了天主的懲罰,遭阿蘭人王哈匝耳及其子本哈達得的大事騷擾壓迫,使北國軟弱不堪,只剩有騎兵五十,戰車十輛及步兵一萬(列下13:7),並且失去了不少的村莊和城市(列下13:25),事實上已變成阿蘭的屬國。於是國王回心轉意,祈求上主的救助,天主聽了他的哀禱,使他的孫子雅洛貝罕第二再重整國土,重振國勢(列下14:25-27)。他死後被葬在撒瑪黎雅,其子耶曷阿士繼位為王(列下13:9)。 二、南國猶大的第十七位國王(六○九),是國王約史雅及王后哈慕塔耳的兒子(列下23:31; 編下36:1)。原名沙隆(編上3:15; 耶22:11),二十三歲時登極為王,而改名作約阿哈次。在位只三月(見列下23:31),即被黜而失去王位,其原因可能是因為他身為約史雅的幼子(編上3:15),卻被立為國王,自然容易招致其兄長們的妒意。另一方面是他盡力保守中立,即不偏向埃及,亦不欲依恃巴比倫,而惹起埃及法郎乃苛的不滿,故此將他革除,而立他的兄長厄里雅金為猶大王,並給他改名作約雅金。約阿哈次則被充軍至埃及,死於充軍之地(列下23:33, 34),他的名字亦見於先知書(耶20:10-12; 則19:3)。 註:猶大王阿哈齊雅,約蘭的兒子,有時亦被稱為約阿哈次(編下21:17),但他最通用的名稱是阿哈齊雅(列下8:25-9:25; 編下2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