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理阿(Darius)

人名,來自阿剌美文,意謂「支持天主者」,是三位波斯國王的名字。

一、達理阿一世(五二二∼四八六):

坎拜栖茲波斯王。在他為王之初,波斯大亂,政權衰弱,不少的官員叛變爭權奪位。達理阿一世是一位精明多才的國王,漸漸平息內亂,鞏固自己的王位,此一鬥爭歷十九年之久。內亂既平,乃大事改革內部組織,將全國分為二十行省(即史稱著名的波斯總督制 Satrapiae)。這些行省在民法及軍事上各自為政,但與國王保持著密切連繫,以確保各省的稅捐。巴力斯坦為第五行省。因為這種嚴密有效的組織,國勢大振。其統治權竟東達至印度,惟西方之阻力仍大,於是出兵西征,佔領特辣克馬其頓希臘城巿。但進兵希臘本土時,在瑪拉敦(Marathon)地方卻大敗於希臘,時在四九○年。此後不久,達理阿一世便與世長辭了。舊約稱他為「波斯王」(厄上4:5, 24; 6:1),或簡稱「波斯達理阿」(厄下12:22)。當民回國後開始建殿的時候,遇到種種的困難,因精神飽受刺激而有灰心之感,再加上經濟的困難,是以重建聖殿工程之進行非常緩慢,幸蒙達理阿國王曾經捐助了一筆款項,困難始得解決(厄上6:8-10)。

二、達理阿二世(四二四∼四○四):

阿塔薛西斯一世與一外族妾所生的兒子,故有諾托斯(Nothos)之外號(意謂雜種)。他的王朝多次發生叛變,他以殘酷的手段平息內爭。猶太人著名的厄肋番廷文件,大部份寫於他的任期內;同時幾乎半數的慕辣秀楔形文字板片,亦於此時完成。

三、達理阿三世(三三六∼三三○):

波斯帝國的最後一位君王,他能登極為王乃得助於太監巴哥阿。此太監先將國王之父阿塔薛西斯三世毒死,而扶正達理阿,但不久之後,這位險惡的太監亦被達理阿三世毒死。本來他是一位足智多謀的國王,富有統治的本領,奈何天時已過,英雄無用武之地,被逼與大亞歷山大國王作戰,結果是節節失敗,只好向東方的波斯行省逃去,企圖於瑪待地方再組大軍。不過亞歷山大勢如破竹,所向無敵,先後佔領了巴比倫穌撒波斯里波斯帝國的大勢已去,不可收拾,國王本人被巴客特黎雅(Bactria)的省長貝索(Bessus)所暗殺。舊約稱達理阿波斯瑪待的最後一位國王(加上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