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道篇(Ecclesiastes, Koheleth; Ecclesiastes, Coheleth) 訓道篇是舊約智慧書之一,按希臘七十賢士譯本及拉丁通行本,訓道篇列於箴言與雅歌之間。今將本書的命名、內容、作者與正經性等問題,分述於後: (一)書名:本書希伯來文稱為「科厄肋特」(Koheleth),因書中所記都是「科厄肋特」的訓言與思想,是以本書即以作者為名,這也是文學史上常見的事。至於「科厄肋特」究有何意義,學者雖意見紛紜,莫衷一是,但要之,不外是召集會議,或召集會議者,因而引申至會議中之發言人。是以希臘文譯作 Ecclesiastes ,聖熱羅尼莫在拉丁通行本也襲用此名,而且凡由希臘或拉丁所譯之譯本,也都作 Ecclesiastes 意即召集會議者(當然也含有在會議上發言者之意)。十六世紀馬丁路德首次將「Ecclesiastes」以德文譯作「prediger」,故中文方面,基督教譯作傳道書。我天主教方面,首由馬相伯先生在新史合編直講內,譯為「訓道」。之後,袁承斌先生在聖經學概論裡,仍沿用此名,而加一「篇」字,即訓道篇。思高聖經學會認為此名尚符合原文意義,故仍沿用訓道篇作此書譯名,而在經文內譯作「訓道者」以指人,至於本書作者,採用希伯來文譯音作「科厄肋特」。 (二)內容:從本書內容來看,無疑可說本書是一部討論人生哲學的著作。作者不只思想豐富,而且似乎對人生也有極深刻的認識和經驗,但作者所得的結論是:「虛而又虛,萬事皆虛」。作者以這一思想開始他的著作(1:2),也以這一思想作他著述的結尾語(12:8)。中間作者反覆陳述,人生一切苦樂何以皆屬虛幻。原來人生的慾望無窮,正如作者所說:「眼看,看不夠,耳聽,聽不飽」(1:8)。縱然人獲得了財富、聲色、美味等五官之慾,然而一切都是空虛(2:1-11),甚至從精神方面來說,連智慧也未能滿足人心,因智者與愚者早晚都同歸於盡(2:12-17);而且事事有定時,有天主的安排,人並不能隨意改變(3:1-15)。此外,世間有不少不公平的事以及暴行,這更使人感到世事空虛(3:16; 4:1-5; 8:14)。是以作者認為最好是人能及時行樂(9:7-10; 11:7-10)。不過作者並非一純物質主義者,因作者勸人享受人生樂趣,因這是天主所賜與人的恩惠(8:15),而且尚有重要的一點,力勸人不要忘記,天主將要審判一切(3:17; 11:9; 12:14)。總之,作者似乎在探討人生目的,但在舊約啟示尚未到達最完善的境地,因而作者也未能找得一能使人稱心滿意的答覆,而這答案只有在新約啟示的光照下,才能獲得。 最後12:9-14似乎為另一虔誠的猶太人,或是作者弟子,代作者以第三者的口氣,為本書另作了一結論,即勸人無論如何,「應當敬畏天主,遵守他的誡命,這是眾人的義務」。並按原作者的思想又再說了一次:「天主將審判一切」作為全書的結論。 (三)作者與正經性:本書作者為誰,不得而知,由本書開頭所說,得知作者自稱「科厄肋特」,即「訓道者」之意,且自認為達味之子,耶路撒冷的君王。從聖經我們得知達味之子在耶路撒冷為君王的,只有撒羅滿。那末,本書作者自稱為科厄肋特的,則當是撒羅滿王了。事實上,十六世紀以前的經學者,都認為本書作者乃撒羅滿,但自十六世紀以後,除極少數幾人如苛爾乃里(Cornely),斐里培(Philippe)等人外,目前可說已無人再持此說了。也並非沒有理由,因根據近代學者的研究,不只本書內容所述,與撒羅滿時代的社會背景不符,尤其文字方面,乃晚期的希伯來文,因或多或少帶有阿剌美文色彩,而且由谷木蘭所發現有關本書的片斷文件看來,據語言學者的意見,本書乃公元前二世紀中葉的作品,是以本書最早也只能是公元前三世紀的作品。果如是,則本書作者決非撒羅滿,而另有其人。至於本書所說達味之子,耶路撒冷的君王,又自稱為科厄肋特的,乃一化名而已。關於本書的正經性,可說在教會內自古以來,從未對本書正經性有過懷疑,因而本書既列於正經書目中,也即以本書為在天主聖神默感下所寫的書。為此,本書為欲認識人生最後目的,進而輕世絕俗,善度今生,以期獲享來世永生,尤其在新約啟示的光照之下,本書實是一部不可等閒視之的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