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弗所(Ephesus) 厄弗所位於小亞細亞西岸卡斯特河(River Cayster)河口,是約尼雅民族(The Jonian Greeks)興建的名城,由雅典王 Codrus 的兒子 Androclus 建於公元前十一世紀。公元前三五六年 Lysimachus(三六○∼二八二)將它重建,公元前一三三年歸屬於羅馬共和國(參閱「羅馬」條)。奧古斯都將羅馬帝國劃分為二十五個羅馬行省以後,厄城成了羅馬帝國亞細亞的省會及商業中心:它是小亞細亞各地與西方民族陸路和海道交通的中樞(宗19:21; 20:1; 弟前1:3),也是先後能與米肋托及斯米納媲美的重要商港(弟後4:12; 宗18:29),與敘利亞的安提約基雅和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是當時地中海東岸的三大城市,居民種族繁雜(宗19:17),屢有反猶太運動(宗19:33, 34)。 宗教方面,厄城盛行「敬神賣淫」(參閱「邪淫」條)及巫術(宗19:19)。居民自古敬拜一位生殖女神,與腓尼基人的阿市托洛特相似,希臘人認她為希臘的阿爾特米,羅馬人則以她為狄雅納。Chersiphron 在厄城給她建了第一座神廟,後來里狄雅王國(參閱「路丁人」條)最後的一個君王 Croesus(公元前五六九∼五四六)給她興建了一所巍峨堂皇的大廟(Artemision),比雅典的處女神廟(Parthenon)還要廣闊四倍,是當時七大世界奇觀之一,也是厄城居民的誇耀(宗10:35)。因此,厄城與雅典及耶路撒冷是當時羅馬帝國的三大聖城。公元前三九五及三五六年,該神廟曾遭受兩次大火,後由大亞歷山大於公元前三三四年加以重修。可是公元二六三年卻被哥德人(the Goths)毀壞。 Wood 於一八六九∼一九七七及 Hogarth 和 Henderson 於一九○六∼一九三二曾先後進行考古發掘工作。此外,奧國考古學會先後於一八九八∼一九一三,一九二六∼一九三六及一九五四至今日,又發掘了其他古蹟,特別是羅馬時代的能容二萬多人(也有學者說五萬多人)的劇場(宗19:29, 31),及貫通這劇場與海港碼頭的一個長達一七三五呎的穹廊市場(Arkadiane)。 厄城的教會,是聖保祿於第二次出外傳教時(五○∼五二年)開創的,但他在那裡只逗留了很短的時期,卻叫普黎史拉和阿桂拉留在那裡繼續傳教(宗18:18-21; 參閱弟後4:19)。第三次出外傳教時(五三∼五八年),則在那裡居住了三年之久(宗20:31),開導教誨信友,後因暴動,不得不離去(宗19:1-20:1)。由格林多回耶路撒冷時,聖保祿在米肋托召集厄城的長老,與他們辭別,苦口勸他們好好牧放耶穌的羊群,因為將有豺狼傷害他們(宗20:17-38)。果然,不出所料。因此,第一次在羅馬被囚時(六三年),給該區的信友們去信提嘶,寫了厄弗所書。被釋後,保祿第三次巡視厄城,立了弟茂德為該城的主教(弟前1:3)。這建立教會的工作,雖然艱苦重重(格前15:32),但卻很有成就(格前16:3; 宗19:10)。日後厄城教會的發展(默2:1-7),相信也是保祿辛苦耕耘的遠果。 在新約中,除了保祿、弟茂德、普黎史拉和阿桂拉外,與厄城有關的,還有聖若望(默1:4, 11; 2:1)、亞歷山大(宗19:33)、阿頗羅(宗18:24)、非革羅和赫摩革乃(弟後1:15)、厄辣斯托(宗19:22)、依默納約(弟前1:20; 弟後2:17)、敖乃息佛洛(弟後1:16-18)、斯蓋瓦(宗19, 14)、特洛斐摩(宗20:4; 21:29)提希苛(弗6:21, 22; 弟後4:12)。請參閱這些名字的條款。 按照教會古代的傳說,聖若望及聖母瑪利亞都在厄城結束了他們的天年(另一傳說,則說聖母安眠於耶路撒冷)。因此,遠自教會初期(第三或第四世紀),在厄城已建有聖若望堂及聖母堂。厄弗所大公會議(四三一年)也就是在這聖母堂內舉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