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納伯(Barnabas)

人名,意思是「安慰之子」或「鍾愛之子」(宗4:36)。他的原名叫若瑟,宗徒們可能是由於他善於息事寧人的特長,而稱之為「安慰之子」。生於塞浦路斯島,屬肋未支派,家境富有,曾變賣一切,贊助初期的教會團體(宗4:36, 37)。保祿歸化後,來京拜見宗徒之長時,宗徒們對之多懷戒心,是巴爾納伯出而作中間介紹人,保證保祿歸化的赤誠(宗9:27)。當安提約基雅教會初具模型之際,宗徒們自京打發他去視察該處教會,見甚有前途,乃逕赴塔爾索邀請保祿助其傳教(宗11:19-26)。一年後大收宏效,教務蒸蒸日上,「基督徒」之名稱由是而始(宗11:19-26)。當京遭受饑荒時,二人帶教會的捐助前往救濟(宗13:22-26, 30)。二人同被聖神所選,傳教於異民之間(宗13:2, 3),於是他成了保祿第一次遠行傳教的伴侶(宗13-14章),並且二人同赴京參加宗徒會議(宗15:2-3)。在會議中盡力擁護保祿關於割損禮的主張。會議後再同保祿猶達巴爾撒巴息拉同行,赴安提約基雅,向該處教會報告會議的諭文(宗15:22)。後來二人分手,各奔前程(宗15:36-39)。巴爾納伯同其表兄弟(或兄弟不詳)馬爾谷(哥4:10),聯袂赴塞浦路斯去傳教(宗15:10)。他同保祿雖曾因小小紛爭而分手,但這並非象徵二人完全絕交,事實上,二人始終保持著友誼的往來(格前9:6; 迦2:1),並且後來保祿還採用了馬爾谷作為自己的隨員(哥4:10; 費24節;弟後4:19)。按教會古來的傳說,他於公元後七○年前後為主捨生致命,葬於塞浦路斯島。有幾部偽經是托他的名字而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