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傳 [約伯](Book of Job, Liber Iob [Job, Iob]) 「約伯」此名的義是謂攻擊者,或被攻擊的人。約伯傳以外,這位著名人物,在則14:14-20; 多2:12-15(拉丁通行本),德49:11; 及雅5:11,均有所記載。 約伯的故事,是與記述其事的約伯傳(或約伯記)不可分離的。 這書是世界著名文學作品之一,故此有些學者把它與但丁的神曲和歌德的浮士德等名著相提並論。在下略述約伯傳的大意、結構、文學類型、著作時代及神學要點。 甲、約伯傳大意 約伯原是一個富甲一方、公正、虔誠、仁慈的富豪,他有七男三女,他們一家愉快的過著幸福生活。那知好景不常,禍生旦夕,嫉妒人的魔鬼撒殫奉了天主的命,來折磨約伯,於是他的萬貫家財,一旦間完全破產,子女僮僕亦同時死盡;但是約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依然信賴天主,毫無怨言。可是撒殫並不滿足,又使他遍身生長毒瘡(1; 2)。這時約伯逆來順受,耐心接受天主的安排。他的三個朋友知道了這個兇信,便一同來探望他;他們四人坐在地上,面面相覷,因痛苦太慘重,三人都不敢開口和他講話。七天之後,這種莫明其妙的災禍,終於使約伯說話了,他的三個朋友一個一個的答覆他,他和每個朋友展開了辯論。從第三章到三十一章是約伯同他三個朋友辯論的對話,是本書的主要部份,也是本書的主題。他的三個朋友希望根據古代的傳統:誰行善則受賞,誰行惡則受罰的觀點和原則,來努力說服約伯,要他承認自己的過失,在天主台前痛加悔改,好獲得天主的赦免。約伯卻一直肯定自己無辜,並且聲明他不懂得為什麼許多作惡的人,在世上非但不受罰,反而生活得非常舒服,有權有勢,子孫繁昌,享受無窮。當然在說話的時候,約伯的表情不免有些過火;可是他在極端困苦中,堅持信賴天主之心毫不動搖,實屬難能可貴。 乙、約伯傳的結構 約伯與他三個朋友的三段對話,在三十一章便結束了,讀者還未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也許作者自己注意到了這個缺點,因此,引出年輕人厄里烏來。事實上,厄里烏雖然沒有解釋約伯和他的三個朋友——厄里法次、彼耳達得、左法爾——所討論的難題:義人在世受苦,惡人享福,如何解釋天主至公至義的照顧;但厄里烏卻對這難題的解釋開闢了一條新路;他雖然沒有全然撥除圍繞這難題的疑雲,卻已給讀者提供了一線光明;他肯定人在世上所受的苦難不一定是懲罰,有時也是天主所賜與的磨煉,藉以鍛煉人的信德,好準備獲得更偉大,永久的恩惠。厄里烏談話的布局如下:32; 33:厄里烏聽了約伯同他三位朋友的辯論以後,就怒從心起,責備約伯的三位朋友,不知運用天主的道理說服約伯,同時也感到約伯太固執己見,自以為無罪,卻不知天主降災給人,要人反省覺悟,避惡行善,免陷於死亡。 厄里烏於是忠誠地以天主的道理來感化約伯;34申論天主是至公至義的,約伯斷不該自以為義;35寫天主至尊至大,約伯斷不可以自己正義而口出怨言;36寫天主從困苦中拯救世人:你現在身陷困苦中,切不可怨天尤人,天主會領你走上幸福之路,你只儘管讚美他奇妙的化工;37便陳述天主的化工;38-41是天主的訓詞:受造之物也是天主的啟示:宇宙萬有,實無不顯示天主的無窮偉大和他的妥善照顧;人不可能看透天主的偉大,更不可能了解他的奇妙的照顧。42是本書的總結。經過厄里烏利用天主的道理懇切勸說,約伯終於恍然大悟。天主駁斥了約伯三位朋友的荒謬,不但恢復了約伯原有的福祿,而且還加倍賞賜了他所失的財富。 丙、約伯傳的體裁、性質和目的 約伯傳的體裁、性質和目的,是一個分不開的問題,今分別略述如下:先說它的目的。按聖多瑪斯說,本書的目的,是在證明天主上智的照顧;按里辣諾(N. a Lyra)等,作者的目的是在糾正猶太人「善人在世得賞,惡人受罰」的錯誤觀念;其他學者,說本書的目的是討論世上有沒有像約伯一樣純以德行本身,可愛可貴,而去掉私心盡力修德的人。 現代的聖經學者,都以本書的目的是在討論:為什麼世界上有災難,為什麼義人受苦兩大問題。更具體地說,作者以約伯的事實,一方面反對普遍「天道福善禍淫的觀念」;另一方面說明,「天主既是至公至義,人在困苦中,就應將自己完全交給天主照顧」的原則。 約伯傳從文學點來看,很難說是屬於那一種體裁,實際上,它不是純粹歷史,也不是抒情詩歌,也不完全相似柏立圖和西塞祿所著的哲理對話。我們展卷一看,約似乎是一本戲曲,可是,如果將它比於希臘戲曲,是有相當大的分別的。筆者以為本書是根據一件事實,這事實從前是以前是以散文(1:2; 41:7-17)記述的,後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兼詩人,以詩體加以擴大,而有了現有的篇幅。於是這偉大的著作約伯傳,雖然不是一本全然相似希臘戲曲的戲曲,卻保存了閃民族戲曲的特質。就純文學來講,約伯傳是希伯來文學的巨著,是世界文學偉大的詩歌之一,是一篇多少與希臘哀斯基羅斯(Aischylos)體裁相似的悲劇。 論到本書的性質,作者是個別希伯來人,但他所記述的是一位教外信仰天主者的故事。這點證明天主是普世的,而不只是選民的天主,對凡懇求他,侍奉他的人,無不發現自己為如慈父的天主所憐愛。同時亦證明舊約的宗教不是屬於一國一族的,而是有普遍性,屬於全人類的。以天下一大家庭,信仰只有一個,宗教也應該只有一個。舊約的宗教也曾努力把真主的思想灌輸給外邦人(德36),約伯傳間接也含有這種思想與作用。聖奧斯定早已注意到這一點,故此他寫說:「任何一個外邦人,他雖不屬於雅各伯族系,他的書籍也沒有被選民列入正經書目,但是論基督,有時卻說了一些預言。如果這樣的事實傳入了我們的耳鼓,很可值得我們注意,這並不是非需要我們記憶不可,即使以前沒有,我們也很可以相信有些關於基督的奧蹟,也曾啟示過給外邦人士。我以為猶太人也不能,也不敢強調除以色列子民雅各伯族系外,沒一人是屬於天主的。誠然,以色列子民是天主所愛的子民,而其他民族不是天主所揀選的。這些民族雖不屬於世界上的以色列族系,但在他們中間卻有許多人士是屬於天上以色列子民的。如果有人否認這事,那麼這位賢哲的約伯就是很有力的反證,因為他不是以色列人,也不是皈猶太教的人,他約伯,是厄東族系的人,生於厄東,也死於厄東;但是,論到他的義德和虔敬,天主卻予以十足的褒揚,他同時的人,沒有一人能勝過他的聖德。我毫不疑惑,這事出於天主的照顧;由此一人,使我們確實得知有些外邦人,他們在世度日,是以天主的旨意,為自己的標準目的,因而獲得天主的歡心,是屬於天上耶路撒冷的人民」(天主聖城,卷十八,47章)。 丁、約伯傳的作者 按我們所說的,約伯傳的核心是屬於歷史,然而現有作品的作者,把這古來的事實以詩人的想像,加以演變而戲劇化了。這部偉大作品是否出自一人的手筆,這問題在解經家中,成了一個爭論的對象。有的把厄里烏言論(32-37),智慧的讚詞(28),天主的訓言(38-42:1-6)和1; 2; 及42:7-17,歸於另一作者。按他們的意見,約伯傳現有的形式,是一位無名氏在舊約晚期(約在公元前第六或第五世紀)所編寫的。在中國有鄭振鐸教授受了歐美批評家的影響而寫道:「約伯傳是「雜集」中一篇偉大的戲曲,裡邊的主旨是講人類的痛苦。這篇戲曲似根據一個古代人民傳說的故事而寫,且經過好幾個作家的增改,但是一面表現出希臘時代的猶太思想的困惱的鏡子,她是屬於所謂猶太的『智慧的文學』的,衍以關於人生問題的智慧的問答,以表現上帝的性質」(文學大綱卷一、八十七頁)。 據筆者看來,除了智慧的讚詞(28)和以散文寫的三段(1:2; 42:7-17)外,全書是出於一個作者之手;連厄里烏的那一段,即32-37章,亦應歸於3-31; 及38-42:6這兩段的作者。這是由於文體和修辭的表現而作出的主張,因為由文體修辭看來,應是屬於一個作者。聖教會迄今對此沒有發表過任何公告,因此學者在文學批評的立場上,可以自由去研究,筆者只不過表示自己的意見而已。 戊、關於作品的時代 經學家把約伯傳歸於好幾個時代,從梅瑟時代到公元前第三世紀,幾乎每一世紀都有人認為是約伯傳的寫作時代。大抵說來,有的把約歸於梅瑟,有的把它歸於撒羅滿……比較可靠的時代還是:約是在耶肋米亞以後寫成的,因為一方面它在某一些地方表現作者受了耶的影響,另一方面因為則十四章已提到約伯。再說,它的文體有時露出受了阿剌美的影響。依撒意亞後集是否也受了約的影響,有些學者的答覆是肯定的,但筆者敢說,事雖可能,然而尚沒有證明;可是對另一種約受了依後集影響的意見,筆者則絕不接受。至於聖詠集和約伯傳類似的地方也相當多,不過因為聖詠集不是一時一人的作品,所以很不容易斷定,誰為創作,誰為仿擬。參閱詠73和約21:27-28,更進一步比較約5:16-12:21-24; 與詠107; 約27:7; 與詠1:2等章節,便可得知。 己、約伯傳的譯文 基於上述,讀者當明白,約因文義深奧,辭章古雅,翻譯起來異常困難,所以譯文與原作自有不盡符合之處。聖經各卷的古譯本,對今日譯經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但是約伯傳古譯本,連在谷木蘭第十一號洞穴所發現的約伯傳塔爾古木,並沒有多大的幫助。七十賢士譯本約伯傳,如與原文兩相對照,遺漏的句子竟多至四百餘處,並且所遺漏的又多是晦澀難解的句子。敘利亞培熹托譯本,有百餘處不是逐字譯出;拉丁通行本超過一切古譯本,也超過希臘通行本、忒敖多削、阿桂拉、息瑪苛、敘利亞及一切由希臘所譯出的其它各國語言的譯本,如 Syro-Hexaplaris, Copto-Saidica, Copto-Bohairica, Aethiopica, Arabica 等。十九世紀的批評家根據這些譯本,開始研究約伯傳的原文,可惜他們或是因為對希伯來詩體素抱有成見,好私心自用,或是因為約伯傳經義不契合他們所擁護的宗教進化論主義,就任意刪改希伯來文。這種主觀的任性態度,引起了很多學者的反感。這些學者的工作,固然比自由派的,或盲從希伯來詩體的學者更為困難,可是他們治學的效果也就更大又更多。筆者提只出一些較著名學者,如 Dhorme, Peters, Vaccari, Schloegel, Ricciotti, 由於這些人的研究,對於約的晦暗和不明白的地方,雖然沒有完全解釋明白,可是約伯傳經過這項精細而棘手的研究工夫,大概可以說已顯露原形,得知它的本來結構,和互相連貫的深意;如果我們注意這些學者關於約的批評作出的原則,就可更容易了解而闡述它的神學了。 庚、約伯傳作者的神學觀點 約伯傳作者的神學觀點與訓道篇作者相似,不是站在狹隘的以色列民族的立場上說話立論,而是站在整個人類的立場上說話立論;換言之,就是以外教人的思想觀點立論。由於此,所使用的天主的名字,不是啟示的名字「雅威」除了序言和結論,而是天主的普通名字,即厄耳、厄羅亞、厄羅音(El, Eloha, Elohim)。再說,如同訓道篇的作者,約的作者不以以色列人的心理,而是以人類天賦的良知良能,來訓導世人;作者所依據的不只是以民的知識,凡各民族尤其是阿剌伯及埃及民族所有的智慧,無不盡量採納。由於約的體例在全部聖經中很是特殊,已如上述,它的體例是互相爭辯,故不免有矛盾衝突的地方;並且天主責斥了約伯的三個朋友,是因為他們沒有把真理完全說出,但是他們所說的並非完全錯,而約伯所答的也並非完全對。那麼讀者如何辨別,何者為天主默感的道理,何者為人自己的見解?對於這一點,筆者且把聖教會的教父和大解經家有關他們批評約伯傳的幾個原則,介紹在下面,以作參考: (一)約書所寫的一切都是出於天主的默感,但是取材方面卻出於作者自己。 (二)約伯是一位舊約時代的外教中的賢哲,身罹大難,而仍不失其依恃上主之心,這是他偉大和難能可貴的地方。 (三)約伯 的言論經過大詩人的修飾,不免有些言過其實的地方;但應當知道,這是文人玩弄筆墨,顯露自己天才的慣技。 (四)約伯口出怨言,決不是為尋求人間的安慰,只是發洩自己內心的痛苦,藉以自慰。 關於約伯傳的神學,對於天主全與梅瑟五書和大部分聖詠所持的論點相同;至於倫理是天主十誡所要求的倫理。約伯傳的特點在乎它的普遍性;在教理方面約特別提高依恃天主的信心,並且聲明道德無論如何受攻擊,最後還是唯有有道德的人才獲得永久的報酬。19:26-27這兩節對人復活的道理,也許不如加和智講得那麼清楚;但由於約伯說得那麼有力,具有那麼大的信心,這些話實間接含有這種道理,給後來的啟示,開闢了寬闊的大道。 現在有些解經家和哲學家想按照現在流行的「存在論」(Existentialism)的哲學思想來解釋約伯傳;不論他們的動機多麼善良,且可佩服,但據筆者看來,這種治學方法是不合乎史學精神的。如要懂得約伯傳的精義,除舊約其它經書外,經學家也應該越多、越深、越精研究屬於閃族其他民族的風俗和著作。閃民族以外的其它古代民族,如有關於世人的痛苦,和人在痛苦中所有,或應有的堅忍不拔的苦幹精神的研究和著作,也可拿來與約伯傳互相對照,作學術的研究。如在中國有類似的文獻,拿來作這樣的研究,那更是求之不得的。 見智慧、原罪,忍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