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拉達(Galatia)

迦拉達(Galatia)以迦拉達人(Galatians)得名。位於小亞細亞中部,東有本都(Pontus)及卡帕多細雅(Cappadocia),西南有培爾加摩(Pergamum),北有彼提尼雅(Bithynia)及帕非哥尼雅(Paphlagonia)。

迦拉達人,原是西克耳特人(Celts)。公元前三九○年,他們入侵意大利。公元前二七九年,入侵馬其頓希臘半島。公元前二七八年,彼提尼雅尼苛默德一世(Nicomedes I : 279-255)邀請他們進入小亞細亞,定居於哈里斯河(Halys)一帶,與他們同盟對抗色婁苛安提約古一世(Antioch I : 324-261)。定居後,他們逐漸蠶食鄰近小邦,建立了他們的迦拉達王國,並按照克耳特人的部落制度,由 Tolistobogii, Tectosuges 及 Trocmi 三個部落分成三個部落區,分別以培息諾(Pessinus)、安季辣(Ancyra)及塔威約(Tavium)為他們的首都。

公元前二三○年,培爾加摩阿塔路一世(Attalus I : 269-197)打敗了他們,迫使他們退居哈里斯河東部,在那裡他們卻一再蠶食四周鄰國。

公元前一九○年,羅馬人入侵亞細亞人與色婁苛王朝聯盟對抗他們,但終於與色婁苛安提約古四世(公元前一七五∼一六三年)向羅馬投降。因此,羅馬利用國作對抗培爾加摩王國的緩衝國。

公元前七四∼六四年,本都米特黎達忒六世(Mithridates VI : 120-63)在亞細亞羅馬發生衝突時,人幫助羅馬攻打他們。因此,打敗氏後,羅馬大將龐培為了酬謝他們,擴大了國的版圖,升國為羅馬共和國的受封王國,第一位國王為德約塔洛(Dejotarus)。

公元前四○年,氏死,新王阿明塔(Amynthas : 40-25)登極,他在羅馬當時爭權的兩大勢力之間,先擁護安多尼(M. Antonius),後擁護敖塔威雅諾(Octavianus Augustus),因此,他先由安多尼手中多得了呂考尼雅(Lycaonia)以及一部份夫黎基雅(Phrygia)、旁非里雅(Pamphilia)和丕息狄雅(Pisidia);後又由敖塔威雅諾手中多得了依掃黎雅(Isauria)和西基里基雅(Cilicia Trachea)。

公元前二五年,氏死,奧古斯都將他王國的極大部份土地劃入羅馬帝國版圖內,建為羅馬皇帝省,命名迦拉達皇帝省(Provincia Imperatoria Galatia)。這皇帝省的首要城市為安季辣──在那裡設有皇帝代辦(Legatus Augusti Pro Praetore)──和丕息狄雅安提約基雅。從此時起「迦拉達」這名詞有了廣泛的意義,就是指這皇帝省。史家為了鑑別,稱它為南迦達拉(政治性的),而稱最初迦拉達人定居的地域為北迦拉達(種族性的),這是狹義的迦拉達。直至公元第五世紀,北迦拉達仍保存他們的克耳特語。

保祿在第一次出外傳教時(四五∼四八年),先後在丕息狄雅安提約基雅(宗13:14-50)、依科尼雍(宗13:51-14:7)、呂斯特辣(宗14:8-19)和德爾貝(宗14:20-21)建立了基督的教會,在各教會選立了長老(宗14:23)。這些城市都屬於南迦拉達。此外,第二次(五○∼五二年)和第三次(五三∼五八年)出外傳教時,他也一再巡視這地區的教會(宗16:1-2, 6; 18:23)。這些教會也曾與格林多教會一同捐助耶路撒冷的教會(格前16:1)。相信伯前1:1所致候的「迦拉達」,也是指南迦拉達的這些教會,因為宗從沒有記載聖保祿曾到過北迦拉達開教,也沒有提過北迦拉達的任何地區教會。從迦我們得知迦拉達的教會成員中,有歸依基督的猶太人(3:2, 13-14, 23-24; 4:3-5, 21; 5:1),也有歸依基督的外教人(4:8; 5:2-3; 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