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冬(Sidon)

城名,意謂「捕魚之地」,是腓尼基最古老及最重要的城市,位於地中海岸,在貝魯特南四十公里處,今名撒依達(Saida)。它的名字早已見於阿瑪爾納文件及烏加黎特埃及的文件上。它的航海事業甚為發達,曾稱霸於希臘海域,但是不久克里特卻後來居上。漆冬因著海軍的失敗,也就大約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失去了它的強權統治,而受治於培肋舍特人,如此漆冬城的重要性乃由提洛取而代之。於公元前八四○年臣屬於亞述沙耳瑪乃色三世,更以海軍幫助了亞述沙耳瑪乃色五世,包圍克服提洛,以爭取前者的勢力。但是漆冬亞述人統治下的命運並不太合理想,是以在厄撒哈冬王時代,竟於公元前六七七年起而作反,但被國王擊敗,並將它的居民俘擄充軍至亞述地區,甚後漆冬落入波斯人之手。至此漆冬人雖然開始過著比較自由的生活,商業經濟也都有顯著的進步,已遠在提洛之上,但終非自由獨立的國家,於是在波斯阿塔薛西斯三世時(三五八∼三三八),重新圖謀造反,結果又是得不償失,城市盡被破壞無餘,居民被殺達四萬之眾,連國王亦未能幸免。公元前三三三年又被希臘大帝大亞歷山大所佔領。公元前六四年落入羅馬人之手,至公元六三七年受阿剌伯人的統治,改其名為撒依達。十字軍東征時,此地曾數次被佔領,成為爭奪的對象。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土耳其人的勢力範圍縮小,退卻,而被劃入黎巴嫩國的版圖。目前約有居民四萬五千。

聖經與漆冬的關係:

一、舊約時代,遠在「世界民族分佈表」上就已提到客納罕生長子漆冬(即腓尼基人,見創10:15編上1:13)。它的邊界由漆冬直到迦薩(創10:19),則步隆漆冬毗連(創49:13)。若蘇厄追趕聯盟敗軍直至漆冬(蘇11:7-8),但未能將它真正佔領(蘇19:28)。漆冬人曾因壓迫民而受懲罰(民10:12)。北國王阿哈布漆冬王的女兒依則貝耳為妻(列上1631)。則28:20-23記載了反對她的預言(亦見岳3:4-6)。民崇拜過漆冬的邪神(民10:6; 見列上11:5-6; 列下23:13)。漆冬人給提洛人服務搖櫓(則27:8)。

二、新約時代:耶穌漆冬的邊境上,治好了當地一婦人的女兒的病(谷7:24; 瑪15:21),更經過漆冬地區走向加里肋亞海(谷7:31)。在審判時漆冬將受善待(瑪11:20-22)。在耶穌的聽眾中曾有漆冬人(谷3:1-8路6:17)。保祿在赴羅馬的途中,受到漆冬信友們的款待(宗27:3)。黑落德阿格黎帕二世向漆冬人大發雷霆,後者只好與之妥協,因需要國王食糧的供應(宗12:20)。按羅馬帝國文件的記載,漆冬人善於手工業。它的紫紅布更名噪一時,其次如玻璃及銅器業,也是他們特有的技術。再者對天文、哲學及藝術也有相當的成就。

考古學者未能在此從事徹底的挖掘考察,因為大半的地方仍為居民所佔有。已得到的結果,有公元前一千八百年前後的陶器,及一座「海中堡壘」,是十字軍東征時代的產物,並有四個古代的碼頭,以及公元前十七世紀的腓尼基公墓,及人形棺廓,足證深受了埃及文化的滲透。

提洛